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乐舞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023-05-19 05:07勾桐
关键词:文化产业

摘 要:近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价值。对于辽代乐舞文化,本文通过介绍乐舞和乐器的基本情况、研究分析沈阳音乐学院所创古典舞《散乐图》的活动特点,以期为辽代乐舞文化资源开发提出几条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辽代乐舞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9.2;J709.2;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4-0012-04

近年来,契丹族乐舞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学者们通常只关注乐舞的形式、历史傳承和服饰等方面,而对契丹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鲜有涉及。目前关于辽代乐舞文化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仅能从现有的墓葬壁画、诗词歌赋以及古文献中查询。

从研究意义上看,开发辽代乐舞文化资源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研究的发展。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旅游业、影视业等领域,而缺乏对民族地区乐舞文化资源的研究。对民族地区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应从多个视角进行。

一、辽代乐舞文化资源概述

契丹族,是活跃在公元五世纪至十二世纪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辽代始建于公元907年,直至公元1125年被金灭亡。辽代的统治者在保留契丹族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大量接受汉文化。就契丹族音乐、舞蹈来说,一方面继承了汉民族雅乐、散乐等舞蹈体系,另一方面又完整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乐舞文化特色。

(一)乐舞

一个时期乐舞文化的兴衰受当时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乐舞文化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契丹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形式多样,不同的舞蹈形式往往用于不同场合。

辽代乐舞根据其使用背景的不同,主要分为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两种形式。

1.宫廷乐舞

在中国,宫廷音乐历史悠久。契丹宫廷乐舞可分为仪仗性和娱乐性两大类,其中仪仗性占多数。契丹宫廷乐舞除借鉴学习汉民族雅乐、散乐的同时,仍重视契丹本民族乐舞体系。辽代有专门的宫廷音乐机构,名为教坊。教坊会在不同的活动场合,选用不同的乐舞方式。

大乐,又称为燕乐,继承于隋唐的燕乐,多用于宫廷宴请活动,或用于庆寿活动。因此大乐在带有庄重性质的同时,又带有一部分娱乐性质。

雅乐,是仿照中原传统的雅乐体系。雅乐常用于帝后,以及太子的册封仪式中,将唐代《十二和》乐根据契丹本民族的传统改为《十二安》乐。

散乐,顾名思义,属于形式过于分散凌乱的音乐形式,是各种乐舞的总称,为娱乐性质浓厚的乐舞形式。散乐多用于帝后庆生,迎接外朝宾客等。

军乐,主要分为鼓吹乐和横吹乐。其中鼓吹乐以打击乐器为主,并以乐队的形式出现。横吹乐以在马背上演奏为特点,演奏乐器为横吹管。军乐常用于气势浩大的活动中。

2.民间乐舞

契丹民间乐舞以娱乐性为主,主要形式有臻蓬蓬歌、莽式舞、踏锤舞等。

臻蓬蓬歌,是流行于宋宣和年间在燕云地区最具契丹族乐舞特色的民间乐舞。臻蓬蓬歌由金朝传到了宋地,宋代江万里在《宣政杂录》里记述了展演《臻蓬蓬歌》的场景:“宣和初收复燕山以归朝,金民来居京师。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为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声而效之者。其歌曰:‘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但看明年正二月,满城不见主人翁,词本虏谶,故京师不禁。”

莽式舞,分为男女两式。在山西省浑源县圆觉寺辽塔的浮雕中,发现两幅舞图。其中一幅舞者为男性,其右手高举过头,左手贴于后腰部;另一幅舞者为女性,其左手高举过头,右手贴于腰部。莽式舞在北方地区流传较广,如今莽式舞仍出现在满族的民族舞蹈中。

反弹胡琴舞,胡琴,是由西域传入的乐器。通常弹奏胡琴时,都会将琴抱在怀中弹奏,而在起舞的时候,会将胡琴高举过头,背到后面,并架在肩膀上,随后持续着一种或歌或舞的状态。而这种反弹乐器的形式在敦煌壁画中也曾以“反弹琵琶”的形式出现过。这种演奏方式在笔者看来是十分困难的,既要在头顶演奏,同时又要唱歌跳舞。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反弹乐器的行为,只是一种活跃气氛,并且具有表演性质的工具。

(二)乐器

契丹族能够拥有如此多样的音乐与舞蹈,离不开独具特色的乐器。辽代乐舞中所用的乐器多为后晋所用乐器。其主要的乐器有筚篥、大鼓、横笛、拍板、排箫、细腰鼓、乐鞭、琵琶、笙、手鼓等。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乐器分类的方法,而本文采用现代乐器分类法将其分为打击类乐器、弹拨类乐器和吹奏类乐器。

