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山西通志兴修原因

2023-05-19 07:23郭辉

摘 要: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分为两类:全国总志和地方郡府县志。其中“通志”,就是以省为单位的地方志。方志的编修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历史悠久。在明清两朝,由于官修性质的明确,山西方志的编修工作在这里进展较为迅速,也产出了很多质量很高的地方志。本文以这一时期《山西通志》为研究对象,对其兴修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山西通志;兴修;原因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4-0022-03

“方志”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方志,又称作地方志,是一部用来记述乡情的史志,包括全国总志和地方州郡府县志两种类别。其中“通志”,就是以省作为单位的地方志。编修方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这样的工作[1]。在明清,由于官修的盛行,方志的发展进入兴盛期。山西地区邻近政治中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此方志的编修进展顺利,出现了很多品质很高的地方志。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山西通志》为研究对象,对其兴修原因进行探讨。

一、通志概况

明、清两代朝廷对方志十分重视,因而山西地方官府积极倡导并组织修志。通过无数文人儒士的参与,《山西通志》成果斐然。修志期间,他们辩证地吸收了前代的地方志学说,同时丰富了方志的内容和底蕴,山西省通志质量上乘,在整个方志的发展史上都意义重大。

明清时期的《山西通志》现存六种,分别是李侃修,胡谧纂成化《山西通志》十七卷[2];杨宗气修,周斯盛纂嘉靖《山西通志》三十二卷[3];李景元、范弘嗣等修,李维祯、樊东谟等纂万历《山西通志》三十卷[4];穆尔赛等修,刘梅、温敞纂康熙《山西通志》三十二卷[5];觉罗石麟修,储大文纂雍正《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6];曾国荃等修,王轩、杨笃等纂光绪《山西通志》一百八十四卷[7,9]。

二、兴修原因

(一)明清朝廷的强制政策

明清两代《山西通志》的编修工作都是由官方主导进行,政府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明清朝廷对通志的政策一直影响着其编修工作的始終。官方政策所带来的强制性意味深刻又影响着通志编修工作的效率。

成化志序曾说:“既命儒臣纂修《大明一统志》,以垂示无穷,诚旷代之盛典也。则夫方岳所隶,兼采古今,衰而为书,以备一方之纪载,庸非所以羽翼圣朝一统盛典也欤?此山西通志之不可不作也”。康熙志序和雍正志序则说:“我国家治运攸隆,车书咸会。圣天子允阁臣请纂辑一统志,命直省郡邑各修记乘,以昭盛轨,以备探览”,“爱命儒臣,修直省通志,像一统志馆厘臣采择。谆谕制抚,务归详明,用以厘职方,广史乘,甚盛典也”。由上可知,《山西通志》修撰之所以兴起与皇帝的诏书和地方官员修志的主动精神有关。

永乐十年(1412)朝廷颁布了志书编纂法令《修志凡例》[8],在志书的格式和内容等方面做了规范。康熙十一年(1672),官方下达诏令,开展《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工作。这之后修志工作也层层下递至各省府州县。雍正六年(1728),官方再次下达修志诏令。此次诏令命重修各省通志,并对分类门目做出了要求,规定了完成年限,并把修志的优劣,归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准则。

这些诏书的下达,使得方志编修工作更加系统,体例也变得更加统一,对之后方志书的编修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明清山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山西方志的兴盛与否与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密切相关。明初期,国家实行休养生息的方针[10]。于是,山西地区的经济开始恢复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叶,山西开中制推行,使河东盐得以广泛流通。这不仅促进了山西的货币贸易,也为晋商崛起奠定了基础。从明中叶到清朝,晋商票号全国闻名,山西经济的繁荣程度可窥得一斑。

山西的经济发展还体现在户口数量和人口数量上。成化《山西通志·户口》里道,百姓是国之根本。一个地区户籍人口的增减变化往往可以反映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明清山西户口之盛,前所未见。山西作为明代都城的邻近地区,既是特殊的战略要地,又是重要的通商要道。随着这一时期政局的稳定,山西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发达的商品经济又为文化兴盛奠定了基础。

