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秦腔》核心素养导学

2023-05-15 10:03王寿波
关键词:驼铃秦腔沙漠

王寿波

1.《风景谈》一文中有五段议论性文字,这些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

2.《秦腔》作者笔下的秦腔对秦人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请简明概括分析。

3.作者描写秦腔,为何还要写“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这样的文字?

形象更鲜明 感受更强烈

——《风景谈》中的对照描写

《风景谈》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读这篇散文,如入画廊,一幅幅具有特色的西北黄土高原壮丽优美的风景历历地呈现在眼前。其中文章恰当运用了对照描写,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对照即把两种相差、相反、相关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差、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使之相反相成,以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特征,也称对比。

《风景谈》这篇散文在景物描写中,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如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苍茫”“寂静”,空旷辽远却又了无生机。就在这时,人类驾驭驼队出现了,当驼铃在微风中轻柔地击响,仙乐般回响在空中;当骆驼的方阵安详坚定地走近,生命的气息似春风迎面拂来。这沉寂而单调的沙漠顿时生动美好起来。文中就是用这沙漠的单调、平板、寂静与沙漠中由于出现了骆驼队的活动所产生的庄严、妩媚景象相对照。

再看“石洞雨景”这幅画面。“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此处用公园里绿荫下长椅上,窃窃私语的一对恋人,与怪石峭壁荒山上,被雨赶到石洞里促膝而坐、埋头看书的一对革命青年形成对照。

最壮美的画面是“北国晨号”。“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霞光中有两位战士,号兵: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哨兵: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中喇叭上的红绸子,映衬着刺刀的寒光,柔美与刚强、飘逸与坚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道最瑰丽的“风景”。这里用照片簿上的号兵形象与北国五月朝阳映照下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相对照。

这些对照描写,使得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显得异常突出和鲜明,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印象。

听了秦腔 肉酒不香

——赏析《秦腔》的精彩描写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对最具特色的八百里秦川人人爱煞的地方戏曲——秦腔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描绘。其中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不管是排戏、演戏,还是戏台下的观众,都描绘得具体生动,刻画得细致入微。

一、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秦腔已经融进了秦人的生活。如:“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动;小吃丰富,叫卖不停;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等等。这些细致的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地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二、大幕拉开,角色出场。通过正面描写,写出了演员们演唱秦腔的高超技艺。如:“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战,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女演员“一身的戲”,男演员“令观众绝倒”,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男演员的一声高叫在观众中引起反应的描写,出神入化。一个“碾”字,一个“麻酥酥”,把秦腔唱腔的力度和观众心荡神驰的审美感受表现得撩人心弦。

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对观众由于移情而不由自主地摹仿慧娘的舞台动作的生动描写,表现观众的投入和秦腔演员的感染力。为了进一步写观众对秦腔的痴迷,作者又选取了几种类型的观众,写他们“各尽所能”,使尽浑身解数以获得美的享受。“秦腔的艺术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量而获得的”,“听了秦腔,肉酒不香”。《秦腔》对观众坠入艺术之宫的感受的渲染把秦腔与农民的血肉联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猜你喜欢
驼铃秦腔沙漠
驼铃马夫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想念驼铃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沙漠之旅
沙漠驼铃
走进沙漠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走进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