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地区种植业振兴的困境及出路
——以新疆墨玉县A村为例

2023-05-17 06:35申红坤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3期
关键词:耕种种植业闲置

申红坤

(昌吉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昌吉 831100)

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农村,促进农村发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现代化,务必将小农户融入到大产业之中。根据2017年公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尽管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三农”问题事关民族复兴和未来,如何在我国这种“大国小农”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需要着重研究,从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1],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2],中央越来越重视小农户的收入和农业产业问题,尤其在目前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3],要解决这个问题,促进产业振兴是根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22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合作,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农增收,建立利益联结分享机制、稳定增收机制[4]。从全国来看,利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在贫困地区高达75%[5]。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A 村种植产业面临的困境,提炼出促进农村种植产业振兴的路径,对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种植产业面临的困境

1.1 客观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种植业的发展

1.1.1 地处沙漠边缘,生态环境恶劣

墨玉县A 村地处沙漠边缘,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三面被塔克拉玛沙漠包围;平均海拔高度1 226 m,呈现狭长的柳叶形,因临近沙漠,夏季有大风沙侵袭庄稼,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春秋季节受沙尘暴天气影响,沙尘天较多,能见度不及500 m 的沙尘天全年可达50 d,这些都对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影响。

1.1.2 水土保持困难较大

该村以荒滩、盐碱地为主。年平均降水量36.2 mm,年平均蒸发量2 625.3 mm,无霜期190 d,水土保持难度较大,农业以漫灌为主,节水灌溉应用面积较少,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1.2 人为的外在因素导致种植业产出较低

1.2.1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几乎为零

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该村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传统的家庭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无深度加工企业及手工作坊。

1.2.2 土地碎片化严重,实施机械化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土地碎片化现象凸显。以该村麦某为例,麦某承包土地1 hm2,总面积较多,但分为11 小块,而且较为分散,最大面积的条田0.14 hm2,最小面积的条田0.026 hm2,每块土地都星罗棋布,进行大规模耕种时存在一定的限制,通过观察发现其在进行翻地时,务必和临近地区的群众一起协同才可推进。

1.2.3 土地产出不足

该村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其中每0.067 hm2小麦产量200 kg,玉米产量210 kg,按照小麦、玉米轮种的方式,每0.067 hm2地收入约1 000 元,其中秸秆作为饲料自留。去除所有成本后,单均纯收入在800元/0.067 hm2左右,按照户均0.53 hm2地计算,户均种植业纯收入6 400元,土地产出率低。

1.3 农民群众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制约

1.3.1 人口老龄、低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该村实有人口381 人,其中60 岁以上72 人,占比18.9%,18 岁以下及部分学生151 人,占比39.6%,部分因病因残等丧失劳动力人口15 名,占比3.9%,县域以外外出务工人员87人,占比22.8%,县域以内务工人员43人,该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较少,农村空心化严重。

1.3.2 土地耕种随意性太大,不能形成规模

农户种植随意性较大,农户均以个人需求、偏好进行耕种。通过实地调查,某户2022 年度种植小麦0.4 hm2、玉米0.4 hm2,玉米收获后计划种植胡萝卜、白萝卜和大白菜等各类蔬菜,其余土地种植豆角、洋葱等蔬菜,但均为零星种植,只能满足自家及附近邻居食用。通过调查发现,针对土地和农户,其在耕种时均是碎片化,土地耕种随意性较大,难成规模,导致耕种效益较低。

1.3.3 种植农作物不同,不利于日常管理

碎片化的土地分布,导致农田管理,存在较大困难,因农作物不同,导致耕种时间、农作物浇水、施肥、日常管理等各不相同,日常管理难度大,灌溉时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难,日常管理时,风险更大,比如除草剂、杀虫剂等农用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周边的农作物的产量。

1.3.4 农户种植技术水平不同导致产量差异大

种植业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外,更和农户的技术水平、耕种经验有极大的关系,以该村麦某为例,2019 年麦某种植孜然0.067 hm2,在6月底仅收获孜然约1 kg,连基本的土地投入都不够,但距离仅仅200 m的同样的土地,收获孜然104 kg,产量差异明显。

1.3.5 存在土地、劳动力双闲置现象

伴随着有劳动力的家庭外出务工日益增多,不少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多,在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青壮年劳动力递减,农村空心化愈发严重。为进一步打好脱贫攻坚战,该村2019 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有11 户103 人实施了易地搬迁,从A 村搬迁至其他地方安置,农户整体离开,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加上土地产出率不高,使得该村每年均存在一定的土地闲置,具体表1。

表1 A村耕地闲置情况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idle arable land in A village

耕地闲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尤其是传统的种植业土地产出较少;二是个别村民从事种植业入不敷出,导致部分耕地存在闲置现象;三是实施完易地搬迁后,土地原有受益者往返耕种存在一定的困难,存在土地闲置现象;四是随着曾经从事种植业的从业者年龄增大,出现主动放弃土地耕种现象。

除土地闲置外,部分劳动力也存在闲置情况,虽然A 村人均耕地达到了0.133 hm2以上,但存在人均耕地分配不均衡现象,有个别劳动力因家庭等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其本人有从事种植业的意愿,但因其对土地的占有量不够,导致劳动力存在闲置。

1.3.6 土地托管或流转意愿不强

土地作为农民赖以安身立命的资本,经实地调查发现,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针对这种新的土地经营方式,农户存在一定的忧虑,一是托管费用不明确,担心土地管理不善,或受恶劣天气环境影响,导致土地产出不高,出现入不敷出现象;另一方面土地所有者担心土地经营权、收益权的归属的问题,不愿意流转。

