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灵 蒋文晶
摘 要:乡村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在乡村文化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对比,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主体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此,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增强主体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建设人才;引入数字媒介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以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7-0050-03
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准则[1]。乡村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丰富精华,传承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国独特的历史精神内核。振兴乡村文化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路径,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载体[2]。为此,我们必须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穿于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全过程,并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社会面貌发生崭新变化,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乡村地区的群众素质普遍提高,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然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仍然处于滞后状态,这同新型社会面貌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现实差距[3]。乡村文化的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文化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具体地了解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深入了解乡村地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乡村文化主体缺失,公共活动不足
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改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下降和农村居民内生需求增长困难,直接拉低了农村的创新能力。”[4]乡村人口流失和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日益减少,迫使乡村文化振兴陷入文化无人传承与发展的窘境。外地务工人员的乡村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意愿降低。在这样的“空心化”社会背景下,一些乡村地区群众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使乡村优秀文化面临无人传承、陷入失去自主创新驱动力的困境。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乡村文化建设始终以实现“人”的发展为中心,但受限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乡村留守人群多属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素质教育发展还存在地区普及短板,农民对于特色文化产业了解度不够、认同度较低。相较于城镇地区的文化安全问题,“乡村文化主体缺乏对更高层次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整体理解和实践能力不足,行为处事多为欲望和感性主宰。”[5]从根本上讲,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本身就具有坚实的感情基础,但由于乡村文化参与主体缺乏将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同经济产业紧密结合的认知感,影响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6]。
(二)乡村文化产业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缓慢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量乡土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生活方式受城市化的较大影响,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相应遭受较大冲击[7]。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家庭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文化产品需求较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消费能力,致使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二是我国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乡村多属于偏远地区。落后地区缺少政府的扶持、外资的引入。本土乡村文化企业的规模结构小、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社会各界对于参与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关注度偏低[8]。三是一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出现比例失衡状态。由于文化资源分布存在地域差异、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同、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不一,农村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如今,我国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在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城市地区的物质基础雄厚、资金技术完备,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资本、技术水平落后等多种因素,农村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不佳,致使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落后[9]。
(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乡村文化空间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存在的有机结合体,同样也是民众凝聚文化共识和加强文化归属感的公共精神平台,其中包括群众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社交场地、文化活动载体等。一些乡村地区基层组织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问题,难以发挥好各级工作单位的积极有效作用[10]。从整体上分析,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场所,但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公共基础社会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体系还是比较落后,这必然会阻碍乡村文化的广泛传播。目前,某些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轨,无法引起乡村地区人民的共鸣和喜爱,因而逐渐被乡村人民所摒弃。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不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增加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件,强调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促进共同富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尊重农民意愿,强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及因地制宜谋求共同发展。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起坚实文化之基。
(一)增强主体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建设人才
乡村文化旨在被广大群众吸收运用,必须依靠农村自身积极组织落实乡村文化建设,将乡村文化的内容融入、贯通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体系之中。一是乡村文化主体必须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素养,树立起多元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此,在乡村文化教育中,既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融入本土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元素,注重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开展文化志愿者下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感、归属感。注重引导新时代青少年建立起多元文化价值观,增强自身文化自信。二是当地基层组织做好文化教育引领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组织村民参加文化学习培训,逐步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展乡村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是要提高农民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优化传播策略的能力。鼓励村民学习一技之长,如一门新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及其运用,传承好当地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帮助村庄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大力吸引外来技术型人才投身乡村文化的研究工作,创造出更多反映乡村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注重将地方村落发展史放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宏伟叙事中,将地方史与中国史相结合,讲述中国乡村在社会变革中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另外,鼓励主流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宣传,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民间文化活动,如戏曲、秦腔推广等,充分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面貌。四是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当前一些乡村基层干部思想过于保守,尚未达到新时代文化振兴发展的要求标准,导致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需动力不足。因此,我国还需要培养具备较强经营领导能力,同时既能做到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理念的准确上传下达,又能带领村民实现安居乐业的发展型人才。这就要合理运用地区的党校宣讲各种会议精神,通过网络媒介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班,培育乡土实用人才,使乡村人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切实为当地群众谋福利,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二)引入数字媒介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一方面,乡村要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天然地形地貌优势、文化特色等,促进本地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注重数字文化同旅游业相结合,鼓励文化场馆、景区场地开发多样化,建立起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振兴新阵地。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继续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在数字文化产业开发全过程中,不断促進内容显现方式多样化、技术使用创新化以及管理模式不断升级。其一,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数字网络为支撑,不断创新文化传播途径,要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传播,丰富群众的文化体验感。其二,加强乡村文化产品平台建设。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服务平台模式创新,加强共性技术供给,拓宽数字资源融合利用途径,在大力宣传和弘扬当地人文艺术的基础上,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彰显本地民族特色的元素,加强当地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三,增强数字文化装备产业实力。借助现代影视手段宣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文化,例如,通过独具特色的舞台表演以及艺术表现,呈现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风格人物、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等。积极研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升艺术表演效果,满足高端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生活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广大群众展现出乡村独有的文化风格。
(三)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力期。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促进乡村地区的文化复兴。
在社会化发展的新模式下,乡村地区需要积极开发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项目,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是要建立起以乡村地区群众实际需求为基准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方案。通过了解当地人民的实际精神文化需要,推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并建立起符合当地考核标准的反馈机制,以进一步明确了解群众对于所接收的文化产品以及还未满足需求的文化产品的真实评价,并及时反馈传达给当地的负责部门,以此实现高效提升当地文化服务水平,为当地的农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贴近当地人文特色的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落实好文化服务供需的对接工作。建立起乡村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合理配置乡村地区的丰富资源,提高乡村文化服务的质量。三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服务发展的实际需求,督促各地区进一步完善对策,为文化服务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加强当地文化管理的队伍建设。配齐宣传乡村文化的专业设备,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不同系列的文艺活动,并邀请国家、省级、市专家开展专题讲解,丰富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以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教育。五是当地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和巩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唤醒群众对家乡文化的保护意识。并结合现代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打造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响亮品牌。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村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内化于乡村地区群众的心中,从而为乡村文化发展扎牢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萍.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如何强化乡村文化建设[J].农场经济管理,2022,(11):63-64.
[2] 朱京凤.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45-55.
[3] 王太明.中国共产党减贫的实践历程、基本经验及未来转向[J].经济学家,2021,(7):17-26.
[4] 刘恋.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现代性转型[J].湖湘论坛,2022,(3):120-128.
[5] 徐秦法,刘星亮.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转向与实践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21,(4):65-69.
[6] 韦东增,烟雨彤.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困境与实践进路[J].经济研究导刊,2022,(24):32-34.
[7] 周兴.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重庆行政,2022,(4):100-102.
[8] 方茹,王小佳.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2,(4):62-65.
[9] 王太明,王丹.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J].求实,2021,(2):51-69.
[10] 曹庆林.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2,(14):228-230.
[责任编辑 卫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