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成
摘 要: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对养殖水产、水稻生长等均有益处,因此该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推广该项技术,文章主要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该技术的实用价值,论述了该技术的实施方法、注意事项。通过研究发现,利用该项技术能更好地保障水产和水稻的质量、产量。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面种植;水稻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4-004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964.2 文献标志码:B
以往水产养殖池塘只用于养殖水产,但在养殖过程中因为饲料喂养等缘故,池塘内经常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最为常见,会导致水质失控,引发各种养殖病害,还会带来蓝藻等更加严重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早期研究提出在池塘内种植水生植物的治理方法,但当时这种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并未广泛普及。随着研究的加深,相关领域再次提出“鱼稻共生模式”,该模式下开发出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该项技术充分发挥了水产鱼类与水稻的共生关系,能够互惠互利,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病害等问题,但该项技术专业性要求较高,且提出时间并不长,因此许多人对技术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 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基本概念与应用价值
1.1 基本概念
从形式上来看,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是在传统的养殖池塘水面上放置人造水稻种植浮床,播种后水稻即可在水面上生长,根系可达水下。
从表面上来看,该项技术似乎并未将水稻与水产养殖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因為水稻根系直达水面以下,所以水稻能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抑制水体内营养物质过度堆积,起到保障水质的作用,同时可满足自身生长需求。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形式虽然简单,但内部技术要求较多,且相关要求和技术标准也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没有固定标准,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到浮床数量、水稻品种、水产鱼类品种等关键要点[1]。
从作用角度来看,应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让水稻吸收水体内营养物质,实际上起到了水体净化作用,使得水质良好,而良好的水质降低了水产鱼类发病率以及池塘养殖用药需求,对池塘综合效益有一定帮助。同时,以往池塘养殖中还经常发生污染情况,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所以该技术利用水稻吸收营养的原理,还能起到治污作用。总体而言,应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能实现增产、增收,是很好的生态化循环利用养殖模式,其作用类型多、作用力高,值得推广。
1.2 实际应用价值
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常规水稻种植需要专门的场地,且种植户需要为水稻生长提供大量养分,因此需要不断采购肥料,同时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施药,用于防治病虫害,成本较高,会污染土壤,存在食品安全等隐患。在该项技术的作用下,种植户只需要水稻种植提供浮床即可,相比于常规形式中专门的场地,浮床成本更低,也不需要施肥、施药,大幅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使各种隐患得到了有效控制,原因在于水产鱼类排放的粪便中含有水稻生长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且含量充足,能充分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并且池塘内水产也有助于防治病虫害(水产鱼类中大多食用水中虫卵,在进食的过程中会消化病菌,病菌对鱼类无影响,但对水稻有影响)。由此可见,该项技术不仅降低了常规水稻种植经济成本,还能保障水稻质量、产量,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二是常规水产养殖中需要人工投放饲料,但投放量无法准确把控,因此投放饲料普遍会超标,而这种做法催生出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该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治理,对水质有极大破坏,一段时间后容易导致鱼类大批死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有可能引发蓝藻暴发问题,该问题一旦发生难以根治,对水质有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常规水产养殖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仅加大了养殖难度,还易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作用下这些问题能迎刃而解,即水稻可以吸收水体内多余的营养物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降低蓝藻的发生率,池塘内水产鱼类可以在良好的水质环境、充足的饲料喂养条件下更好地生长,且成活率较高,这样既降低了养殖难度,也提高了水产养殖经济效益[2]。三是常规水稻种植存在环境条件方面的限制,即水稻属于水旱作物,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无法种植,诸如不能种植在低洼易涝处,但该项技术能突破这种条件限制,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更好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整体经济产出能力。
