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以立 图|受访者提供
01 张国樑劳模照
张国樑是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佳公司”)总经理,上海市黄浦第一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房屋征收工作委员会主任,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他首创“阳光动迁”模式,开发房屋征收公示系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上海中心城区的旧改速度屡屡创下新纪录:2021年,黄浦区505街坊在正式签约第一天就以100%比例全票通过二轮征询签约,创下了当年黄浦旧改一轮意愿征询、二轮方案征询签约两个“百分百”的纪录,向党的百年华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张国樑的劳模事迹不可胜数,但是笔者想写的,是他同样感人,却非常低调的爱心事迹。
虽然在动迁工作中铁面无私,但张国樑也是感性的人。
2007年春节,一位动迁居民突发疾病。虽说该动迁项目早在2005年就结束了,但张国樑得知情况后,还是第一时间为他联系了瑞金医院病房,落实主治医生。他笑笑说,因为2002年瑞金医院宿舍楼阳光拆迁工作的圆满解决,他得到了动迁的瑞金医院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可这份交情,他却没有拿来谋私,而是无偿地用在了帮助居民上,“凡是安佳公司动迁基地内的居民突患重大疾病的,只要我知道了,就一定会帮忙”。在动迁项目结束后,热心肠的他还多次邀请医生走进社区开展爱心义诊活动,获得居民不少好评。
当张国樑“爱帮忙、肯帮忙”的口碑传开后,动迁居民在谈判时抵触情绪都淡了很多。大家将心比心,矛盾就会少很多。在“阳光动迁”中,他甚至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母子情”。
徐银娣老太一度是激烈的上访户,2004年在已经签订协议并搬离的情况下突然反悔,随后不断上 访。
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油盐不进的老人,张国樑却用真诚感动了她。他记得,当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这里一定是‘公开公正、阳光透明’”。为了打消徐老太的顾虑,他甚至当场给出联系方式,说:“以后你的生日,我都陪你过。不为别的,就是让你每年都能看到我。要是给了别人更多钱,你可以当面骂我,也可以继续闹……”
听到这里,徐老太的心定了。
考虑到老人当时已年过七旬,身体也不好,安佳公司决定帮助她用动迁款来置换一套二手房。为此,张国樑先后6次陪同老人看房。外出正值台风天气,担心老人淋到雨,他把伞一次又一次地让给老人,自己则淋得湿透。徐老太见状,喃喃自语道:“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儿子就好了。”
一句“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儿子就好了”,不仅融化了她冰冷的内心,也牵起了两个人17年的“母子”缘分。
看到徐老太一直独居,张国樑联系了居委会,让老人参加学习串珠编织的兴趣小组。徐老太的生活不再无聊,她的串珠编得又多又好,还当上兴趣小组的老师。看到徐老太时不时有些小毛病,张国樑就像儿子一样,张罗着帮忙找医生。每年徐老太生日,张国樑总是自费在饭店里摆上一桌寿宴。席间,徐老太握着张国樑的手,一声声地唤着“儿子”;他也笑弯了眼睛,一声声地应着“哎”。她唤着,他应着,仿佛他们就是世间一对最普通的母子,天生血肉相连、心意相通。
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身体状况好一点了,徐老太总要女儿推着轮椅,带她到安佳公司去看望“儿子”。如果碰到有心结的动迁居民,她更以亲身经历劝说他们,帮助“儿子”化解矛盾。
2022年1月18日晚上,忙了一天的张国樑刚坐下来吃晚饭。突然手机短信铃声响了。他不经意地扫了一眼屏幕,却被上面的字深深地刺痛了心。
“张总您好!老妈于今天早上4点10分病逝。老妈有生之年得到了您全心全意、不计回报的照顾和关怀,她是幸福的。您是她这辈子对她最好的人,给老妈的晚年带来了非常幸福的时光。”
徐老太去世了。“后来她去了养老院,她女儿怕我忙,去年没有邀请我过生日。这是老人离世前最大的遗憾,也是我的遗憾。”张国樑说,“连续十几年都没错过,没想到最后一次生日错过了。”
言及于此,铁骨铮铮的他当场掉下了眼泪。
知名记者晏秋秋在得知这段特殊的母子情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一句话竟引出上访户与动迁老法师的17年“母子情”》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当天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他们纷纷留言道:
“动迁人与被动迁人在阳光政策的照耀下,结成了亲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情感,这是当今社会一首时代赞歌!”
