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华丽转身

2023-05-19 10:59欧阳耀地
书屋 2023年5期
关键词:斯托克古拉拜伦

欧阳耀地

還是得从惠特比说起。

十年前,我搬迁至约克郡的利兹市,自然少不了先把周边的风景胜地游览一遍。一天,我们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惠特比。它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英国滨海小镇,正值夏季,游人如织。从朋友口中,我第一次听说了,在这如织的游人中,有不少是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吸血鬼文学”爱好者。

吸血鬼?我承认自己对这个恐怖的名称比较陌生,也想象不出风景如明信片一般迷人的惠特比后面隐藏的阴魂。带着好奇,我了解到惠特比和吸血鬼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原来是因了一位叫勃拉姆·斯托克的作家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德古拉》。1890年,斯托克曾来惠特比度假,这地方绝对拨动了他的某根心弦,七年后,《德古拉》一书出版,惠特比成为书中故事发生的一个重要地点。

时至今日,吸血鬼题材的作品仍在源源不断地问世,全世界已有超过两百部关于吸血鬼的电影,仅次于夏洛克·福尔摩斯。吸血鬼文学能够蓬勃发展,渗透到影视、游戏、旅游等领域,成为一种浩荡的流行文化,纵观其发展历程,勃拉姆·斯托克称得上是开山鼻祖般的人物,而他塑造的文学形象德古拉伯爵也成了吸血鬼的代名词。

前往惠特比的次数越来越多,我渐渐萌生出介绍斯托克作品的念头。今年,拙译《德古拉的客人——勃拉姆·斯托克奇异故事集》(漓江出版社2023年版)出版了,算是心想事成。它虽然不是名著《德古拉》,但出自同一作者之手,而且书中收录的首个故事《德古拉的客人》,其实最初是《德古拉》的开篇章节,只是当时限制于全书篇幅的原因而在编辑的建议下删除了。《德古拉的客人》也是一本经常重印的图书,我在原书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另外增收了五个故事,力图全面反映斯托克的短篇小说创作。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对吸血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从十八世纪欧洲文化启蒙时期“存活”到现在,已是高龄年迈,却越活越年轻,真是非常有趣又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德古拉的客人——勃拉姆·斯托克奇异故事集》出版之际,聊一聊吸血鬼、吸血鬼文学乃至吸血鬼文化,也是译书之后的一种回味吧。

它从哪儿来?

吸血鬼通常指“不死之人”。它是古人对人死后尸身分解、腐烂过程不了解,或者对某些疾病缺乏医学知识,无法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想象,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初东南欧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比如,曾有记载,一位老妇人的尸体被挖掘出来,她的邻居被叫来见证,发现她看上去比生前还要丰满和健康。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很容易导致人们将其解释为人并未死去。又比如,历史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曾爆发肺结核流行病,肺组织遭受破坏引起血液出现在病人的嘴唇上,由于缺乏医学知识,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吸血鬼肆虐横行、为害人类了。为了阻止“该死又不死的人”重返人间,世界各地的先人们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例如将死者脸朝下反着埋葬、将硬币或石头置于死者嘴里、将死者的脚筋割断、在墓地周围撒罂粟籽或沙子等,不一而足。十八世纪欧洲人深信吸血鬼的存在,很多国家展开了狂热的掘墓辨别死尸并用尖木桩钉死疑似吸血鬼的活动,甚至政府官员都参与其中,直至奥地利女王通过法律禁止开棺亵渎尸体,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效仿之后,猎杀吸血鬼的集体歇斯底里才停止下来。

它向哪儿去?

