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寒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有效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宿州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政策、资源和市场3个维度来分析宿州市乡村旅游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4-0155-04
“乡村游助乡村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时下,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开展如火如荼,宿州市也已拥有一些知名旅游路线,如刘邦避秦兵之地皇藏峪,砀山黄河故道……然而宿州乡村旅游存在同质化产品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景点服务态度差、重游率低等问题;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使市场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多元化发展,获取更好的收益,这是宿州实现乡村旅游转型提质的关键。
1 宿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1.1 政策优势
2015年,乡村旅游作为“三产融合”的一种途径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旅游提出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性指导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文旅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等文件,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越发明显。安徽省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指出了发展方向,安徽省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利用空闲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并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即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带动工程、乡村旅游业态培育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其中,涉及宿州的项目有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利用、皖北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等。宿州市政府积极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配合国家、安徽省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打造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宿州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宿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宿州市旅游市场系列奖补政策》《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并结合市域市情,开展“皖美乡村游”“运河寻梦游”“传奇皖北游”等活动,开展“乘着高铁游宿州”宣传推广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惠民政策。宿州乡村旅游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宿州市已拥有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灵璧县)、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砀山县)、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砀山良梨镇良梨村)、2个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砀山县良梨镇和泗县泗城镇)、7个首批全省特色旅游名村(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砀山县良梨镇马庄村、萧县官桥镇高庄村、埇桥区夹沟镇镇头村、埇桥区永镇乡关湖村、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泗县大庄镇曙光村)、6个首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砀山县梨树王庄园、砀山县魏寨听荷书屋、泗县慧佳农业生态园、萧县饮马泉山庄、埇桥区市外桃源农家乐、埇桥区隐宿度假酒店)、1个千年古镇(萧县永堌镇)、6个千年古村落(萧县王寨镇吴丛村、埇桥曹村镇小山口村、埇桥曹村镇闵贤村、埇桥夹沟镇秦湾村、埇桥大泽乡镇涉故台村、埇桥蕲县镇蕲县村)。
1.2 资源优势
宿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农业资源。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地势平坦,有广袤的平原,气候适宜,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农业资源丰富,拥有特色农产品、粮食作物、特用作物、园艺作物、饲料绿肥作物以及药用植物等。二是文化资源。名人遗迹、历史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这些承载着地域历史风情和文化特色的资源具有珍稀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1]。三是休闲资源。网球场、马拉松赛道、马术俱乐部、农家乐活动中心、冬季雪上运动场地、稻田景观、果园景观等。具体见表1。
1.3 市场需求优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攀升,人们对长期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感到厌倦,产生走出城市到农村大自然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想去体验幽静详和的田园生活,想去感受不一样的乡村风景。乡村旅游顺应城乡消费需求,迎合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餐饮等体验性休闲活动。这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崛起。目前,宿州市乡村旅游主要模式有田园农业游(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吸引物)、民俗风情旅游(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农家乐旅游(以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为吸引物)、村落乡镇旅游(以古村落、古建筑、宅院和新农村格局为吸引物)、科普教育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回归自然旅游(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等。比如宿州市在花期围绕梨树、桃树、薰衣草等有花作物开展观赏旅游,在成熟期开展采摘活动等[2]。砀山良梨镇良梨村梨花节和认领果树等活动,已经成为宿州市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2 宿州市鄉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
2.1 旅游产品大同小异,重游率低
宿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但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现象,缺乏独具一格的主题,对本地拥有的特色资源(楚汉文化、运河文化、戏曲文化、黄河故道文化和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发不足,尚未形成独具特色、能够给游客留下鲜明印象的旅游线路及产品。在乡村旅游经营上,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盲目地借鉴与开发不适宜的乡村旅游项目,照抄照搬[3],还有部分村干部、村民把关注点放在迅速获取经济利益的农家乐和民宿上,“饭前爬山摘水果,饭后打牌买特产”成了程式化套路,缺乏特色,存在严重的A村套B村的模式问题,大大降低了旅游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游客的重游率。
2.2 乡村旅游线路短,过夜游比例不高,全链条收益低
从宿州整个旅游市场来看,普遍存在过夜游比例不高的问题。《宿州统计年鉴2020》显示宿州国内一日游收入71.82亿元,过夜游46.36億元,平均逗留天数1.47 d,平均每人花费659.60元,其中交通费188.87元,住宿费113.55元,餐饮费176.86元,购物费180.32元。乡村旅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有的乡村旅游不成规模,小打小闹,层次不高,大部分停留在农家乐水平,点与点之间的链条过少,线路规划有待加强。游客来了之后留不住,游客的消费也跟不上,致使旅游的六要素花费均较低。
2.3 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
近年来,宿州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村内道路、水利、网络、电力等)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可达性差。乡村地理位置偏远,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欠缺,有的村落不通公交车,来村游玩的要么是熟悉路线、能自驾出游的散客,要么是能骑行数十公里的老骑友,许多不方便驾车的游客想来来不了;入村道路狭窄、陈旧,甚至有的入村道路路面不平坦,存在坑洼现象,进入乡村景点路途花费时间比较多。二是景区设施不完善。景区停车场建设不到位,车辆无处停放,也只能停放在村头、路边,车来多了也停不下,加剧交通拥堵;景点地标性标识不清楚,景区的厕所拥有数较少,设施老旧,脏乱异味重,挂牌的旅游厕所也较少。
