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古意》通考梳理

2023-05-19 12:54盛大林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意律诗四库

盛大林

(丝路国际研究院,澳门 999078)

卢家小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忍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对流黄。

这是沈佺期(约656—约715)的代表诗作《古意》。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锦堂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不能寐,思夫不得见的孤独愁苦情状。何仲默(1483—1521)称此诗可为七律压卷,姚鼐(1731—1815)更赞之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作。唐人选唐诗《珠英学士集》和《搜玉小集》均收有此诗,唐人抄写的敦煌写卷中亦有此诗,说明这首诗在唐代就已广为流布。

在1 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意》出现了大量异文:“卢家”有作“织锦”、“小妇”有作“少妇”、“郁金堂”有作“郁金香”、“催下叶”有作“催木叶”、“白狼”有作“白驹”、“音书”有作“军书”、“丹凤”有作“玄菟”、“谁忍”有作“谁知”“谁为”“谁谓”、“独不见”有作“独不语”、“使妾”有作“更教”“空教”、“对流黄”有作“照流黄”。诗题也有《古意》《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等多种版本。

(2)脱磷(P)能力强。高炉法和电炉法处理红土镍矿无法使用高磷原料,熔炼过程中磷几乎100%进入粗镍铁中。富氧侧吹煤粉熔融还原技术脱磷能力强,可适当放宽原料含磷的限制,拓宽原料来源和降低成本。红土镍矿、还原煤以及辅料中的磷在熔炼过程中,侧吹煤粉喷枪将煤粉喷入高铁渣熔池中,原料中少量的磷被碳还原成单质P4挥发进入烟气,剩余磷绝大部分进入渣中,镍铁基本不含磷,主要化学反应见式(1)。

至少从明代开始,不少诗家就对其中几处异文展开了争论。不仅不同文献中的《古意》样态多变,甚至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也多有差异。比如韦谷(唐末五代人)的《才调集》,宋刻本、四部丛刊明刊本、清康熙垂云堂刻本和清内府藏本中为“催下叶”“谁知”“使妾”,清文渊阁四库写本(下文简称“四库本”)却为“催木叶”“谁为”“更教”,竟有3处不同!国人熟知的《唐诗三百首》,从清代到现在,各种版本的异文多达5处。

(3)根据精度要求对[0,2π)进行角度区间分割,对所有的P(xP,yP)∈U,计算与x轴的夹角,记录P所属的区间,并对其所在区间进行投票;

为了弄清《古意》的本来面目,笔者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美国哈佛燕京中文特藏等几大数据库中全面检索,共在34种文献的43个古籍版本中检出了本诗。异文详情,附表于后(诗文无异的版本合并)。

一、诗题及诗体

考证辨析古典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诗的体裁,因为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格律不一样,遣词用字的要求也不同。就本诗来说,这一点格外重要,因为多处异文的判断和取舍都会涉及诗体。

图1 敦煌S2717(局部)

前文提到,何仲默等人认为《古意》可为七律压卷,当然认为此诗为律诗。高棅(1350—1423)《唐诗品汇》等诗选也把《古意》归于七言律诗,甚至根据律诗的要求窜改了诗文(下文详述)。但认为《古意》不是律诗的诗家大有人在。

关于七律压卷问题,晚明诗坛曾经热议。王世贞(1526—1590)《艺苑卮言》曰:“何仲默取沈云卿《独不见》,严沧浪取崔司勋《黄鹤楼》,为七言律压卷。二诗固甚胜,百尺无枝,亭亭独立,在厥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沈末句是齐梁乐府语,崔起法是盛唐歌行语,如织官锦间一尺绣,锦则锦矣,如全幅何? 老杜集中, 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玉露凋伤》《老去悲秋》,首尾匀称,而斤两不足;‘昆明池水’秾丽況切,惜多平调,金石之声微乖耳。然竟当于四章求之。”[1]9此谓沈佺期《古意》的最后一句“是齐梁乐府语”,意即不合律法。

