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敏 陈楚鹏
北洋小学旧址
刚刚下过一阵小雨,天空清澈透明,四周的空气格外清新,外公和我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不知不觉便来到北洋公园。沿着池塘,前面就是“素直公祠”,我们在大门口停了下来。外公说,这里原来是北洋小学,后来村里重新盖了学校,荒芜了一段时间,现在灰坯土墙已经被翻新,并且修建成为具有潮汕特色的古典建筑。
我仔细观察,红梁紫桷,雕花刻画,大门顶上是“素直公祠”的牌匾,两边挂着黑木雕联“燕翼福洋乡,庚公启勋名”。外公摸着一柱一门,凝视着一瓦一砖,他感慨自己在这里当老师的时间,犹如穿越了时空,给我讲起一个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那是他的老邻居杨兆民夫妻的故事。
杨兆民(1905—1997),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北洋村人。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中共揭阳县工委指派共产党员蔡耿达到云路北洋小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杨兆民被任命为北洋小学党支部组织委员。1943年春,杨兆民等地下党员打入伪政府部门任职,担任梅东二乡“乡长”。1944年底,北洋乡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成立了抗日游击小组,使抗日救亡运动更加深入发展。
在杨兆民的带领下,北洋乡多次派出民众组成战斗队和担架队,直接参加抗日战争中运送弹药、修筑战壕、救护伤员等工作。1947年,他典当家里4亩土地,并变卖1.8亩土地贡献给革命事业。
杨兆民的妻子丁玲玉原是丁府千金,从小爱读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她有着革命思想和新时代的意识。当家里人为她定下“终身大事”的时候,她并不满意这门没有爱情的婚姻,更不愿意把青春碌碌无为地度过。
一天夜里,清风送爽,月光皎洁,丁玲玉抱着自己的衣衫和首饰从丁府逃了出来,并投身革命。
在革命斗争中,她不断磨练意志,因此也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那时,丁玲玉表面上北洋小学的一名教师,实际上还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此时杨兆民也在北洋小学教书,他们的爱情故事就是从北洋小学开始的。一样的革命情怀,一样的革命信心,于是,两颗年轻人的心很快便走在了一起。
不久,党组织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简朴而有意义婚礼。从此夫妻同心,一起革命。
有一次,国民党军队包围了玉滘官硕乡,身为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七团团长的杨兆民带着革命队伍突出重围。当晚步行16公里,一直走到了棋盘山,并在棋盘山上过夜,而当时他们还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一路上,昏暗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
有一天,他们来到丰顺八乡山革命根据地,闷热的秋风吹得人透不过气来,金色的麦园里,一望无际的麦穗弯着腰,好像在诉说着往早的心事。妻子丁玲玉挺着大肚子,步履蹒跚。此刻的国民党追兵正追击而来,而武工队必须继续前进,一刻也不容迟缓。
正在此时,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妻子丁玲玉躺在麦园里,抱着肚子,疼痛难忍,她咬着牙呻吟着、呜咽着……
“哇!哇!”麦园女婴诞生了!
就在这时,杨兆民做出了一个决定:弃婴保兵。丁玲玉望着怀里的婴儿,那么幼小可爱,嫩嫩红红的脸蛋,浅浅绒绒的眉毛,粉粉嘟嘟的嘴巴,小宝宝的呼吸均匀而轻松,怎忍心就此将她抛下不顾呢?
可是,为了这100多名武工队员的安全,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丁玲玉泪水像决堤一样从她的脸颊往下流。怎么办呢?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边是100多名武工队战士。
此刻,夕阳西下,金灿灿的麦穗在微风里飘摇。她深深叹了一口气,利索地用衣服包裹着刚刚出生的婴儿,放在麦园里。
尔后,杨兆民带着100多名将士继续前进,丁玲玉拖着虚弱的身体跟在队伍后面,她不敢回头,继续向前走去……
外公讲到这里,声音哽咽了。他说:“孩子,如今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革命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啊!”
听了外公的一席话,我也流下了心酸的泪水。此时此刻,我凝望着外公手里那张杨兆民、杨世瑞(解放后首任揭阳县县长)与乡亲们一起合影的照片,虽然照片已经发黄,但是杨兆民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闪闪发光。
杨兆民夫妻无时无刻都在想念当年麦园里的女儿。17年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当年遗弃的女儿,一家得以团聚。原来,当年部队走后,刚好有一妇女路过那片麦园,听到婴儿的哭声,便将她抱回家里。可是团聚的日子很短,他们的女儿不久就病逝了。
1997年,杨兆民在广州逝世,走时81岁;2020年,丁玲玉也去世了,享年99岁。他们夫妻同心同德做了一辈子的革命工作,而这个麦园里的故事是他们一辈子的“心结”,打不开的是对自己女儿深深的愧疚,放不下的是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
杨兆民(前左四)、杨世瑞(前右三)合影于北洋村
杨兆民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