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修
(作者系湖南省智库专家、湖南省委党校二级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定为基本方略,对脱贫攻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下,中华大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拔寨的“硬仗”,那么乡村振兴就是一场“持久战”,推进乡村振兴,更加需要在精准上下功夫,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乡村精准振兴方式。精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有效发挥,指在全面掌握客观实际的情况下,深入细致地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问题的实际解决。乡村精准振兴,是指抓住乡村自身实际,立足当前,精确把脉、精确定位、精准施策,找到群众的需求点、找准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找准人才需求的层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这一要求清晰表明,在乡村振兴建设中,需杜绝不符合乡村实际、超越当前发展阶段、不为群众所认可的建设。
比如,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靠天吃饭的“旱山区”,曾为省级特困村。自2007年以来,油溪桥村不等不靠,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精神,坚持自主改革、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致富,短短15年里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00元增至24606元,实现了由“省级特困”向“全国示范”的蜕变,走出了一条依托本地发展资源、培育本地发展力量、激发本地发展动力的“内源式发展”路子。
油溪桥人的精神字典里出现最多的就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的家乡自己建”。多年来,一直没有单位帮扶、没有领导联系点,但从不哭穷、从不提要求、从不给上级添麻烦,全体村民凭着自己的双手,以“红旗渠”“挑山工”精神,一锄头一锄头挖、一扁担一扁担挑,开山劈石、垒坝修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奇迹,油溪桥村旧貌换新颜。为实现耕种水旱无忧和出行户户通,全体村民握紧锤子自己干,仅花费了3000元钻机费就完成了16万元的管道沟通挖掘施工项目。全体村民为集体建设义务筹工7.8万个,修建硬化公路16公里、游步道22公里,风貌改造27栋,整修山塘6口。
油溪桥村的实践得到有益启示: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遵循发展规律,注重建设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有序建设、平稳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目的是让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绝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乡村的发展,绝不能让乡村各项资源变成某些资本家攫取利益的工具。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利用好当地要素禀赋,在经济发展、民俗文化、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创造新产业新业态,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潜力转化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我曾担任过副县长,长期关注乡村治理,组织课题组重点调研过湖南溆浦县、沅陵县和麻阳县的几十个村,乡村治理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数字赋能+协会管理”模式,效果良好。其中,成立由本村村民自愿组成的从事非营利性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即幸福协会。制定幸福协会章程及缴纳会费管理办法,按照“管钱不用钱”的原则,制定幸福基金使用的范围、用途、额度,充分发挥协会资金推进各类组织活动有序有力开展的效应和导向。采取村民捐资一部分、村里运转经费保障一部分、上级党委政府以奖代补拨付一部分的方式成立幸福基金,用于困难帮扶、道德模范人物评选表彰、公益活动、村民教育等,建设和美乡村。
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只有全面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和治理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使乡村精准振兴行稳致远。乡村振兴干什么、怎样干、干得怎样,都要由群众说了算,要充分相信基层群众的判断能力。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公开,加强群众对村级权力有效监督,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基层群众借助议事会、恳谈会、听证会等平台,全过程参与到乡村决策中去,实现让民做主、由民做主。
乡村精准振兴的根本问题是文化振兴问题。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文化问题,是透过原真乡村文化看到乡村文化的属性及存续状态,通过再创造修复传统、激活内在活力并合理利用促进其更好发展。乡村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发展的地域根基。挖掘乡村文化需仔细探索,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关注乡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以点扩面,通过原生态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验等,将挖掘到的乡村文化融入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和乡村景观中去全面体现。
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首先,挖掘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乡村文化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积聚起明显不同于城市文化、宗亲文化、游牧文化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归纳起来,主要是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和谐共生、崇礼守则、御欲尚俭、重视农业等。地域根基的不同,使得乡村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形成差异,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推动乡村精准振兴包括城乡文化融合共促,在要素流动、共建共享中推动乡村文化复兴,但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与工业文明、城市文化相比,有着各自的本色、长处和优点,有着各自的生态位和价值链,将工业生产模式、城市建筑样式、市民生活方式简单套用到乡村,不能囫囵吞枣地搞类似城市的宽马路、大草坪、高建筑等。
其次,挖掘乡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累世传承下来的乡村文化一般都具有特殊性,更具有历史传承性。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当地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更是农民们在生产活动和休闲娱乐中所获得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历史传承性可以被认为是乡村特色文化的核心特征。每个村落的发展,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乡村文化的提炼,需要吃透这些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或人物故事,才能更好地选择独特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