胡应麟(1551—1602)也在《诗薮》中说:“卢家小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同乐府语也。”“《黄鹤楼》《郁金堂》皆顺流直下,故世共推之。然二作兴会适超,而体裁未密,丰神故美,而结撰非艰。”[2]8,21

《乐府诗集》自宋至清,各个版本均为“谁知”和“使妾”,多从《乐府诗集》的《唐诗三百首》,早期版本也是“谁知”和“使妾”,后期版本改成了“谁为”和“更教”。《才调集》宋刻本、四部丛刊明刊本、清康熙垂云堂刻本、清内府藏本均为“谁知”和“使妾”,四库本改成了“谁为”和“更教”。《文苑英华》宋刻本、明刻本、明抄本均为“谁知”和“使妾”,四库本改成了“谁谓”和“更教”。《唐诗纪事》明刻本为“谁知”和“使妾”,四库本改成了“谁为”和“更教”。总之,最古的4个版本,即3个宋刻本和1个元刻本,均为“谁知”和“使妾”。

王世贞、胡震亨等人固认为《古意》是“乐府”“变声”,虽然后人多以律诗视之,甚至想把它窜改为律诗,但无论哪一种版本,可能都不算是律诗的正格。

七言律诗至盛唐晚期才成熟,初唐还处于发育之中。实际上,初唐时期还没有“七言律诗”这个概念,只是按照韵数,称为“七言四韵诗”。王勃(650—676)在《滕王阁序》中称《滕王阁诗》为“四韵俱成”,就是这个意思。沈佺期虽然是格律诗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但他的诗作多有“古意”。如果严格按照格律,他能称为律诗的作品很少。至于本诗的诗体,从诗题中就能看出端倪。

本次检出的34种文献中,有6种成于唐宋时期,即崔融(653—706)《珠英学士集》、佚名唐人《搜玉小集》、韦谷(五代后蜀人)《才调集》、李昉(925—996)《文苑英华》、郭茂倩(1041—1099)《乐府诗集》、计有功(1126年前后在世)《唐诗纪事》。最早的这6种文献中,除《乐府诗集》为《独不见》外,其他5种的诗题均为《古意》或含有“古意”二字。总的来说,题为《古意》的文献15种,版本19个;题为《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才调集》为《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小异)的文献15种,版本16个;另外,《唐诗纪事》表述为“赠知之古意”。加起来,诗题带“古意”的文献共有30种、版本共有36个。而题为《独不见》的文献仅4种、版本仅7个。其中,《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四年扬州诗局刻本为《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四库本(清康熙四十五年)为《独不见》,应为四库馆臣窜改。《乐府诗集》是《唐诗三百首》的底本之一,《独不见》诗题一脉相承。

图2 《搜玉小集》明刻本(左)、明末汲古阁本(中)、四库本(右)

“独不见”是乐府曲名,诗作一入乐府即以曲名为诗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在乐府中题为《渭城曲》,王之涣《出塞》在乐府中题为《凉州词》,而前题应该是原题。《乐府诗集》中的“独不见”共有7首诗。因此,《独不见》应非原题。

10.加快实现“一网通办”。推动落实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要求,优化简化行政审批服务程序,最大限度缩短民营企业办事时限,方便民营企业创业创新。2019年6月底前整合部省两级中国法律服务网,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实现以中国法律服务网为统领的“三网融合”“一网通办”。

