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天津市宁河区潘庄医院,天津 301508)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1],是由于脑部动脉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症状多表现为肢体偏瘫、意识不清、口角㖞斜等功能障碍。传统的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穴位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神经功能、语言功能,但针刺过多可能会引起气虚[2]。补阳还五汤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加减药物治疗,对气虚血瘀导致的疾病疗效较好,或许能弥补针灸治疗的不足。本研究将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中,旨在探讨其疗效。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60-80岁,平均为(72.36±3.12)岁;偏瘫部位:左侧肢体23例、右侧肢体22例;病程1-4年,平均为(3.21±0.35)年。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4例、21例;年龄62-79岁,平均为(72.21±3.01)岁;偏瘫部位:左侧肢体24例、右侧肢体21例;病程2-4年,平均为(3.13±0.23)年。上述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疾病关于中风偏瘫的诊断标准[3];②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由中风引起的偏瘫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皮肤病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有癫痫等精神疾病病史者。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神经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对针刺部位(手三里、足三里、合谷、曲泽等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按照平补平泄法用25mm一次性毫针(华佗牌20号)进行针刺治疗,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1次/d,6次/周,连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方为黄芪60g,鸡血藤20g,赤芍、当归、川芎、桃仁、地龙各10g,全蝎、蜈蚣各6g,上述药方加水煎熬,每日一剂,200ml/d,连续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疾病相关因子水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①临床症状:治疗前、治疗后,使用中医证候评分标准[4]对患者肢体偏瘫、意识不清、口角㖞斜情况进行评分,每项总分为6分,得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②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型号:LBY-N7500A)检测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
③血清疾病因子水平:治疗前、治疗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迈瑞2800)采用ELISA法检测同型半胱胺酸(Hcy)水平、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治疗前、治疗后,使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5]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分为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偏瘫评分、意识不清评分、口角㖞斜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对比(±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2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mPa·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mPa·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3两组患者血清疾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Hcy、Hs-CR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疾病相关因子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疾病相关因子水平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4两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35.56±5.46)分和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35.61±5.45)分(t=0.043,P=0.965)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56.78±6.25)分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46.67±6.23)分(t=7.685,P<0.001)。
脑组织损伤[6]是导致中风偏瘫的主要原因,血管内壁损伤引起凝血堵塞血管,使血液不能正常供应脑组织,导致缺血的脑组织不能正常支配神经中枢,从而发生偏瘫。针灸治疗[7]通过针刺不同穴位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散瘀活血等功效,但其治疗所需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治疗效果不佳。补阳还五汤加减药方中:黄芪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赤芍、当归、川芎、桃仁、地龙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全蝎、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疾病相关因子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中风部位损害传导运动的皮质脊髓束可导致对侧肢体无力、偏瘫、口角㖞斜,损害感觉传导束则导致对侧肢体麻木,损害管理意识的网状结构则会降低意识水平导致意识不清。高洁[8]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偏瘫评分、意识不清评分、口角㖞斜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中枢恢复,同时内服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补血功效,提升其治疗效果。
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减慢血流速度,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及时而引起缺血、缺氧,严重情况下会诱发患者脑梗死导致偏瘫。李海军[9]等人研究中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可以有效降低中风偏瘫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该治疗方法中桃仁、黄芪、川芎可以明显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全血黏度和细胞聚集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及黏附性,有活血祛瘀、益血通络,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同型半胱胺酸(Hcy)升高可使氧化自由基增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和破坏,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可引起机体发生炎症反应,使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张宇[10]在研究中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cy、Hs-CRP的表达水平,减轻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损伤。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Hcy、Hs-CRP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方法可以显著降低中风偏瘫患者血清疾病相关因子水平。该方法内外兼治,降低血清疾病相关因子表达水平,有效修复受损的脑神经和脑组织,加快血流速度,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中风偏瘫主要后遗症有肢体功能障碍、精神和认知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这些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谢蕴卓[11]在研究中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56.78±6.25)分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46.67±6.23)分(P<0.05),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该治疗方法通过针刺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同时内服补阳还五汤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用于中风偏瘫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疾病相关因子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