吸血鬼的传说逐渐消声隐迹,但并没有灭绝,而是投生到了肥沃的文学土壤中。

文学作品中的吸血鬼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诗歌里,接着在十九世纪的短篇小说中现身。约翰·波利多里1819年创作的《吸血鬼》,是第一部颇有影响力的现代吸血鬼小说,讲的是吸血鬼鲁斯凡爵士从野蛮的杀人活尸转变为英国贵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1816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日内瓦湖边的一座房子里,拜伦、雪莱、雪莱未来的夫人玛丽、拜伦的私人医生波利多里还有玛丽的妹妹克莱尔聚在一起,在朗读完一个德国恐怖故事后,拜伦提议来一场比赛,每人写一篇鬼故事。这一浪漫提议的结果是,拜伦写就了《片段》,但最终没有完成;雪莱写下了五个鬼故事;玛丽创作了日后的世界名著《弗兰肯斯坦》;波利多里以拜伦的《片段》为基础,以性格专横的拜伦为原型,写成了《吸血鬼》。《吸血鬼》在杂志上发表时,并未征得波利多里的同意,而且是作为拜伦的新作发布的。尽管拜伦出面证明了《吸血鬼》出自波利多里之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仍被归于拜伦名下。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玛丽身上,当时很多人误以为《弗兰肯斯坦》是雪莱的作品。

詹姆斯·马尔科姆·莱默和托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的《吸血鬼瓦尼》,是十九世纪吸血鬼小说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先是发表在廉价的活页小册子上,后来汇成一本洋洋六十六万多字的大书,讲的是吸血鬼瓦尼在伦敦、巴黎、威尼斯等不同地方的遭遇。书中使用了许多现代读者所熟知的吸血鬼的形象化语言,并且第一次提到了它尖长锋利的牙齿。

另外一部迷人的吸血鬼经典小说《卡蜜拉》,是著名的爱尔兰鬼故事作家雪利登·拉·芬努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女吸血鬼引诱女主角罗拉并使之失去生命之液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奥地利和北斯洛文尼亚一带,中欧地理背景后来成为吸血鬼小说的标准特征。

然而,吸血鬼文学的登峰造极之作却是雪利登·拉·芬努的同乡晚辈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德古拉》是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的故事,由一系列信件、日记、报纸文章等构成,间或插入相关事件的剪报,而非直接见证的事实,叙述者均为故事主角。故事讲述了吸血鬼德古拉伯爵从罗马尼亚到英格兰寻找新鲜血液,传播不死之人的诅咒,与由亚伯拉罕·范·海辛教授领头的一小群男人及一个女人之间的战斗。斯托克并不是第一个写吸血鬼的人,《德古拉》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该题材的巅峰之作呢?因为它隐含色情、血腥和死亡,把以他人血液为生的吸血鬼传说当作一种具有传染力的疾病,并且对吸血鬼的形象和特性作出了明确的描述,为后来的吸血鬼文学创建了典范。

高山在前,不能阻挡后人超越的雄心。二十世纪的吸血鬼小说不拘泥于传统的哥特式恐怖风格,继续探索新的类型,尤其在科幻方面取得了突破。理查德·马特森的《我是传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洛杉矶,吸血怪物传播病毒占领了城市,主人公因为拥有自然抗体而成为唯一的幸存者。他必须与怪物作战,发现怪物的生物学秘密,找到有效的反制措施,才能生存下来。这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非常卖座。

二十世紀下半叶,多卷本成系列的吸血鬼长篇小说逐渐成风,吸血鬼的刻画也不再仅限于恶魔的化身,而是加入了诗意和悲剧的成分。安妮·赖斯的《吸血鬼史诗》系列小说可谓代表之作,她笔下的吸血鬼主人公既有人性,又有鬼性,拥有十分复杂丰富的内心,并且对吸血鬼小说一直暗含的情色元素作出了更为明确的探索。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撒冷镇》则是比较传统的吸血鬼作品,深受斯托克的《德古拉》影响,讲述一位作家回到自己度过童年时期的撒冷小镇,发现当地居民变成了吸血鬼的故事。

进入二十一世纪,许多以吸血鬼为主角的图书仍在不断出版,尤其是在青少年和青年文学领域。最近几年,出现了将吸血鬼体裁元素和历史人物或已有文本结合起来的新形式,最为人知的作品便是塞斯·格雷厄姆-史密斯的《吸血鬼猎人林肯》了。

它继续向哪儿去?