毛奇龄(1623—1716)《西河诗话》云:“沈詹事《古意》,《文苑英华》与本集题下皆有‘赠补阙乔知之’六字,因詹事仕则天朝,适乔知之作补阙,其妾为武承嗣夺去,补阙剧思之,故作此,以慰其决绝之意。言比之征夫戍妇,无如何也。故结云‘谁谓’,言不料其至此也。后补阙竟以此事致死,此行文一大关系者。自选本删题下六字,遂昧此意久矣。”毛氏认为,沈佺期此诗写给乔知之是为了慰其美妾被夺之恨,而诗题《古意》删去了“赠补阙乔知之”六字,读者就体会不到慰藉之意了。乔知之美妾“绿云”(又曰“窈娘”)被武承嗣强夺之事,张鷟(660—740)《朝野佥载》、孟棨(晚唐人,生卒年不详)《本事诗》等唐代文献均有记载,《唐诗纪事》之“乔知之”篇在转载此事之后,也转载了沈佺期的《古意》,但并未说此诗是为了安慰美妾被夺的乔知之。毛奇龄把诗与事直接联系起来,不知何据。可以肯定的是,“《文苑英华》……题上皆有‘赠补阙乔知之’六字”之说失实,《文苑英华》宋刻本、明隆庆元年胡维新戚继光刻本、四库本中,诗题均为《古意》,题下并无“赠补阙乔知之”六字。据莫砺锋考证,《古意》应该创作于“夺妾”事发之前[4]141-148。细细品味“卢家小妇”与“夺妾之恨”,似乎没有相通之处,也起不到慰藉的作用。即使有安慰之意,也不一定把“赠补阙乔知之”写到诗题上。这六个字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夺妾”之事而加上去的。现存最早收录此诗的文献《珠英学士集》和《搜玉小集》中的诗题均为《古意》,此当为原题。

不管题为《古意》,抑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中心词都是“古意”,这已经点明了创作的指向,即作者的本意就不是写律诗。实际上,这首诗也确实充满了“古意”。王世贞称最后一句“是齐梁乐府语”。陆时雍(明末人,生卒年不详)《唐诗镜》称本诗“高古浑厚,绝不似唐人所为。”[5]12潘德舆(1785—1839)《养一斋诗话》则谓“沈诗纯是乐府,崔诗特参古调,皆非律诗之正。”[6]19-20

总之,本诗的诗题应为《古意》。与崔颢《黄鹤楼》一样,《古意》也是一首“半律半古”的诗歌。既然不是严格的律诗,就不能偏执于格律。

改进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关键在于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就是“利器”。因此,要培养一支专业化水平高、业务能力精湛的队伍,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畜牧兽医人才队伍的结构,增加专业人才的比例,减少非专业人才比例;强化对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增强其业务能力;对业务能力低、专业知识欠缺的人员进行再教育,完善考核机制,增强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异文之辨析

《古意》全诗四韵八句,每两句表达一层意思。有些异文的辨析,也需要从全句着眼,不能孤立地分析。

4年来,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共扶持创办微型企业8万余户,省、州(市)、县三级财政累计发放直接补助资金近24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8.75亿元,向小微企业发放服务券6474万元,向第三方服务机构发放服务补助400万元,带动就业44.7万人;吸纳社会投资247亿元,户均投资30.8万元;带动新注册私营企业37.8万户,新注册私营企业户数增长在全国连续处于领先地位,4年时间内增量已远超存量。

(一)第一、第二句中的异文

胡以梅(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唐诗贯珠》中的诗句为“郁金堂”,但胡认为应该是“郁金香”,他在注释中说:“堂字别有作香。此用少妇衣香堂室之美,非用莫愁也。……《说文》:郁金,芳草,煮叶以和鬯酒。《博雅》云,郁人所贡,酿鬯酒,降神郁金。郁林,郡也。郑康成《周礼》注,郁为草,若兰。《魏略》云,生大秦国。朱穆《(郁金)赋》:‘折英华以饰首,耀静女之仪光。’晋左九嫔《郁金颂》曰:‘芬香酷烈,悦目欣心,窈窕妃媛,服之缡衿。’今堂字,诚应香字,活。”

《嫁给大山的女人》在影片结尾标明“本片部分故事情节根据感动河北2006年十大新闻人物郜艳敏事迹改编”。所谓“部分故事情节的改编”,就是底本与述本之间的变形,这种变形是虚构型叙述所营造的虚构世界对实在世界的“有意识偏离”,这一“偏离”正是一种“符号片面化”的表现。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将新闻与“新闻电影”中的“符号片面化”都视为“自然化”的过程,那么如何解释舆论对影片真实性的质疑呢?