2 A村促进种植业发展面临的优势

2.1 客观自然环境的馈赠

2.1.1 地下水资源丰富

该村地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比较浅,适合利用地下水进行浇灌,2017 年以来,利用地下水灌溉,在该村成功试种过辣椒、花生、绿豆、黄豆、大蒜、山药等各类农作物。

2.1.2 适合发展绿色种植业

该村地处沙漠边缘,人口稀少,无任何工业,没有工业污染,适合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土地产出率。

2.1.3 适合耕种土地面积大

从耕地面积来看,原有耕地面积56.67 hm2,近年来通过开荒,如果能将碎片化的土地连接成片,耕地面积可以达到140 hm2以上,适合开展大规模作业,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2.2 政策支持

2.2.1 生态补偿政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日趋重要,该村地处沙漠边缘,承担着减少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重要任务,生态补偿力度较大,历年来该笔政策性收入主要发给贫困家庭及脱贫监测家庭,提高村民的收入。

2.2.2 扶贫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脱贫攻坚政策实施以来,所有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过持续投入,该村交通便利,除北京援助外,北疆乌鲁木齐骑马山社区也承担着帮扶任务,历年来投入开始凸显成效,2018 年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养殖业,提高了畜牧业的收入,更进一步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有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墨玉县医疗保障局作为对口扶贫单位,年均投入资金不低于20×104元,这些扶贫政策有利于该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可供挖掘的潜力

2.3.1 种养结合提高收入

调查发现,当前A 村农民的农业产业收入来源中,养殖业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自2018 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原料及各类农副产品价格稳步提升,农民根据市场波动情况,主动选择养殖业,该村的种植业也顺势调整为以玉米(青储)等饲料性作物为主导的种植结构,形成了适合本地畜牧业发展的“为养而种”模式,这种方式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该地生态环境,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奠定农牧交错区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6]。

2.3.2 产业意识的崛起

伴随着外出务工群众回乡,以及南疆地区十五年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农民产业意识的崛起,从2019年以来,陆续有部分农民至村两委、镇政府沟通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种植事宜,部分农民意识到原有的小农式的经营会阻碍收入的提高,成为种植业产业化的累赘,农民产业意识的崛起,有利于种植业的崛起。

3 振兴种植业的途径

3.1 用好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种植

尽管该村沙尘天气较多,但污染较少,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有机产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生态附加值,提高产出率,这为发展生态特色种植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种植业的振兴提供重要的保障。

3.2 用好各类政策,促进产业提升

3.2.1 尝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A 村及附近的几个村也没有农产品加工业,因为没有第二产业,导致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低产值阶段。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而提高种植业产出,利用本地小麦、玉米等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生态价值的面粉、麦片等农产品,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帮助当地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种植业的振兴,利用第二产业兴起促进种植业振兴。

3.2.2 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种植业科学化水平

目前在南疆地区,通过农牧民夜校、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在从事种植业时,手口相传的方式仍然起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因此需要用好农业科技下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种植知识经验的传授,或利用当地农业科技部门,日常做好种植业监测,在重要时间节点加强科技帮带,提高种植业科学化水平,促进种植业振兴。

3.3 做好土地整合,促进种植业振兴

3.3.1 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

尽管土地使用权各不相同,乡村一级干部及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群众土地种植问题,聘请产业指导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业规划,或者按照订单情况确定农作物品种,加强协调沟通,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引导群众规模化种植。针对耕种过程中,出现的闲置土地,村一级管理机构及时做好联系,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各种形式促进规模化种植。

3.3.2 引导土地合理流动

利用好第二次土地确权政策,引导村民合理流动土地使用权,认识到土地是农民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充分考虑到占有权、受益权、分配权等核心因素的重要影响。充分发挥好上级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有意愿流转的农民在自愿、公平的原则上,流动土地,促进规模化种植,提高土地耕种机械化、集约化水平。

3.3.3 进一步利用好有效资源,促进种植业振兴

为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用好农户自有农具,A村在各田块之间建起了各种小道和防渗渠,这方便了各家各户的土地耕种和灌溉,造成了耕地浪费。若能将土地进一步整合,可以增加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达3.33 hm2以上,仅此一项,在种植业上每年将增加25 000元以上的收入。

3.3.4 进行合理托管,促进种植业振兴

针对不愿意耕种、想退出耕种的农户,在自愿公平的原则上,探讨托管、代管、流转等各种适合方式,及时将闲置土地纳入规模化种植中来,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当地剩余劳动力的作用,解决A村土地和劳动力双闲置问题。

通过分析墨玉县A 村种植业现状,可以发现该村的种植业振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限制性,但在乡村种植业振兴中,其规律及实施过程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对该村种植业振兴的思考,可以为不同禀赋的乡村提供借鉴,为解决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提供支撑和依据。

4 结语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祖国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如果能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将极大地促进乡村振兴,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振兴之路,离不开乡村的持续努力,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其赖以生存的资本,更是农民群众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守牢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整合资源,进一步挖掘内生动力,促进收入再上一层楼,在促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促进种植业振兴,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群众增收,为下一步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扎实推进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耕种种植业闲置
秋夜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谁来耕种”之问真的无解?——集约经营之后,榆阳农民如同“甩手掌柜”
时尚耕种——种植自己服装的人们
耕种者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