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龙 孙业红 崔莉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一带一路”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要求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形成优势互补,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1。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带动性强、关联度强的特征,使其势必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排头兵。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各异,形成了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旅游产品。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特色,打破区划局限,建立利益平衡和共享机制,通过政策有效推进产品营销,促进投资,更好地满足区域内游客的需求,使旅游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除了经济上的合作,逐渐形成了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通过与沿线国家在文旅领域广泛与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外,使得“民心相通”这一基础性工程更好地得以实施。同时,“一带一路”绿色旅游协同发展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绿色化水平,将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3。因此,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一带一路”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带一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依托各国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和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沿线国家的旅游协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旅领域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多层次旅游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在顶层设计方面,出台了多份政策文件,提出了健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机制。目前,中国已与10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上百份双边文化、旅游合作文件,推动建立了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蒙俄等一系列双边、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中国与欧盟、东盟、中东欧等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办旅游年,通过对接项目、对接规划等形式在信贷、税收、通关、旅游、投资、贸易和土地等领域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③4。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文旅活动,成功打造了“丝路之旅”“美丽中国”等文旅品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通过智力支持和捐款资助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究、保护和联合申遗。此外,中沙(特)塞林港联合考古、柬埔寨吴哥古迹、缅甸蒲甘他冰瑜塔等重大文化援助工程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④⑥。依托一系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事处、文化中心、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和美术馆联盟等文化活动56,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文旅合作、民心沟通以及友谊深化。此外,“一帶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的建设,使得各国能够共享其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政策信息,实现对该国的环保、法律、土地、税收和社保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力地巩固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文旅发展中的引领地位,也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一带一路”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主要构想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绿色“一带一路”的提出则开启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篇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整体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势必在未来实践中助推我国绿色生态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而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促进人类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1. 共同践行“一带一路”旅游协同发展生态文明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旅游国际合作承担着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特殊使命,必须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贸易和旅游产品等方面的绿色化水平,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旅游国际合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是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旅游绿色发展,应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融入旅游国际合作全过程,促进企业遵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务实开展合作1。在旅游国际投资合作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2. 建立国家间、区域间绿色低碳旅游协同机制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入,逐渐建立和完善旅游协同发展的国际、区际协同机制。陆上“丝绸之路”有7000多千米,仅中国境内就有4000多千米,游客难以完整游览“丝绸之路”,这就要求沿线国家、地区避免同质化竞争,依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找准定位,进行优势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因此,在国家政策协调层面,需要建立国家间、跨行政区域的省际旅游组织协调机构和运行机制,统筹国内国际现有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政策沟通,加强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生态环保战略和规划对接,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系,强化在宏观发展框架下国际、区际间的旅游合作。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促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一带一路”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务实合作,探索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
3. 打造“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国际旅游示范工程
为使“一带一路”绿色低碳旅游理念深入人心,应当加强“一带一路”宏观政策应用,使政府与旅游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其中,更好谋划绿色低碳国际旅游示范工程,带动国际生态旅游发展。充分了解旅游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相关环保要求,识别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开展综合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合理布局旅游国际合作项目,加强环境应急预警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为“一带一路”旅游国际合作提供生态环境安全保障2。将交通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相融合,构建“一带一路”旅游信息网络实现绿色环保旅游,约束旅游投资企业投资行为,引导投资企业建设低碳化旅游基础设施,指导投资企业遵守国际经贸规则和所在国生态环保法律法規、政策和标准。充分挖掘我国优秀的生态资源,包括优秀农耕文化基因,创新性地推动“丝绸之路”区域协同发展中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结合国家的重要生态项目,如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际重要湿地、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推介,形成标志性的绿色低碳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工程。
4. 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标识性国际旅游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丝路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能否真正把关注度转变成实实在在的旅游经济,重点和难点都在旅游产品的打造上。当前,要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标识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文化和旅游产品共同开发,在低碳环保原则基础上充分融入我国的文化符号,将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创新性地融合开发,逐渐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绿色低碳旅游产业链。利用好“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及其子平台,强化绿色技术支撑与交流,通过将产品供给者和需求者连接在一起,精确匹配供给和需求,为各国决策者、政策执行者和研究者提供平台和渠道,降低沟通成本,实现低成本的沟通和信息的高效流动。此外,要结合低碳旅游发展的需求,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树立生态旅游意识,提倡绿色低碳旅游,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的城市与游客了解、参与绿色低碳旅游,通过绿色低碳旅游树立中国负责任的生态大国形象,将旅游产品融入国家形象建设,深化绿色低碳标识性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作者系该中心副研究员,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系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