方弘静(1516—1611)《千一录》:“沈佺期《古意》一首七言近体,绝唱也。然深秋之作,安得海燕双栖?作者偶忽之耳。郁金香,‘香’当为‘堂’字无疑。王维、贾至诗中皆有‘郁金堂’。”[7]12王稚登(1535—1612)在《唐诗选》中注曰:“堂,一作香。按:下句堂与梁相次为切,当以堂为是。”蒋一葵(1594年中举)《唐诗选注》也有同样的说法。这三个人认为应该是“堂”。

图3 《乐府诗集》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四库本

但,唐汝询(1624年前后在世)《唐诗解》选择了“香”,并注曰:“香,一作堂,非。”吴昌祺(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删订唐诗解》沿袭了这个说法。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第一句中有3处异文。“卢家”有作“织锦”,“小妇”有作“少妇”,“郁金堂”有作“郁金香”。此句典出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郁金、苏合是两种名贵的香料,郁金出古大秦国(古罗马帝国),苏合出古大食国(古波斯帝国)。不难看出,《古意》首句所说的莫愁女,称为“卢家小妇”或“织绵小妇”都没有问题,至于“小”与“少”也几乎没有区别,《珠英学士集》和《搜玉小集》两部唐代文献及版本均为“小”,原本为“小妇”的可能性大。纠缠不清的是“堂”和“香”,为此,明清诗家你来我往,争论了好几个回合。

宋宗元(1738年中举)觉得应该是“堂”,他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说:“首句‘堂’字押脚。或窜作‘香’字,以乐府‘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谓应是‘郁金香’。愚意以堂为炷此香之堂,则言堂可该香,而言香却遗堂,次句‘梁’字‘栖’字又何从生根?故仍之。”

沈德潜(1673—1769)坚持认为,应该是“香”。他在《唐诗别裁》中注释:“乐府‘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应是‘郁金香’。别本作‘堂’者,非。”

②《解释》 第一条: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针对一些有天生残疾或者后天有缺陷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周围的学生的冷眼目光会有意无意的刺激到这些学生。所以学校要定期举行一些可以让这些同学参加进来的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己,在掌声中更加自信。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在近两年年的世界读书节都会举行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每年的比赛都有个别身体有缺陷的同学参加,但是每次比赛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取得很好的名次,而且也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学生的心理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影响。

“堂”和“香”同为平声,同在阳韵。“郁金堂”和“郁金香”也都说得通。43个古籍版本中,“堂”为32个,“香”为11个。唐宋的6种文献11个版本均为“堂”,包括唯一唐代版本(敦煌写本)。

(二)第三、四句中的异文

“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这两句中只有一个异文,即“下”与“木”之争。虽然数量最少,影响却比较大。

43个古籍版本中,35个为“木”,8个为“下”。数量上“木”占绝对优势,但唯一唐代版本(敦煌写本)、全部3个宋本和1个元本均为“下”。早期为“下”的几种文献,后来都变成了“木”,而变化发生在明清。比如,《乐府诗集》的宋刻本、元刻本和明汲古阁本均为“下”,四库本变成了“木”;《文苑英华》的宋刻本、明刊本均为“下”,四库本变成了“木”。最早出现“木”的文献及版本是《唐诗品汇》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汪宗尼刻本,这可能是转折点。不过,此本刊行100多年后,《唐诗品汇》的明嘉靖十八年(1539)牛斗刊本和明刻本(国图善本书号:09217)又变成了“下”,似为修正。明代的文献及版本基本上都是“木”,但清初《唐诗三百首》的早期版本中又出现了“下”,后来又都变成了“木”,算是一次“回光返照”。

本文主要是研究一种增量与减量式[2]支持向量回归机在线训练算法,目的为解决传统算法在极端情况下每次新样本添加后,需要全部开始从头重新训练整个样本集的问题。该算法依据Lagrange乘数法和Karush-Kuhn-Tucker(KKT)条件,[3-4]通过在有限次数迭代[5]下从而改变样本的系数,并保持原先的样本在执行每一步时,依然满足KKT条件,以至于最后得出训练结果。

图4 《唐诗品汇》明洪武本(左)、明嘉靖本(右)、四库本(右)