除了在文学天地变幻无穷、不断出新之外,吸血鬼文化还向影视、游戏、旅游等领域渗透。

它是当之无愧的影视明星。1922年,擅自改编《德古拉》的德国恐怖默片《诺斯费拉图》上演,斯托克的遗孀将之告上法庭,长达三年的法律纠纷使这部作品广受关注。自此,吸血鬼已成为经典恐怖片里屹立不倒的形象,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导演取之不尽的影视题材。男吸血鬼、女吸血鬼等各色吸血鬼活跃于银幕,后来还开发出以吸血鬼猎人为主线的题材。

随着吸血鬼声名远播,很多与德古拉沾亲带故的地方开始以它为招牌,吸引游客。名气就是摇钱树。斯托克的出生地都柏林,每年举办“勃拉姆·斯托克节”,内容包括吸血鬼文学、电影、户外活动等,人们以嬉戏的方式纪念这位作家。德古拉的老家——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也成为一处旅游热点。惠特比就更不用说了,“寻找吸血鬼”夜游活动是该地常见的旅游项目。前不久,英国文化遗产协会还在惠特比举办了“吸血鬼化装服大聚会”活动,共有一千三百六十九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造型可怖的“吸血鬼”参加,参与人数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吸血鬼不再令人害怕,相反,它让人放松,供人娱乐,这样的人物形象,不用到游戏中,就太浪费了。《恶魔城》是一款很流行的角色扮演游戏,剧情以斯托克的《德古拉》为基础,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因故复活,玩家进入吸血鬼城堡(恶魔城),消灭吸血鬼并拯救人类。

庐山真面目

从来没有人见过吸血鬼,在东欧民间传说中,它是浮肿可怕、深色皮肤的行尸走肉,但虚构的吸血鬼文学形象却可能是文雅、浪漫和性感的。斯托克对吸血鬼外表及特性的明确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笔下的德古拉,是一位富有的伯爵,个子高高瘦瘦的,皮肤苍白、耳朵尖挺、长牙雪白、手掌多毛、指甲长而锋利。他能变形,变成狼、蝙蝠、雾气等,能像蜥蜴一样在他的城堡外墙行走。和民间传说的一样,他害怕大蒜以及代表基督教信仰的物什,但斯托克给他添加了传说之外的一个禁忌:不能照镜子。他能在光线中行动,不过神力大减。1958年的电影《德古拉》结尾,德古拉被阳光烧死,这是后来加上去的,对此后的吸血鬼形象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学里的吸血鬼形象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化,到了当代,已经具备了一整套的超能和弱点。总体上,他需要受到邀请才能进入人家的屋子,只需受邀一次,之后便能自由出入了。斯蒂芬·金在《撒冷镇》里演绎这一传说,他的一位主人公撤销邀请,吸血鬼便当场落荒而逃。民间传说中吸血鬼着迷于数数,路上看见散落的小颗粒,会停下脚步计数,这也是先人为了阻挡吸血鬼而在墓地周围撒罂粟籽或沙子的缘由。依此特点创造出来的最著名的吸血鬼,当数电视剧《芝麻街》里的“数数伯爵”了。一些现代的吸血鬼,拥有传说之外的能力,比如预见能力等。一些吸血鬼能飞,一些能结婚,一些甚至很友好,但嗜血却是他们无法改写的根本特征。写作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创造独特的吸血鬼形象,挑拣他们感觉更为现实的特性,而将其他特性排除在外。

本是令人闻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嗜血恶魔,在人人喊打之后,竟发展壮大为活跃文坛的影视巨星、招徕游客的游戏大咖,吸血鬼的华丽转身,让阳光、尖木桩、大蒜、镜子等在它面前统统失效。它轻快地向前走,身后留下一路刺激的尖叫、愉快的笑声和动人的传奇,“不死之人”的秘密或在于此。

猜你喜欢
斯托克古拉拜伦
追问“性别”的法律真意——博斯托克诉佐治亚州克莱顿郡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古利和古拉
《古利和古拉》
———走进去,就感到快乐
蒙古马
越读越快乐——《古利和古拉》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替兄弟喝酒
站在高空看球场
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