2 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实施方法与注意事项
2.1 实施方法
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需要切合实际,因此文章以某试验站养殖基地的池塘为例,论述技术具体实施方法。该池塘面积为0.4 hm2,水深3.1~3.3 m,主要用于养殖斑点叉尾鮰,饲料选择浮性专用饲料。在此基础上,该池塘中技术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1 浮床选择
浮床的选择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确认浮床个体材质、规格。试验池塘中选择了浮块拼接床,材料为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其中每个浮块规格为0.33 m×0.33 m,面积为0.1 m2。为满足水稻种植需求,浮床中每个浮块中部都有种植孔,孔径为(15±1) cm。二是确认池塘内浮床、浮块数量。结合池塘面积等数据,池塘中1个浮床由3个浮块拼接而成,面积约为0.3 m2,浮床数量为7个。三是确认浮床间隔标准及间隔控制方式。每个浮床间隔为1 m±0.5 cm,为落实间隔并确保浮床间隔在水体扰动下不会发生过度变化,主要采用尼龙绳将所有浮床平行串联,调整好间隔后,将尼龙绳两端固定在周岸两端,保障尼龙绳具有一定张力,这样能避免扰动,控制间隔。
2.1.2 栽培基质选择
水稻种植初期不建议直接放在水体环境中,因此需要在水稻秧苗期移栽,具体时间与常规田间种植相同,但在插秧时要注意避开4—5月,原因在于这段时间内池塘的气温、水温降低,因此不宜投喂太多饲料,这就导致池塘内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如果在此阶段进行秧苗移栽,会对秧苗成活率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秧苗营养不良,生长态势受到限制。如果要在4—5月份移栽,那么就不能使用普通泥水,必须使用富含一定营养物质的泥水,确保水稻秧苗能在良好的条件下进入浮床[3]。另外,在选择栽培基质时可以考虑选择池塘淤泥,其中含有大量养分,完全满足水稻秧苗前期生长所需,在冬季清塘时,可以考虑搜集淤泥,此举不仅对移栽水稻秧苗有利,也有益于来年养殖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2.1.3 水稻品种选择
虽然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能给水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也能免去许多后顾之忧,但种植户不可以忽略选择水稻品种的环节。该环节在技术实施中非常重要,错误的选择会导致水稻生长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最大化生产,因此广大种植户在实施该项技术时要重视选择水稻品种。
在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的过程中,选择水稻品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气候条件。应选择能适应生长周期内气候变化的品种,试验池塘中因为全年气候温度相对偏高,结合池塘水体环境,可判断气候相对湿热,所以需要选择抗湿热能力强的水稻品种[4]。二是技术特点。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与常规水稻田间种植方法相比,水稻只种植在浮床的种植孔内,因此扎根不深且无法晒田,水稻根系还会穿过种植孔始终浸泡在水体内,这种条件下如果水稻本身缺乏抗性,很可能引发烂根、病害、倒伏等问题,故建议选择中等株高、根系发达、抗病力强、茎秆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水稻品种。
结合以上选种要求,试验池塘选择的水稻品种为南粳5718,其不仅能满足以上要求,而且经济成本低,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2.1.4 移栽操作
在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的过程中,水稻秧苗移栽需要先将秧苗按常规方法开展田间培育工作,一段时间后,在特定情况下移栽,移栽时需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标准控制每个种植孔内的秧苗数量[5]。在试验池塘中,从当地水稻试验基地引进南粳5718水稻秧苗,采用旱育秧方式,在5月中下旬育苗,在6月上中旬移栽,移栽操作方法与常规插秧方法并无区别,要求标准为(3±2)株/孔。
另外,秧苗移栽后必须使用塘泥压实秧苗根部,同时水平角度上种植孔内的土壤高度不能超过种植孔水平面,否则后期超出部分的土壤会干旱缺水,对水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因为种植孔底部孔隙较小,对水稻生根有一定限制,所以建议提前在浮床种植孔朝水面打孔,破除限制。
2.1.5 种植管理
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实施的基础上,水稻移栽后不建议施肥、施药,否则会破坏池塘水质,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取样测试池塘水质。在池塘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周期内几乎不会发生病虫害,可起到一定防治作用。同时,考虑到一些特殊的天气原因,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试验池塘技术实施期间的一个经历为例,某日气象部门通知当日晚间会有大风,因此白天提早在岸边建立了遮挡棚,在17:00将浮床拉靠至岸边,进入遮挡棚范围内,次日检查具体情况,若发现有3株水稻倒伏,人工扶正后使用塘泥再次固定即可[6]。因为池塘底泥的缘故,水稻种植孔内出现杂草的概率非常小,但如果发现杂草要即刻拔除。