“下”和“木”均为仄声。“九月寒砧催下叶”的意思是,九月深秋,已有寒意,纷纷落下的树叶,仿佛在催促着家人抓紧捣衣并寄到边塞。“下叶”即“落下的树叶”,此中的“下”字不宜少,因为只有叶“下”了,才能打动人,“催”字才有着落。

李攀龙(1514—1570)《唐诗广选》选择的是“木”,其注曰:“木叶,《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这确是一个经典的出处,后世借用此典的诗句颇多,比如谢庄(421—466)《月赋》有“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之句,陆厥(427—499)《临江王节士歌》有“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之句,王褒(约513—576)《渡河北》也有“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唐诗中的“木叶”也不少,比如杜甫《江上》中有“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之句,刘长卿《送崔使君赴寿州》中有“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之句。但不与“木”搭配的“叶”也很多,比如李白《秋思》中有“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之句,司空曙《秋日趋府上张大夫》中有“鞞鼓暗惊林叶落,旌旗遥拂雁行偏”之句。徐夤《愁》中的“黄叶落催砧杵日”,其意亦为落叶催捣衣,但用的是“黄叶”而非“木叶”,而此句可能就是化用《古意》的“催下叶”。《古意》中的“下(木)叶”应该也是化自《楚辞》中的“木叶下”,而“九月寒砧催”后面只能有两个字,省去的应该是“木”,不应是“下”。上文所举其他用例中的“叶”也大都与“下”或近义的“落”“吹”“微脱”等搭配。

林庚(1910—2006)《说“木叶”》一文认为,“‘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8]283他这样解释的基本判断是,只有“叶”会落,“木”不会落。其实不然。深秋时节,树木酥脆,风大雨急之时,树枝甚至较大的树干都会被吹断。笔者在山区长大,多次见过这样的场景。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木”即应理解为“树枝”,因为这样解释,与此诗起首的“风急”更加匹配,也更符合此诗着力营造的肃杀氛围。不过,沈诗《古意》与杜诗《登高》所描写的场景不同——如果到了树枝也被吹断的程度,妇女就不会在室外捣衣了。

“白驹”典出《诗经》中的《小雅·白驹》。全诗共4章,最后一章为:“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由于《诗经》影响巨大,“白驹”逐渐成为一种意象,即代指志行高洁的人,近似今人所谓“白马王子”。“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的意思是,不要像对待金玉那样吝惜音讯,而产生疏远之心。而“白驹河北音书断”的意思是,我的“白马王子”远征于河北,音讯都断了——饱含着恩爱、思念及焦虑。“白驹”与“音书”呼应,不仅更加契合主题,而且比“白狼”更有意蕴。

(三)第五、六句中的异文

白狼河在东北边地,即上句“十年征戍忆辽阳”中的“辽阳”。郦道元(466—527)《水经注》载:“《魏土地记》曰: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是也。”[9]17一般认为,白狼河就是今辽宁省的大凌河。王昌龄《春怨》中的“音书杜绝白狼西”之句可能就是化自“白狼河北音书断”。

图5 《才调集》宋刻本(左)和四库本(右)

“白驹”只出现在《才调集》中。宋刻本、四部丛刊明刊本、清康熙垂云堂刻本、清内府藏本均为“白驹河北军书断”,但四库本变成了“白狼河北音书断”,一句诗就改了两个字。四库馆臣根据流行版本窜改古书而且不加说明,非常常见。

“白狼河北军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此句中,“白狼”有作“白驹”,“军书”有作“音书”,“丹凤”有作“玄菟”。

安装方案二:在老釜上安装,需要寻找现有的预留法兰,需要DN50以上的预留管道,根据位置进行套管加长,将探头安装在套管顶端,另一端焊接固定法兰,见图1,套管和法兰准备及焊接自行准备,如果没有足够大的预留管道、或者插入后会碰到搅拌,就不能安装,需要重新开口或寻找别的位置。