2.4 部分景点管理混乱,服务态度差
宿州乡村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差”,缺乏有实力、集团化的规模运作。一是市场准入宽容,乡村旅游市场良莠不齐,旅游品质难以保证。二是缺乏有实力的专业性人才。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当地居民,而当地居民愿意从事乡村旅游的年轻劳动力较少,从业人员未进行正规的训练,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有些景点的管理理念、营销水平、服务质量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技巧;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三是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精准度不高,旅游人才资源的培育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如果不能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这将会阻碍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3 宿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向
3.1 不断优化产品体系,扩大有效旅游资源供给
在当前乡村旅游追求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宿州市必须开发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好项目、好产品,让游客有丰富的旅游选择,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一是在乡村旅游资源配置上下足功夫,乡村旅游资源配置契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特质。不断深化“三产融合”发展,从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入手,在提升“吃、行、游、购”的产品质量和特色的基础上,升级“住”和“娱”,充分挖掘宿州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尽快盘活存量,注重文旅融合、果旅融合、花旅融合,推出乡村旅游的常态化产品供给;积极培育民间演艺、传统技艺、民宿村落、地方美食等旅游化产品包装,并打造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项目,较长时间留住游客。二是力推“旅游+科创+文创”,优化沉浸式旅游体验。加速“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利用全息技术、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推出“沉浸式主题公园、AR纪念品、VR酒店”等,提供沉浸式旅游全过程体验[4],推进旅游产业要素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3.2 突出乡村旅游特质,推动乡村旅游全链条发展
一是形成连通的城乡旅游市场。不仅要注重中心城市的旅游资源建设,也要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弱势地位,让现代时尚的城市景观与山清水秀的乡村风貌相得益彰。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在宿州城区周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开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二是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多渠道融合发展。宿州结合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效落实《安徽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上下功夫,积极推动旅游与特色农业、服务业、现代科技等融合发展;并将“有得游、游得起、玩得好”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导向,点状发力,线状统筹,面状聚能。三是做大做强现有乡村旅游品牌。为更好打造宿州市作为安徽省旅游集散分中心,宿州需不断培育“质价比”高的产品,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楚风汉韵,传奇宿州”这一名片,定期开展文旅宣传活动,如砀山开展“果园采摘一日游”;萧县作为“中国书画之乡”,突出农民书画,以书画艺术来吸引游客,鼓励游客亲自参与创作,感受书画之美,打造一批“电商村”“美食村”“画家村(艺术家村)”以及创业创客基地;加大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砀山县良梨村的建设,重点打造酥梨小镇、运河小镇,着力建设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宿州市大运河民间艺术馆、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淮北—宿州)。
3.3 加强适游环境建设与管理
立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政府应提质提速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结合起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地的承载能力;让更多游客感受到山水游、乡村游、生态游的独特魅力,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一是在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乡村旅游干道等位置,设置显而易见的乡村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做好乡村旅游区与主要交通干道、重点景区的连接。二是加强乡村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停车场有效扩容,实施改厕改厨工程,不断完善景区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合理设计乡村旅游公交线路,开通串联景区的旅游直通车,并加强旅游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四是完善乡村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3.4 培养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永远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人才。遵循人事人才规律,真正做到扬长避短、量才适用,以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与岗位效能需求的最大化。一是抓好乡村旅游带头人,打造一支乡村旅游的农民企业家队伍。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让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民企业家定期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使其对产品研发、产品营销策略等技术问题有前瞻性认识,对客源市场进行准确细分,注重宿州特色资源的开发,更好地推出乡村旅游项目和线路。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5]。以师生、同窗、同乡等关系为媒介,吸引优秀人才投资兴业,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留住人才。三是重视本地乡土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本地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生力军,本土人才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更深的情怀,更加熟悉本地风土人情、农耕文化、民俗等,在开展乡村旅游时有着天然的优势。四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乡村旅游人员的培训工作。政府有计划地对星级酒店、旅游景点、民宿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依托高校,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传媒、旅游会展于一体的人才培训实习基地,尽快培养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4 参考文献
[1] 李维茂. 宿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2] 朱琼琳,王金婷.宿州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21,36(5):32-35.
[3] 孙伟,曹诗图.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困境、特征及实施路径[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42(11):13-18.
[4] 花建,陈清荷.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9,21(5):18-32.
[5] 杨春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制约研究[J].农业经济,2022(1):65-67.
(责编:王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