“上海的楷模。旧改动迁,了解百姓。公开、公正、公平,解百姓之困难。”
“这是老百姓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上海‘腔调’:低调实干,求真务实。”
《新民晚报》是徐老太生前最爱的报纸。怕老人在养老院孤独,张国樑每年都会为她订上一份。每天只要报纸到了,徐老太就会招呼其他老人:“快来看‘儿子’帮我订的‘夜报’呀……”
物是人非,斯人已逝。1月20日,带着那份印有他们“母子俩”故事的《新民晚报》,张国樑参加了徐老太的追悼会,哭得直不起腰来。他把报纸塞到了棺椁里,最后看了一眼“老妈”,心里默默地说:“快来看‘儿子’给你订的‘夜报’。看了一辈子的报纸,今天你上了头条,‘扎台型’了哦。”
徐老太虽然去世了,但是张国良和动迁居民的故事还在继续。“动迁虽然是一阵子的事。但是付出真心,和动迁居民成为朋友却是一辈子的事。”他说,“毕竟,我们不是站在群众的对立面。”
02 黄浦区乔家路地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大型咨询会顺利举行
2022年,张国樑正式退休了。除了继续在动迁行业发光发热外,他还加入了晏秋秋公益团队,成了年轻的“老公益人”,践行党员的社会责任。
2022年,上海暴发新冠肺炎疫情。3月17日,看到社区缺少志愿者,67岁的张国樑主动拨打居委会的电话:“我要报名!”“为人民服务没有什么好犹豫的,况且我的身体也挺好的,所以就主动请缨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他说得很简单。
“请大家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保持一米安全距离!”清晨6点多,他和志愿者们就在自己所在的小区内上岗了。搭帐篷、搬桌椅、拉警戒线,等到社区居民有序下楼,他们在随着核酸检测的队伍从头喊到尾,协助维持秩序后,又给点位消毒,帮助居民扫码……从3月17日到6月1日,每天清晨忙到下午,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再苦再累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志愿服务,只要看到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张国樑总是会义无反顾地顶上去。看到社区食物紧缺,他便动用人脉关系,从郊区运来一批平价蔬菜,并自行垫付了数万元的费用。虽然是按照成本价出售给居民,但依然有不明真相的人会误解他,他也不生气,只是默默地放出所有成本的截图,并默默地准备第二批蔬菜物资。
“清者自清,当务之急是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他说。
看到一对90多岁的邻居老夫妇,因子女被封控在别的小区,自己又不会使用手机购买蔬菜时,又考虑到他们的牙口问题,张国樑挑了一些蔬菜和豆腐,主动敲响了他们家的门:“这些你们先吃着,未来一定会好的。”看到有居民原本定好的心脏支架手术因疫情关系没有办法如期进行,而身体每况愈下时,张国樑又找到了瑞金医院医生,帮助他顺利入院手术。
“对,那位瑞金医院医生和我的友情,也是在2002年瑞金医院宿舍楼动迁项目时结下的。”他眨眨眼,笑了。
5月19日,刚结束志愿服务的张国樑,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一通特殊的电话。原来4月17日晚上,《新民晚报》摄影记者孙中钦从威海路的报社出发,一路骑着共享单车到虹桥火车站。在那里,他发现有一大批滞留旅客的身影。经过考虑,晏秋秋公益团队决定为他们提供泡面。于是,他打电话给张国樑商量。张国樑非常赞同:“现场要有热水冲泡,让滞留者吃上一口热乎的!”
找泡面、火腿肠、热水……彼时的环境,找什么物资都不容易。“即使是热水,也是好不容易从川沙借到开水桶,烧好开水后,从川沙一路运到虹桥火车站的。”张国樑说。5月20日,带着300碗泡面、4个开水桶……他随队出发来到火车站,和其他成员一起维持现场秩序,避免人员聚集。
“有人等不及泡热水,就拆开方便面包装,直接往嘴里倒面饼。有人只要一杯水,摸索出几粒药,一口灌下。有人还帮助我们捡拾垃圾。我们帮他泡上一碗面后,他深深地喝了一口汤,说这是他8天8夜里喝到的第一口热汤……”
小小一碗泡面,折射出人间百态。
随着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加入关爱滞留旅客的队伍中,张国樑和晏秋秋公益团队决定把帮扶重心放到其他弱势群体上。给养老院的老人、给方舱建设者、滞留上海的集卡司机等送蔬菜、送泡面,他们一直送到了6月。
说起做公益,张国樑也有自己的理解。“公益不一定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雪中送炭、点燃希望。”他顿了顿说,“就像一束微光,让善意流动传播,照亮着城市,也温暖着那些需要温暖的人。”
也许,微弱的一点光只能照亮小块地方,但当大家都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那必将是一片和煦的光之海洋。
03 居民周末接待日
04 长护险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