1.打击类乐器

打击类乐器自古以来都在乐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辽代出现的打击乐器以细腰鼓、大鼓、拍板、方响、扇鼓和手鼓为主。

腰鼓是指挂在腰间进行演奏的鼓类乐器。在辽墓的壁画中,大部分都绑在腰间对鼓面进行拍打,还有少数坐在地上进行演奏。同时,细腰鼓从发现数量上来看,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乐器,因此,细腰鼓在辽代乐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辽代出现的扇鼓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鼓本身,另一部分是鼓槌。在进行演奏时,乐人需要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用鼓槌对扇鼓进行敲击。

拍板常见于民间音乐之中,宋代《乐书》载:“拍板,长阔如手,重大者九板,小者六板。”[1]而辽代壁画中所绘拍板多为小拍板,即六板。在辽代乐器中,拍板因其独特清脆的声音,深受民众的喜爱,曾多次出现在辽壁画中,是乐舞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2.弹拨类乐器

琵琶形制有大小,通常琵琶在辽代音乐当中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并且琵琶在宫廷音乐中极为重要。

二弦是一种弹拨类乐器,是契丹族人使用最多的乐器,其形制与如今蒙古族所用乐器马头琴类似。

3.吹奏类乐器

排箫形制呈扇形,两端的木条呈弯曲状,下方木条较长,作为把手。乐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双手握住木柄进行吹奏。

筚篥是古老的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筚篥因其清脆、明亮、独具穿透力的音色深受契丹民族喜爱,多次出现在辽代音乐图像当中。

笙属吹奏类乐器。作为中国本土的乐器,拥有古老的历史。从辽代音乐图像中出现的笙多为十三管笙。笙是通过簧片的震动来发声的。笙的发音柔和、高雅,极具古代民间特色。

笛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吹奏类乐器,也是汉乐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而在辽代音乐图像中发现的笛都为横笛。横笛的主要材质为竹子,由一節一节的柱子组成,共七节。笛音高亢、清脆,常出现在辽代的乐队演奏当中。

综上所述,辽代乐舞在拥有其粗犷民族风格的同时,也受到了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辽代乐舞风格。在辽壁画中,虽未能包括辽代所有的乐舞,但其为我们研究辽乐舞形制、乐者服饰、乐器种类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实资料,这为后续辽代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直接依据。

二、辽代契丹族乐舞文化资源开发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和非营利领域参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另一种则是基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大众娱乐体系,利用市场经济杠杆和传统文化资源。这种系统有各种各样的发展需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一)文化资源概述

想要理解民族文化资源,就要先认清什么是文化资源。苏卉认为文化资源是指人类进行文化生产或开展文化活动获得可被利用的有文化价值的资源[2]。吕庆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从事的所有劳动创造的成果,它可以分成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3]。丹增认为,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4]。程恩富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在文化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5]。

通过比较,发现学者对文化资源的定义与对文化的定义极其相似。笔者认为,想要了解文化资源的定义,就必须要理解“文化”和“资源”的概念。“资源”一种是自然资源,另一种是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即自然生成的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生成物。社会资源指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资源、教育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等非实物稳定形态的资源总和[6]。

而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其本质上与文化资源没有太大的区别。与自然资源相比,民族文化资源有以下特点:首先,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具有潜在性,民族文化资源的精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只存在于人类的观念中;其次,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差异性,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的背景不同,所以不同区域间的民族文化资源差异较大;再次,民族文化资源拥有共享性和非独占性,任何文化资源都不是被一个地区或是被一个国家独占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资源和共同财富。

对辽代乐舞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需要先对相关文献和音乐图像进行搜集和整理。辽代乐舞音乐图像的收集来源主要有三种:塔雕石刻、随葬品以及墓葬中的壁画。在这些图像中,塔雕石刻是数量最多的,而墓葬中的壁画则是最能直接反映当时辽代乐舞文化特点的一种方式。

对这些乐舞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这包括对现存的辽代音乐图像和古文献资源进行复原和创作。在复原创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理解当时舞者和乐人的心情和场合,并通过反复对比和研究,掌握舞者的招牌性动作并重现当时的场景。因此,除考古工作者对资料的整理,音乐和舞蹈工作者等具有相关专业性质的人员也需要参与到复原的主要工作中来。

