韩月 魏研硕
摘 要: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已成为不少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也至关重要。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大风、暴雨、洪水、冰雹以及高温等气象灾害严重制约水稻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区应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减轻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探究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旨在为水稻种植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水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5-0127-03 中國图书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稻产量和品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应注重加强对水稻种植生产过程的管理指导,确保水稻生产稳定性。水稻生长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较低,可以在很多地区种植,但在种植过程中,气象灾害易影响水稻产量,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频发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种植人员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防治,了解不同气象灾害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1 水稻栽培的气候条件
水稻对外界环境的要求较低,其产量的高低主要受品种的限制,但也受外界气候环境因素的限制。因此,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必要研究各地区气象条件,掌握适合水稻生长的气候指标。水稻产量和品质不仅受农艺措施和品种的影响,也受温度影响。水稻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正常情况下,温度在10 ℃以上适合水稻种植,12~14 ℃即可出苗。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种植人员要在育苗期和播种期控制温度,确保幼苗健康生长。同时,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所以要定期浇水和施肥。东北地区水稻一般是在4月育苗,7—9月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时期,需要适当补充营养和灌溉水分。水稻生长期和成熟期的适宜温度在15~30 ℃,温度过高会使水稻受损或直接导致水稻幼苗死亡。当水稻暴露在高温下时,会出现叶片变黄、减产等问题。此外,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水量较高,如果灌溉不及时,会出现缺水现象,导致水稻不能正常发育,影响水稻产量。
2 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1 低温影响
水稻是喜温作物,低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较大。低温通常会伴随持续降水和恶劣的气象条件,缺乏阳光照射,加剧了气象灾害影响。春天多云多雨,苗圃内湿度大,幼苗生长较快,温度突然下降会减弱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削弱其体内的新陈代谢活动。水稻生长的每个阶段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如果水稻生长季节整体温度过低,水稻就会进入“自卫”状态,延迟作物的生长阶段,并阻止其在第一次霜冻后成熟。其中,低温冻害中的迟发性冻害较为常见,阻碍水稻出苗,收获时容易出现干瘪谷粒。而障碍型低温冻害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多发生在水稻的繁殖和生长阶段,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授粉,直接影响水稻产量。阻塞性冻伤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并且仅在某些条件下发生,严重时水稻会出现倒伏、减产或无法收割等问题。另外,混合冻害比较常见,往往发生在水稻生长初期,影响水稻健康生长。因此,为提高水稻生产效率,需要注意水稻育苗过程中的抗寒问题,采取科学措施,避免低温和冻害对水稻幼苗的不利影响[1]。
2.2 高温影响
如果水稻生长季节持续高温,水稻结实率将大大降低,总产量也会下降。高温还会导致作物内部代谢紊乱、植物水分过多、叶片光合作用减弱,也可诱发作物的异常生理代谢,如气孔关闭,干扰正常开花、阻碍子房生长,从而降低发芽率,在收获期出现“空壳”等。同时,环境温度超过30 ℃,种植环境较为干燥,对水稻生长非常不利,叶片内物质运输增加,天然蛋白质降解,影响授粉,容易引发稻瘟病等病害。例如,灌浆期水稻遭遇高温被迫成熟,会造成大面积青枯、萎蔫现象。
2.3 洪涝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加,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增大。洪水直接影响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破坏叶片,增加其发病概率,影响水稻品质。部分地区发生内涝时,水位过高,水稻植株被淹没,导致其光合作用停止,空气不能正常进入土壤,氧气不能供给水稻植株。在东北地区夏季常见大雨或洪水等灾害,严重时整个稻田都会被冲毁,导致水稻无法收割,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因此,要加强对夏季暴雨洪涝的防御,确保粮食丰收。另外,在降水过程中,大量雨水冲刷地表,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养分流失,进而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良,抗病性降低,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清除田间积水,降低洪涝危害程度。如果长期不排水,土壤会变得潮湿,严重时导致水稻种子腐烂、幼苗枯萎,水稻产量下降。淹水后,稻田水质变得浑浊,叶片表面附着大量泥沙,温度回升叶片组织容易坏死,影响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4 干旱影响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湿润,极少出现干旱天气,生长初期水稻叶片含水量不足会加速幼苗衰老,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枯死。因此,研究水稻遭遇干旱后的变化及耐旱机制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气候干旱,灌溉用水量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干湿相互作用加剧、水稻种植环境恶劣等问题日益突出。水稻根系发达需水量大,虽苗期耐旱,但开花期遭遇干旱天气会导致幼苗缺水发生早衰。植物蒸腾旺盛期是水稻的穗分化和形成阶段,此时需水量大,且对水敏感,如果土壤水分蒸发过快,水稻生长受到影响,降低结实率,会导致产量降低。因此,要提高水稻的耐旱性,就必须加强栽培管理,防止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2.5 强风、冰雹气象影响
风是常见的恶劣气象之一,对农作物的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各地区要准确预报大风气象灾害,使种植户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大风气象一年四季都有,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特别是在秋季,水稻遭遇强风后,稻体受损,枯叶较多,此时极易发生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虫害。种植户要提高水稻产量,必须有效防风防雨。水稻幼苗受到大风的影响,幼苗就会受损,被大风吹倒的水稻很难继续生长。另外,出现的冰雹气象灾害往往伴随着强降水,导致水稻幼苗出现茎秆或叶子折断的现象,影响产量和品质。此外,冰雹会引发龙卷风、雷暴、暴雨等气象灾害,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种植户要提前做好防御工作。
3 防止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水稻生产的对策
3.1 低温災害管理
