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

2023-05-17 12:01韩罗娜
摄影之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表格艺术家创作

韩罗娜

作为“'85新潮”的重要一员,1985年,耿建翌的毕业创作《灯光下的两个人》一经展出便登上《中国美术报》头版,画中人冷漠、庄严、凝固的表情引发了公众对于艺术作品气质表情的“冷”与“热”的争议。这一经历使他亲身体会到艺术作品如果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就只能是私密化的,自此耿建翌開始有意识地消除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问题。在接下来的30余年间,耿建翌的创作是以“去作品”的方式展开的,对他而言,画布就是身边日常生活的场域。耿建翌长期从微观视角出发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比如回收的二手物品、填写的表格、旧照片,甚至是被丢弃的废料,这些物品对于耿建翌来说反而成为带有时代背景的“规则说明书”。他通过艺术语言将这些现象重塑和追溯,将简单的日常行为挪用为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并试图唤醒观众对于现实处境与日常机制中的角色意识,并进一步梳理周围发生之事的脉络。

展览标题“他是谁?”源自耿建翌1994年的同名创作,一次外出回家之后,听闻曾有陌生人到访,为了弄清楚此人身份,耿建翌根据邻居们提供的相貌线索创作了一组汇集画像、文字说明和照片的观念作品,以此命名展览并引出了耿建翌一直以来关注的个人身份和生存状况的问题,同时也呼应了他通过社会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行为。

暗房工作

“暗房工作”汇集了自1995年起,一系列直接对暗房中的材质进行处理的实验性作品。几乎摒弃标准的曝光与冲洗方式的破坏性行为,诞生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灵魂产品》(1999年)将一些黑白相纸切碎,放入药品所用的胶囊之中,一经“服用”(观看)便完成了曝光的过程,象征着同样无法观测的“灵魂”。《存在的证明》(1998)中耿建翌将普通人一生的证件照放大,敏锐地将平凡的照片与巨大的尺幅构成荒诞不经的效果。耿建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而是把摄影作为媒介探索的一部分,继续对生命存在进行追问和显影。此区域还包括《五号楼》(1990)、《读物》(1990)、《在温哥华的十天》(1998)、《留出的脸》(2000)、《窗户世界》(2008)等作品。

多媒体与装置

“多媒体与装置”区域体现了作为先锋艺术家,耿建翌在创作上媒介自由的特点,集中呈现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家便开始尝试的广义上的“新媒体”创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无题》(2015)系列互动装置作品、用手电筒和信号灯改装成投影机的《投影顽固》(2016),以及早期新媒体作品《完整的世界》(1996)等。《无题》系列有着如同静脉一般的皮管、老式柜子等容器,其中播放展示着90年代末记录普通人生活的视频和老底片。《投影顽固》的光影照亮了平常的细节,让观众浸入到影像与艺术家的记忆之中。

手工书

“手工书”区域则汇集了1990至2006年期间,耿建翌以书为媒介创作的丰富且独特的“艺术家手工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中,耿建翌用铅笔拓印了家里地面上的一条裂缝。《怎一个‘字了得》系列(1999),艺术家通过将特定的字删去,探究文字表达与语言媒介本身的关系。此区域包括耿建翌2016至2017年赴日本用纸浆和楮皮实验的系列《做作2016—2017》,直至去世前,艺术家仍然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纸浆材料的艺术表达方式,另外还包括《读物》(1990)、《会动的书1-6》(2006)等作品。

其他区域

“百分之五十”区域聚焦耿建翌对“观众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诸多探讨,即艺术家只做一半的工作,剩余部分留给观众或参与者完成,耿建翌试图以此消除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表格与证书》(1988)通过发放表格问卷保存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细碎切片,牵扯出当代艺术重要事件——黄山会议,表格上的姓名如今活跃在艺术圈各个领域,作品记录了他们真实的“曾经”。在《合理的关系》(1994)中,耿建翌雇用了一位邻居女孩去上海出差(实际为旅行),同时将照片、车票等证据与文字并置,让观众在接受信息时将其视为“不可辩驳”的真相。《不是现实的选择》(1995)中,耿建翌关注的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选择丢弃的废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耿建翌的很多创作都带有日常性和实证性,这两种特性也召唤了观众在熟悉的社会机制下自动参与作品意义的生成。

“早期创作”区域见证了耿建翌的艺术天分及其对艺术既有表现形式的最初挑战。在《灯光下的两个人》(1985)和《理发3号——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1985)中,冷灰色调弥漫着神秘和荒诞的气息,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穿衣的一个七拍》(1991)借用了广播体操教学挂图的形式,示意了穿衣、脱衣的步骤,提供了一种理性的、非表现性的艺术方法。《鼓掌的三拍》(1992)延续了他对人和体系、机制的互动关系的分解、复制和演绎。这些早期作品既体现了艺术家对于线条、形状和颜色的把握,同时也展现了耿建翌对社会机制的观察和对当时的叙事艺术范式的质疑,他也因此在“'85新潮”中崭露头角。

在“‘健康态度文献”区域,观众将更多地了解到在创作实践之外,耿建翌所积极从事的艺术教育和展览项目策划工作。比如创立“池社”初期,耿建翌与成员一起完成了《绿色空间里的行者》(1986)等公共行为作品。从耿建翌与其他艺术家的交往与合作中,感受其对艺术与艺术家身份的思考,以及他所秉持的“艺术可以学,不可以教”的教育理念对年轻艺术家的深远影响,其艺术思想始终贯穿于曾发表过的《艺术与观众》《说说原则》《卓有成效的指示》等文章中。

作为对耿建翌在作品中满怀真诚却又极具讽刺的“挪用表格”形式的致敬,策展人凯伦·史密斯与杨振中还特别策划了“表格项目”。写信邀请艺术家生前的亲友同事、老师和学生以及曾与其有过交往合作的人参与填写表格,填写的内容不限,或可讲述本人与耿建翌相遇的故事,或可回忆与艺术家的过往和轶事等等。收集后的表格按照朋友认识耿建翌的时间排序,勾勒出与展品互文的艺术家个人年表。

猜你喜欢
表格艺术家创作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统计表格的要求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本刊表格的要求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