(二)辽代乐舞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以沈阳音乐学院古典舞《散乐图》为例

1.活动简介

2023年,沈阳音乐学院取材辽代壁画编排的古典舞《散乐图》登上央视和辽视春晚。该作品以河北宣化张匡正辽墓壁画散乐图为创作基础,在深入挖掘辽代乐舞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舞风凌乱分散的散乐形式表现出契丹族所特有的粗狂古拙的特点,生动再现了辽墓壁画中歌舞繁盛的场景和北方民族热情豪迈的精神。《散乐图》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2.活动特点

沈阳音乐学院创排的古典舞《散乐图》舞台形象和服饰均以辽壁画散乐图为原型。这幅散乐图出自河北宣化去下里八村10号张匡正墓,散乐图中绘8名乐者,1名舞者,乐者为女性,应为女扮男装。图中8名乐者手持乐器分别为曲项琵琶、笙、筚篥、横笛、腰鼓、拍板和大鼓。散乐图以其独特的场景构成与生动的人物形象,传递着具有该时期民族特色与民俗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娱乐性质的图像映射着辽社会生活、文化特征等。散乐图与其他墓室壁画相比,更有利于对画面装饰性与文化属性的思考。画中形象独特的服装造型,更为直观地展现了辽代特殊的审美观念。丰富的服饰细节与写实的绘画表现手法为研究该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提供了论证依据。

据了解,为最大限度还原这段舞蹈,舞蹈创作团队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作品的服饰、乐器、音乐、道具等进行交流探讨,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定稿。古典舞《散乐图》在符合现代审美的同时,高度还原了辽代散乐神韵,深受观众喜爱。

3.活动启示

沈阳音乐学院编排的《散乐图》填补了辽代乐舞领域的空白。这部古典舞作品对辽代乐舞进行了尝试性的复原和再创作,通过舞蹈作品传递了地域历史文化符号,弘扬了地域舞蹈文化。此外,该作品还起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同时,它的出现为辽代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开创了先河,使得千年不绝的乐舞得到延续。《散乐图》在央视和辽史春晚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反响,这也为辽代乐舞文化资源继续开发的可能性注入了新的活力。《散乐图》古典舞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舞蹈创作者们辛勤努力的结果。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更多的辽代乐舞作品涌现出来,让人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和欣赏这一古老文化的魅力。

三、辽代乐舞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多个专业和行业的参与,不仅需要大量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还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

(一)加强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

加强文化资源开发资金投入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增加资金投入,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拨款、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通过股权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资金投入不仅可以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投入更多的资金,可以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推广。这不仅可以增加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加强文化资源开发资金投入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中央频繁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帮扶。

目前,由地方政府牵头开发成功的大型舞台剧有《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丽水金沙》《千古情》等,其中《印象·刘三姐》最为知名,截至2019年,共演出7000场,营业收入超20亿元。而《丽水金沙》的创立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既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具备决策性,又可为文化资源开发招商引。因此,在对辽代乐舞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既要落实国家文化产业的帮扶政策,同时还要地方政府给予帮扶。

(三)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要发展辽代乐舞文化产业,必须加强人才政策,因为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应发挥主要作用。高校应当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基地,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课程。为了支持人才的学习和发展,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本地区相关行业人才赴发达地区学习。

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根据地区发展的切实需求招聘科班出身的精英人才,同时善用具有特殊能力的民间艺人。此外,还需要建立有关辽代乐舞文化产业研究人员的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研究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出一支掌握乐舞艺术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结语

近年来,根据宣化辽墓壁画编排的古典舞《散乐图》的出现,填补了辽代乐舞文化资源领域的空白,为辽代乐舞文化资源开发开创了先河。古典舞《散乐图》的成功为今后辽代乐舞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辽代乐舞文化在壁画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中包括一些舞蹈和乐器,这些文化遗产已经以不同的形式传承至今。因此,我们应该将辽代乐舞文化作为一项传承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然而,在目前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乐舞复原难度高、人力资源短缺、资金扶持不足以及管理方式不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建议。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并非只是资金或资源问题,更多的是人才问题。

——————————

参考文献:

〔1〕陈肠.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6.

〔2〕苏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9):797-800.

〔3〕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06):49.

〔4〕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J].求是,2006(03):138-139.

〔5〕程恩富.文化生产力与文化资源的开发[J].生产力研究,1994(05).

〔6〕熊正贤.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孙国军)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Dance Cultural Resources in Liao Dynasty

GOU T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s rare and non-renewable resources, how to maximize their value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protection ha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dance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Liao Dynasty,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al dance "San Yue Tu" created by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gives several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 and dance culture resources of the Liao Dynasty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Keywords: Liao Dynasty Music and Danc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收稿日期:2023-03-09

作者簡介:勾桐(1995-),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