冯舒(1593—1649)、冯班(1602—1671)评点的《才调集》在诗题下注:“默庵云:《古意》原是乐府,故平仄不叶。《品汇》派为律诗,改却许多字。《钝吟》云:此歌行也。此是乐府,不可作律诗。此诗被《品汇》改坏,依此为是。”“九月寒砧催下叶”句下又注:“默庵云:‘下叶’,寒砧催之也,作‘木’字呆而可笑。此亦《品汇》所改,意以对下句。然‘木叶’可对‘辽阳’,‘征戍’如何对‘寒砧’?《钝吟》云,‘下’字是。”冯舒(号默庵)认为,《唐诗品汇》认定《古意》为律诗,并按格律窜改了好几个字,包括把“下”改为“木”。窜改之后,“木叶”与“辽阳”勉强对仗了,但“征戍”和“寒砧”仍然对不上。归根结底,《古意》是古体乐府,原本就不完全追求平仄对仗。冯班《钝吟书要》也认为应该是“下”。纪晓岚(1724—1805)《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保留了二冯的评点,既未“删”,也未“正”。

“玄菟”只出现在李攀龙《唐诗选》及《唐诗选注》中,《唐诗选注》有小注:“玄菟,一作丹凤。”唐汝询《唐诗解》则注曰:“丹凤,一作玄菟,非。”顾有孝(1619—1689)《唐诗英华》亦有注:“丹凤,一作玄菟。”

由于本诗异文太多,而表格容量有限,“军书”“白驹”“玄菟”均未列入附表。

“音书”适用于所有人,“军书”仅适用于军人及亲属。《古意》为边塞题材,“军书”更为精准。《珠英学士集》敦煌写本为“军”,无其他版本传世;《搜玉小集》明刻本(国图善本书号:13550)为“军”,明末汲古阁本和四库本变成了“音”;《才调集》宋刻本、四部丛刊明刊本、清康熙垂云堂刻本为“军”,四库本改成了“音”;《文苑英华》从宋刻本、明刻本到四库本,一直为“军,一作音”。本次检出的33种文献中,《珠英学士集》《搜玉小集》《才调集》《文苑英华》成书最早,尤其是《珠英学士集》编成之时,沈佺期还在世,而且敦煌写本也是本诗最古的版本,因此,“军书”应为正本。

丹凤城,即长安。秦穆公女儿在长安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名。很多唐诗中有“丹凤”,比如钱起《送崔十三东游》“丹凤城头噪晚鸦”中的“丹凤”亦指长安。

顾祖禹(1631—1692)《读史方舆纪要》云:“玄菟城,在卫东北,汉武开朝鲜,置玄菟郡,领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又昭帝元凤六年,筑玄菟城……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遣辛世雄出玄菟道。唐贞观十八年,征高丽,拔玄菟城。”[10]1604(原文中“玄菟”作“元菟”,因避宋始祖赵玄朗和清顺治帝玄晔的讳,改“玄”为“元”)也就是说,“玄菟”也在“辽阳”,离“白狼”很近。

2)根据ACP100S稳态运行特性要求,在负荷跟踪时,控制系统应使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平均温度和二回路主蒸汽压力维持为一个定常数.在受到外部扰动时,控制系统应使核动力装置相关参数自动回到稳定的平衡状态.

沈佺期《关山月》曰:“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全唐诗》中,还有几首诗提到了“玄菟”,比如长孙佐辅《关山月》有“始经玄菟塞,终绕白狼河”之句,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有“白狼河北堪愁恨,玄菟城南皆断肠”之句。“玄菟”出现在沈佺期《古意》中,可能就与岑参的诗句相类。其实,岑参此句正好说明《古意》中应为“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为什么?因为《古意》写的是长安思妇,《裴将军宅芦管歌》写的是辽阳征夫。“丹凤城南秋夜长”的意思是卢家的思妇因为孤枕难眠而觉得秋夜漫长,“玄菟城南皆断肠”的意思是辽阳的征夫也都因为思念妻子而肝肠寸断。小妇“断肠”,征夫也“断肠”,岑参诗句是接着沈氏诗句说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天各一方,双方断肠。

