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023-05-15 07:31:56王晨婕
关键词: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王晨婕

(宁波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2017年“新文科”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主张文科专业应当专业重组,将信息等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课程,打破专业壁垒,进行跨学科学习[1-2]。2019年4月,我国教育部和科技部全面推进新工科、 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四新”建设,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新文科建设结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科学研究新成果,试图打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知识结构交叉复合尤其是文理交叉的人才,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3]。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即在借鉴吸收国外文化成果的同时,把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传播出去,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贡献,这也意味着高校的翻译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飞速增加,翻译人才的培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翻译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往的翻译教学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者们界定了翻译教学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翻译教学目标的确立。如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国内翻译领域专家刘宓庆、仲伟合、穆雷等剖析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本质区别[4-5];另一方面,结合不同的教学理论,学者们构建区别于传统口授书传式的翻译教学新模式[6-11];或是关注市场导向,基于市场需求,调整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12-16],认为不将市场需求纳入全盘考虑,翻译人才很难在社会工作中有用武之地,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显然,每个地方高校都应有自身发展的定位,就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而言,其总体目标应为满足新时期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的需求,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城市形象,这要求我们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核心,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重心的翻译教学模式。

一、地方高校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17]。具体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既定的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目标、使用成熟稳定且科学的学科课程体系与评估方式,实施相关领域人才培养过程的总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项目融入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核心,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重心,将翻译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翻译实践和研究项目组织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并采用多元渠道开展教学评估,以下将详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项目融入式翻译人才培养路径的内涵,包括对该培养模式的教育指导思想的阐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厘定、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完善和评估方式的改进等。

社会建构论[18]认为,教学须考虑社会因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参与同伴讨论,在彼此的互动中增长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等。即知识的增长与技能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实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在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必要的学习资料的辅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实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下,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索是一种关注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下的学生小组协作与探究式学习;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项目组通过共同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增强对新事物的理解,获取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技能。在项目融入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充当教练、协助者的角色;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地方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城市形象。

地方高校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传承地域文化,传播城市形象为人才培养目标,构筑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应用型翻译课程体系,采用“翻译+课程教学项目”、“翻译+师生科研项目”、“翻译+实践/竞赛项目”的创新课程体系,运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联动的多元教学模式,借助多元评估模式,实现符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下图:

图1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图

(一)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厘定

根据201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应是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语言基础和翻译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口笔译技能,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翻译基本功,能胜任与翻译相关的工作,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城市形象。

(二)翻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完善

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理念突破了传统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也打破了传统上基于课堂、基于教材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翻译+课程建设项目”、“翻译+师生科研项目”与“翻译+实践/竞赛项目”,有效地实现专业与产业、地方和政府需求对接。促进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创新,如开设结合地方经济特色的《商务翻译》课程与发挥本校优势专业特色的《工程翻译口笔译》课程,升级口笔译实验室、眼动仪实验室,推动翻译与智能化语言技术相结合。同时,师生在实施科研项目、实践项目和竞赛项目过程中,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研,将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翻译+课程教学项目”指我院英语专业翻译模块课程设置,在基础翻译课程,如《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通用翻译课程,如《翻译简史》《视译》《翻译技术》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结合本校特色的《科技翻译》《工程翻译笔译》与《工程翻译口译》课程,同时结合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优势,开设服务地方滨海经济发展的《商务翻译》课程。打造跨领域“翻译+”课程体系(见表一),积极培育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

表一 翻译+课程教学项目

“翻译+师生科研项目”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申报并完成各级各类翻译教学与研究课题(见表二),营造浓厚的翻译研究学术氛围,助力学生考研升研留学深造等。

表二 翻译+师生科研项目

“翻译+实践/竞赛项目”指师生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翻译实践(见表三)。如本教师团队成员参与格林纳达合作项目《汽车维修》课程教学资源汉英翻译项目。学生每年参与中东欧博览会、浙洽会口译志愿者服务项目;参与国际有色金属年会口译志愿者服务项目等;同时,团队教师积极组织并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翻译竞赛等。

表三 翻译+实践/竞赛项目

(三)翻译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项目融入式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口授书传式的课题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真实的翻译项目为核心安排教学内容并组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学生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促进与协助的作用;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学,边翻译实践边学,开展翻译实践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具体而言,将传承地域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的翻译内容引入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甬剧翻译,包括《筑梦》《典妻》等剧本的翻译;宣传地方旅游文化的翻译,比如宁波知名景点外宣资料、宁波文物古迹介绍资料;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展会语言服务。学生以翻译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翻译实践任务,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翻译项目成果汇报与总结,师生共同开展翻译项目成果点评和围绕项目相关的翻译理论知识或技能的讨论、讲解与剖析。同时,充分合理并科学运用现代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进行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

(四)翻译人才培养教学评估方式的改进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创新:依托多元化培养渠道,构建多元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项目融入式应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强调学校、协同单位、行业协会“三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多元,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开设口笔译实训课程,增加口笔译实践学分,鼓励参与实践基地语言服务和口笔译实践、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如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等),辅导学生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助力学生升学深造;评价内容多元,涵盖翻译技能、专业知识、传播能力、语言服务能力、智能化技术水平、职业素养等方面。

三、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与成效总结

(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秉承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育理念,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学科交叉,通过翻译+项目的方式,实现了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1.“翻译+课程项目”:与地方政府、各类产业结合,传承地域文化,传播城市形象,构筑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应用型翻译课程体系。2.“翻译+研究项目”: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提升师生的教学科研能力,鼓励师生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3.“翻译+实践/竞赛项目”: 开展各类翻译学科竞赛,以赛促教,开展多样化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建,凝炼专业特色。

(二)基于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践行“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翻译人才能力构成的专业性、技能性和行业性。

1.整合校内商务、工科等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开设跨专业课程,强化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力的专业性。2.翻译模块方向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强化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力的技能性。3.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参与各类翻译语言服务,如参与中东欧博览会、浙洽会翻译服务,有色金属协会国际年会等,实现应用型翻译人才能力的行业性。

(三)跳脱传统课堂之外,借助网络技术,开启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翻译实践与研究项目建设,提升师生软实力。

1.课堂外:成立翻译工作项目组,采用“教—学—译”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秉承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的理念,实施翻译实践项目,促进教师与学生翻译实战与科研能力的共同提升。2.校外:携手校地企,与宁波大剧院、宁波商务局、宁波中小型公司,以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学生专业实践基地,提升教学和实践能力。3:线上:建设网络课程,搭建线上师生学习资源库,为学生随时随地的训练学习提供保障;积极建设线下课程,巩固翻译人才培养效果。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一定的人才培养成效,通过融入真实翻译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翻译理论和技巧学习,对翻译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思辨,融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知识,打破思维定式,拓展视野,进行田野调查和数据收集,小组内做好翻译分工,进行翻译和多轮译文修改,培养调查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译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鼓励撰写发表论文。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翻译实践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包括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等,已申报成功或完成的项目多项。另外,团队教师积极组织并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翻译竞赛,成果颇丰。近几年翻译竞赛获奖情况如表四:

表四 翻译竞赛获奖情况

校地企协同育人方面,与宁波市商务局合作,完成中东欧博览会、浙洽会等重要展会语言服务基地建设。九派新闻”、《宁波晚报》、宁波广电网等省、市新闻平台上宣传并高度赞扬我院学子高质量的展会语言翻译服务实践。

总之,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将翻译学与地方文化、历史经济相结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传播地方文化为理念,实现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此外,基于项目式教学较强的实践性与已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效。由此可见,项目融入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未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项目融入式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继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核心,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重心,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城市形象,积极培养面向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翻译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孙文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