另外,在长期种植的过程中,浮床种植孔内难免会出现土壤流失现象(流失速度缓慢),所以要定期观察,流失率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补充池塘底泥,保障水稻生长环境质量。
2.1.6 生成成果测试
采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一段时间后水稻稻谷成熟即可收割,为验证技术实际效果开展了成果测试工作。针对试验池塘,测试数据显示水稻每株高度为90.2 cm、每株有效穗为21穗、每穗总粒数为155.5粒、结实率97.3%、空谷率0%、穗长为24.1 cm、每穗实粒数为150.72粒、空秕率3.6%。最终统计,试验池塘稻谷折合产量为2 342.25 kg/hm2,当地其他常规南粳5718田间种植产量为1 736.25 kg/hm2。在经济层面上,每公顷投入浮床成本、用工、种子成本为27万元,增收5.7万元,增收率16%。
2.2 注意事项
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实施中需注意以下几项。
2.2.1 水产鱼类
水产鱼类对于水稻而言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之一,但在实施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水产鱼类的破坏性,即水产鱼类大体可以分为草食、杂食、肉食3类,其中草食、杂食对水稻都有威胁,原因在于这些鱼类会啃食水稻根系,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只有肉食比较安全[7]。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在草食、杂食池塘内采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如果情况特殊必须在种植坑底部安设防护网,防止水产鱼类啃食,但该方法并不能做到完全防护,一些体积较小的鱼类仍可以啃食水稻根系。若使用防护网,就必须重视防护网的孔径大小,建议越小越好。
2.2.2 土壤流失控制
在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中,种植坑内土壤流失现象无法完全根治,但必须借助特定手段控制其流失速度。关于土壤流失控制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移栽水稻时压实土壤。二是在种植孔底部安设垫层,垫层材料一般建议选择透水纸等,且垫层不能完全封住种植孔的底部孔洞,否则水稻根系生长会受限。
2.2.3 其他事项
除上述因素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保池塘内没有暗流、漏洞,否则可能发生逃鱼、水体流失问题。二是田埂必须夯实,高度必须达标,通常高度不低于30 cm。三是出水口处要安装防逃网,目的是避免鱼类被冲走。同时,如果池塘内还存在虾类、蟹类等其他水产生物,则四周均要安装防逃網。四是必须长时间保持池塘内水位正常,合理控制进出水频率、比例,建议在池塘内设置水位线,以便观察。五是要根据气候条件控制进出水比例,例如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应适度加大进水量、出水量,目的是通过大量进出水平衡池塘温度,若条件允许,可通过遮阳棚等设施提高控制效果。六是在实施该技术的过程中应先栽植水稻,待水稻生长态势趋于稳定后再放鱼,两者间隔时间为6~7 d。七是放鱼密度不能过大,标准为4 500~7 500尾/hm2。八是要重点关注鸟害,虽然该技术改变了水稻生长环境,陆地上的一些动物很难威胁到水稻生产,但鸟类并不会受此影响,因此要予以重视,建议在上方安设防鸟网或者在四周设置其他驱鸟设施。九是针对以上防逃网、遮阳棚、防鸟网及驱鸟设施等相关事物,从长期出发,做好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发现问题要第一时间处理,不可拖延[8]。十是如果在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诸如水产鱼类因其他原因发病,允许用药,但用药必须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且所选择药物不能影响水稻生长[9-10]。
3 结束语
与常规水稻种植技术相比,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能够解决常规技术条件下经常发生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说明该项技术值得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可实现水稻增产、提质,保障食品安全,提高水产鱼类产量、质量,因此该技术具有良好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蒙天竣,袁江来,等.陕南地区水产养殖池塘水面种植水稻技术初探[J].中国水产,2021(4):79-81.
[2]胡景涛,黄成志,雷树凡,等.养殖池塘浮床水稻种植模式初探及效益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8(2):120-121.
[3]金建荣,陈凡,周凡,等.稻鳖共生——浮床水稻种植技术探索[J].中国水产,2020(5):72-75.
[4]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举办稻渔综合种养综合效益调查和水稻测产实施方案线上研讨会[J].中国水产,2022(4):62.
[5]何俊,张宪中,蒋严,等.水稻—扣蟹共作模式与扣蟹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对比试验[J].水产养殖,2019,40(11):6-8.
[6]华伯仙.青虾、小龙虾与水稻综合种养模式试验总结[J].科学养鱼,2019(8):30-31.
[7]彭绍春,江元伦,储成虎.霍山县稻虾共生模式中水稻栽培要点[J].中国农技推广,2021,37(6):51-52.
[8]张玉山,梁志辉,林伟松,等.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与红螯螯虾种养试验[J].水产养殖,2022,43(8):42-44.
[9]陶先法,李冰,喻召雄,等.稻虾共生模式对水稻结实期根系分泌物及微生物的影响[J].水产学报,2022,46(11):2122-2133.
[10]汪本福,杨志勇,张枝盛,等.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4):4711-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