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艳,徐 军,洪永锋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运动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000)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多因素造成的婴幼儿发育早期脑损伤,患儿多伴有运动障碍、智力、视听等多系统功能受限症候群[1]。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瘫儿各项发育指标可能有所改善,但多数患儿仍可能存在严重的运动模式异常,难以适应社会活动,家庭照护负担及经济负担严重[2]。因此,早期评估患儿发育情况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促进各项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悬吊训练是利用悬吊带悬空全部或部分身体,人体在不稳定状态下通过自主调整状态,从而增强肌力及平衡控制能力。目前,悬吊运动在肌肉及骨骼损伤疾病康复领域应用广泛,多项研究证实其在改善肌力、平衡控制等方面效果显著[3, 4]。悬吊运动在脑瘫儿中的应用也有相关报道[5],但由于其存在重复动作、训练枯燥等缺点,患儿的依从性往往较差,导致训练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引导式教育最早由匈牙利学者提出,该方法将教育与康复训练过程相互融合,在提高脑瘫儿参与训练的主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6]。低频脉冲电刺激(简称低频电)是一种非药物物理疗法,通过刺激肌肉、神经,从而改善身体机能,是临床常用的促进脑瘫儿功能恢复的手段[7]。本研究以低频电治疗为对照,探讨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联合低频电治疗对脑瘫儿发育迟缓的改善作用。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58例脑瘫儿,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8]诊断标准;②具有基本认知能力,能够配合训练;③首诊,且无药物治疗史或手术病史。排除标准:①伴进行性脑损伤、病毒性脑炎等其他脑部疾病者;②伴肢体畸形者;③处于癫痫发作期者。剔除标准:无法坚持完成干预方案,或连续缺席治疗半个月以上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7个月至6岁4个月[(33.07±20.87)月];对照组男12例,女17例;年龄8个月至6岁8个月[(42.52±18.99)月];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低频电联合常规运动训练。首先进行常规运动训练,主要包括Bobath神经发育促进疗法、Vojta疗法等,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进行针对性训练以促进平衡、站立、行走功能恢复,训练频率:30~45 min/次,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12周。训练结束后接受低频脉冲电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在患儿颈、四肢、腰部放置输出电极,设置参数:脉冲周期1.0~1.5 s,宽度0.25 ms,电流刺激强度以可见肌肉收缩反应为宜,20 min/次,1次/天,每周5天,连续12周。
1.2.2观察组 在低频脉冲电联合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及年龄分为3~5例/组,以小组形式开展训练,首先向患儿监护人介绍本次训练方法,治疗理念,强调连续训练的必要性,记录患儿兴趣爱好及个性特点以更好地开展训练方案。给予训练环境引导:训练室播放适合患儿训练的音乐及动画,保持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准备玩具、食物等奖励物品。 悬吊训练引导:用儿歌或节律性口令引导下将复杂动作拆分,家长从旁辅助患儿边说边做,以语言引导动作,循序渐进开展悬吊训练,引导患儿主动完成正常的运动模式。主要有以下动作:①仰卧位训练:患儿仰卧位,悬吊宽带置于骨盆位,窄带系于一侧踝关节,患儿缓慢伸直膝关节,同时抬高另一条腿,使双下肢与躯干平行。②俯卧位训练:患儿俯卧位,悬吊宽带置于骨盆位,窄带系于一侧大腿,双上肢伸直支撑,弹力绳悬吊宽带,指导患儿双下肢保持平衡。③侧卧位训练:悬吊窄带系于腘窝,宽带置于骨盆位拉离地面,患儿身体保持直线。若患儿不能主动完成,则由治疗师或监护人被动完成。每个训练动作重复6~8次,间歇1 min,共30 min,每天一组训练,每周5天,连续12周。
1.3 观察指标①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9]:该量表用于评估患儿的精细运动商(FMQ,包括视觉-运动整合、抓握两部分,共98项)、粗大运动商(GMQ,包括自噬、反射等四个部分,共151项)、总体发育商(TMQ)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测定患儿的不同能区,将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和发育商(35~165分),得出发育商,分值低于90分为落后。②平衡及功能独立性: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10]评估,该量表含有14个条目,每条目赋分0~4分,总计0~56分,41分以上提示有较好的平衡能力。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11]评估患儿功能独立性,量表包括进食、穿衣等共18个条目,每条目赋分1~7分,总计18~126分,总分越高独立能力越强。③Gesell发育量表[12]:该量表用于评估患儿动作能、精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的发育商,各发育商在90分以上为正常水平。④临床疗效:干预三个月后,根据康复指南[8]制定疗效标准。显效:肌张力异常等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语言、智力水平明显提高;有效:肌张力异常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运动功能部分改善,其他发育指标有所提高;无效:肌张力异常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他发育指标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发育商比较干预后两组PDMS-2量表中FMQ、GMQ、TM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DMS-2量表运动发育商比较 (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平衡和功能独立性比较干预后两组平衡和功能独立性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平衡和功能独立性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发育商评估比较干预后两组Gesell发育量表中动作能、精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esell发育商评估比较 (分)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脑瘫儿存在多项发育迟缓,患儿表现为运动、智力、语言等多项发育指标延迟现象[13]。早期干预对脑瘫儿预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包括Bobath神经发育促进疗法、Vojta疗法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神经发育,改善异常发育表现,但此类训练方法干预周期长、干预内容枯燥,使干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提高患儿的主动参与性是亟需考虑的问题[14]。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将悬吊康复的优势与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15]。低频电物理疗法在脑瘫儿中的应用已有报道[16],但其结合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对脑瘫患儿的改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PDMS-2精细和粗大运动优于对照组,提示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联合低频电治疗有助于促进脑瘫患儿精细和粗大运动发育;观察组平衡和功能独立性优于对照组,说明该干预方案有助于促进脑瘫儿平衡及功能独立性。悬吊训练在增强肌力及平衡控制能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尤其在体育运动领域得到广泛关注[17, 18]。脑瘫儿对于枯燥、重复性操作有一定抵触性,临床中多数患儿由于无法长期坚持康复训练课程导致预后效果不佳。引导式教育利用有节律性、娱乐性的口令引导患儿积极主动的完成训练动作,患儿主动参与性得到提高,发育潜能不断被挖掘,从而提高康复效果。研究显示[19],非稳定状态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能够刺激运动感受器,并且能够帮助大脑神经建立正确的控制网络,从而促进平衡及肌肉控制能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Gesell发育量表中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在低频电疗基础上增加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能够促进智力发育。脑瘫儿运动、智力等多项功能发育迟滞,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功能也受到影响,本次以分组的形式开展训练,患儿之间可以相互模仿、沟通,有利于培养患儿的社交意识与集体意识,使其更容易融入社会。低频电能够使局部神经肌肉兴奋,并促进血液循环,还有一定镇痛效果[20, 21]。本研究在低频电基础上给予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悬吊循环通过弹力带减轻患儿自身体重,在低频电兴奋神经肌肉的同时强化肌肉力量,增强其平衡能力;此外,悬吊训练配合引导式教育提高了患儿参与治疗的主动性,发育潜能不断被激发,患儿各项发育指标得到改善。本研究在低频电的基础上辅助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后,临床有效率得到提高,说明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联合低频电治疗方案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下悬吊训练联合低频电治疗有助于促进脑瘫患儿精细和粗大运动发育,改善平衡功能,促进智力发育,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