播种期一般根据气温变化和苗木生长条件确定,如果受寒露影响,应尽量早播。温度适宜的水分会使水稻幼苗根系发达,增加抗寒能力。在温度控制方面,种植人员应用新型灌溉保温手段可有效防止低温伤害,减少土壤水分过大造成的冻伤,提高水稻的抗寒性,减少寒冷气象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气温下降前,田地应深度浇水,条件允许时要进行保温处理,在水稻表面形成保护层,控制热量损失。种植人员要注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强度,增加水稻的抗寒性,促进水稻过冬和早熟丰产。由于水的比热容大,遇到低温或冻害时,可通过加水调节温度,改善田间气候。相关数据显示,在气温低于17 ℃的自然环境中,夜间灌溉可提高水稻植株中的夜间温度,避免低温影响。因此,在低温时期,技术人员应积极指导种植户采取措施减少或防止水稻遭受低温冷害,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
3.2 高温灾害管理
个别水稻品种对高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选择耐高温品种可适当减轻高温带来的危害。同时,种植人员还要注意选择和使用灌溉技术,降低对水稻幼苗的影响。在水稻幼穗分化期,若遇高温天气,可在田间留8~10 cm深的水层,以水调温,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热害,达到护苗目的。在炎热天气,控制土壤水分流失率或蒸发率非常重要。为保证出苗质量,实现节水栽培,应蓄足底墒,保证一次全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壮的目的。在灌浆结实期,应充分利用抗旱水源,及时灌溉,扩大灌溉面积,减轻高温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危害。另外,水稻种植后期不能过早排水,避免根部受到高温影响而早衰。在夏季,应合理把控灌溉时间,及时疏松土壤,增强土壤渗水能力,最大化地避免高温危害。在受灾严重的田块,可以追施以尿素为主的颗粒肥或喷施叶面肥,以延缓叶片脱肥和早衰时间[3]。
3.3 洪涝灾害管理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洪涝灾害较为常见,种植人员要做好田间排水设计,设立完整的抗涝系统。对受淹严重的稻田,要采取措施及时排出积水。降水后湿度大,淹水使水稻变矮,抗病性差,更易发生热性病虫害。种植人员可在洪涝灾害后及时追肥和施用生长调节剂,调整土壤养分,并喷洒合适的药物,加强病虫害防治。同时,各地区政府应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充足的资金构建防洪系统。另外,各地区应通过构建科学的气象预警预报体系,不断提高气象预报水平,为农民提供相关气象信息,减少灾害性气象造成的损失[4]。
3.4 干旱灾害管理
在选择适宜品种时,应考虑耐旱性和耐冷性,根据地区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不同类型的水稻在灌浆期差异明显,有些在轻度旱作中表现出较小的产量。在干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抗旱来增加产量,例如,通过不同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或消除土壤养分对水稻的影响。同时,果实成熟时易早衰,可选择抗早熟性高的品种,提前晾晒水稻秧苗,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秧苗水分利用效率。种植人员可以适当调整水稻播种期,防止前期干旱对其孕穗开花造成的不利影响。虽然不同作物的早熟季节不同,但适当调整作物的生长和播种时间,能达到更好的孕穗开花效果。在水稻生产中,可在河道内设置一些类似水闸的设施,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水库适时蓄水,在旱季开始时释放,对水稻生长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既可以防止洪涝灾害,又可以及时为作物补充水分[5]。
3.5 加强气象灾害防治知识宣传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但仍有部分农民思想固化,不能与时俱进,影响水稻种植效率。各地区应借助科技和新媒体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扩大气象防灾减灾的覆盖范围,真正让公众了解防灾减灾的意义和重要性。另外,部分地区是典型的高纬度冷寒区,年热量不足,积温逐年变化较大,霜冻气象灾害不断升级,洪涝灾害严重。受这些因素影响,水稻种植季节经常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其中最突出的是干旱,干旱往往伴随着低温冻害,使水稻产量大幅下降。农业部门和相关指导人员要以救灾抢收为核心,同时做好气象情况预判,引导水稻种植户促早熟、抗低温、抗寒,提高水稻质量与产量。为了实现水稻预期产量目标,结合气象条件,加强开发选育水稻品种,增强品种的抗灾和抗旱能力。
3.6 提供先进的水稻种植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气象信息,气象部门应为农户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减少水稻种植期间气象灾害的影响,农民可通过气象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当前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尤为重要。气象部门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通过人工观测获取当地温度和大气压数据,根据这些数据预测未来气象,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气象监测相关单位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当地气象具体情况。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开展农业科普活动,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和应用科学的生产方式,减少气象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应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了解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造成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气象灾害[6]。
4 结束语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限制,水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部分种植户损失严重,因此,种植户应将水稻生产品质与气象灾害联系起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种植的水稻品种,并制订防治管理方案,合理推进相关气象灾害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水稻品质。各地区要加强气象灾害宣传管理,为农民提供精准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相关单位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农民抵御气象灾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其造成的危害,积极参与防范。
作者简介:韩 月(1989—),女,汉族,吉林梨树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
参考文献:
[1]杜南海.水稻气象灾害防御与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2,40(5):22-24.
[2]王阳阳,田泽芸,侯梦媛,等.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与防御对策分析[J].河北农机,2021(3):43-44.
[3]王秀琴,巫培源,刘杨.气象灾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与防御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12):99-100.
[4]季双转.范县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10):223,227.
[5]颜盛,向平安,陆魁东.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6(8):67-71.
[6]贺彦.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及预防对策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