(四)第七、八句中的异文

“谁忍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这两句中,“谁忍”有作“谁知”“谁为”“谁谓”,“含愁”有作“含情”,“独不见”有作“独不语”,“使妾”有作“更教”,“照流黄”有作“对流黄”。

图6 《文苑英华》宋刻本(左)、明刻本(中)、四库本(右)

“含情”之“情”仅见于《文苑英华》,为“情,一作愁”。“独不语”之“语”在《文苑英华》中为“语,一作见”,《唐诗英华》为“见,一作语”。此二异文,甚是稀见,姑且忽略。“对流黄”见于《珠英学士集》《才调集》《文苑英华》。《珠英学士集》敦煌写本为“对”;《才调集》早期版本均为“对”,四库本改成了“照”;《文苑英华》所有版本均为“对,一作照”;《唐诗纪》为“照,一作对”。《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扬州诗局刻本为“照,一作对”,四库本径为“照流黄”,没有小注。就版本而言,唯一唐本为“对”,3个宋本中2个为“对”,原为“对”的可能性大。就诗意来说,“对”比“照”也更能凸显孤独寂寞之意。

43个古籍版本中,“谁忍”仅1个,“谁为”有29个,“谁知”有10个,“谁谓”有4个;“使妾”10个,“更教”32个,“空教”1个。数量上,“谁为”和“更教”占据绝对优势,但应该都不是正本。

胡震亨(1569—1645)在《唐音癸签》中进一步认为:“七言律压卷,迄无定论。宋严沧浪推崔颢《黄鹤楼》,近代何仲默、薛君采推沈佺期《卢家少妇》,王弇州则谓当从老杜《风急天高》《老去悲秋》《玉露凋伤》《昆明池水》四章中求之。今观崔诗,自是歌行短章,律体之未成者,安得以太白尝效之遂取压卷?沈诗篇题原名《独不见》,一结翻题取巧,六朝乐府变声,非律诗正格也,不应借材取冠。”[3]3他认为,崔颢《黄鹤楼》和沈佺期《卢家少妇》(即《古意》)为“非律诗正格”,就不应该参与“七律第一”的评选。

“谁知”和“使妾”变为“谁为”和“更教”最早也是出现在明代的版本中。《搜玉小集》明刻本(国图善本书号:13550)缺失详细版本信息,从刻板风格来看,应为明末甚至更晚的版本。其他标明版本信息的明刊本中,《唐诗品汇》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汪宗尼刻本最早。与“下”变为“木”一样,“谁知”和“使妾”被改成“谁为”和“更教”的始作俑者可能也是《唐诗品汇》。“《品汇》派为律诗,改却许多字”,冯舒此言不虚。为什么要改呢?因为“知”(平声)和“妾”(仄声)不合律,而“为”(仄声)和“教”(平声)合律。

“默庵云:落句‘谁知’‘使妾’文理甚明,一改‘谁为’‘更教’便不通矣。”单就这两种文本比较,确是如此。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对流黄”,可以解释为:(思妇)满怀愁怨,却还是不能见面,或者理解为(征夫)却看不见,有谁知道呢?无可奈何,妾只好让明月对着流黄(华贵的帷帐)了。能够说得通,但有点儿拗。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对流黄”,怎么解释呢?实在拗得很。可能就是因为难以解释,《诗薮》明万历刻本又把“谁为”改成了“谁谓”,《古今图书集成》则把“更教”改成了“空教”。

其实,“谁谓”依然难解。毛奇龄《西河诗话》云:“沈詹事《古意》诗,沈绎堂詹事尝书予扇,题曰家詹事诗。沈比部康臣见而攘之曰:‘此吾家物也’。玩视良久,忽曰:‘落句吾不解’,向何以读过不觉?‘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何以谓之‘谓’字?莫是‘为’字之误,言谁为之含愁者,而君不见也。后康臣见徐仲山语此,仲山曰:何哉?君之说诗者,诗有结、有拓、有掉,‘谁谓’者,掉辞,径下至末,言谁料其至此也,座者皆颐解。始知古人文字,每遇难解处,正是佳处,慎勿轻改,惟宋儒易改前人文字,至有埋没原本处,此文字之阨,不可不戒。”[11]6博学如毛奇龄,都说不清“谁谓含愁独不见”,徐仲山乱解一通,却像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那么,到底应该是什么呢?不得不说,“谁忍……使妾……”最容易理解。“谁忍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对流黄”,意思是:谁能忍受满怀愁怨却还见不了面?妾身只好让明月对着帷帐了。