(三)文人儒士对方志功能的认识

文人儒士的修养和底蕴的重要性在《山西通志》的编纂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清朝时期产出大量精品志书,王轩等人编修的《山西通志》(光绪)就包含在内。它在体例、文风、内容等诸多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在门类划分标准及原则上合理适宜,质量甚高。光绪志之所以被称作志书中的精品,离不开王轩、杨笃、杨深秀等文人儒士丰硕的史学知识和不懈的探索求真。也正是这些优秀的学者废寝忘食地探索、考证才迎来方志学理论的大成。他们编修的方志也得以更广阔的流传。如储大文(1665-1743),致力于地理形势的研究,并将地理思想应用于地方志编纂工作。同时他还注重搜集考证资料,严格核实所修内容。杨笃(1834-1894),终身修志,他编修地方志数量甚多,为山西地区的繁峙县、代州和天镇县等地都修了志。光绪志其中170多卷都是由他撰写而成。同时,杨笃对方志的理论也进行了探索,主张地方志的体例应该效仿史体,内容记载要切合实际等。

(四)方志理论的持续发展

方志的理论在广泛开展的修志活动中收获了长足的进步,这为形成精品地方志提供了助力。而高质量的地方志又为方志理论所借鉴。清朝由于文字狱,文人们大都专注于考据和修志行列。人们在修志的同时不断交流着思想,共同探讨方志的内涵。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方志的意义,打造精品方志,修志的文人分成了考据学和史志学两大派别。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戴震和章学诚,以这二人为主的文人们为自身认同的派别争论不休,在不断地学术争鸣中推动了方志发展多样性。受这时的学术影响,《山西通志》(光绪)无论是在考据方面的精准,还是在历史方面的广博,都达到了传世的高度。而且在体例、文风上也为后世所借鉴。

清代的方志理论在学术上两大派虽有争论,但这种争论对于方志的编修确是有益的。对于方志学说深刻的探讨也为更多精品志书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三、结语

明清两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编修地方志的高峰,不仅践行了前人修志的传统,而且丰富了方志学说,不断创新。明清时期的《山西通志》是山西地方志编修的最大成果,无论在理论、内容还是体例、文风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而清朝时期编修的《山西通志》,对照明代所修更添新意。既丰富了内容,又推动了方志学说的进步,给之后的修志工作也带来了参考。通志中有关社会文化的材料内容比较全面,对后续进行相关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政府强制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山西通志》都是官方诏修,按照政府颁发的规范文件来进行修志工作,完成后呈交上方汇总和整理,再接续开展编修统志的工作。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修志工作的效率,但对于修志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容易发挥。此外,明清时期的《山西通志》编修经手的人过多,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是必然的。又因通志体例确定,创新区间进一步压缩。所以对于明清时期的《山西通志》要辩证地对待,既要明确其精华,又要了解它的不足。

——————————

参考文献:

〔1〕张莉.重庆市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重庆: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21.

〔2〕李侃修,胡谧纂,李裕民等点校.山西通志(成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杨宗气修,周斯盛纂.山西通志(嘉靖)[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李景元,樊东谟等修,李维桢等撰.山西通志(万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穆尔赛,劉梅纂修.山西通志(康熙)[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觉罗石麟修,储大文撰,储仲君总点校.山西通志(雍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王轩撰修,高可,刘英编.山西通志(光绪)[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张安东.清代安徽方志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08.

〔9〕张丽娜.明清山西通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0〕郑亚陆.明代省志的编纂与价值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On the Cause of Local Chronicle of Shanxi Provinc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UO Hu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Local chronicles refer to historical records describing local condition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national general records and local county records. Among them, "Tongzhi" is a local chronicle with provinces as the unit. 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bega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with a long histor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ue to the clear nature of official revision, the compilation of Shanxi local chronicles made rapid progress here, and many high-quality local chronicles were produced. This paper takes Shanxi Tongzhi in this peri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its revision.

Keywords: Local Chronicles of Shanxi Province; Building; Cause

收稿日期:2022-12-13

作者简介:郭辉(1997-),女,汉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博物馆与文化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