与“明月”何干?因为“明月”有缺也有圆,因为“明月”能寄愁传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句),都是借“明月”寄托相思、共情消愁。沈佺期另一首《杂诗》中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也是拿“月”起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明月对流黄”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20世纪初,敦煌残卷才偶然重见天日,明清诗家当然没有见过,所以,他们只能在“谁知”“谁为”之间分析比较,解释不通了,就又想出了“谁谓”,实在是越来越穿凿。

喀什大学坐落于新疆喀什市,地处祖国边疆,是一所多民族和多学科的现代化大学,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也是中国最西部的大学[7].喀什大学与疆内外兄弟院校相比,其师资力量和基础条件较为薄弱,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保障方面较落后[8].本文对喀什大学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蛋白质工程课程教学进行了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贫困心理学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导致短视行为的原因是物质资源缺乏对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层面产生的消极影响。在认知层面,个体会因为经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压力感和不安全感,产生无法从身边的重要他人获得支持的信念。在情感层面,个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感,包括焦虑、恐慌、抑郁、自我贬损以及自主性丧失感等等(Fabio & Maree, 2016)。这些因素也会消耗人们大量的心理资源,使个体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去处理其他任务,因而失去了为长远打算的能力,表现为短视(Haushofer & Fehr, 2014)。

许学夷(1563—1633)《诗源辨体》曰:“古人为诗不惮改削,故多可传,杜子美有‘新诗改罢自长吟’,韦端己有‘卧对南山改旧诗’之句是也。尝观唐人诸选,字有不同,句有增损,正由前后窜削不一故耳。如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搜玉集》较金本,但‘少妇’作‘小妇’、‘音书’作‘军书’;《才调集》则‘卢家少妇’作‘织锦少妇’、‘白狼’作‘白驹’、‘谁谓’作‘谁知’、‘更教’作‘使妾’,不但工拙不侔,其乖调竟似梁陈。然《才调集》乃唐末人选,而犹未从改本者,盖彼但见初本,尚未见改本故也。”[12]150许学夷肯定没有看到过敦煌的卷子,他既不知道“谁忍”的存在,还把异文的产生都归因于诗人自己的改削,这是难以服人的。

三、结语

《唐诗三百首》宏道堂重镌本(李盘根辑注)、金陵四教堂刻本(章燮注疏)等早期的版本均为“郁金堂”“下叶”“谁知”“使妾”,但立言堂刻本(亦标为章燮注疏)等后期的版本却来了个“全盘否定”,还在诗题下按曰:“此诗郭茂倩编入乐府,将‘少妇’改‘小妇’,将‘郁金香’改‘郁金堂’,将‘木叶’改‘下叶’,将‘谁为’改‘谁知’,将‘更教’改‘使妾’,不过协其乐音耳,令读者殊觉拗硬无味,今仍依原本改正。”这完全是倒果为因。不加详考,主观臆断,甚矣!

千百年来,诗学界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偏爱律诗,似乎格律代表着诗歌的最高境界。很少有人评选“古诗第一”“乐府第一”,却有很多人热衷于评选“律诗第一”“绝句第一”。评也无妨,偏还要把非格律诗拉进来,甚至把非格律诗改成律诗。《唐诗品汇》的编者高棅大约就有这样的执念。

当然,这也不能说是最终的结论。古籍文献的数字化正在进行中,古籍数据库还在不断地扩大。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检索到更早窜改《古意》的文献及版本。

附:沈佺期《古意》异文表

猜你喜欢
古意律诗四库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寻找古意的配色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律诗的开合结构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四库学研究专辑
化古意而为今声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