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联桂
(广西财经学院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3)
高校毕业生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是助推乡村产业、文化及生态等全面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激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其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指引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近年来着力培养和向乡村地区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并积极引导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很大程度上激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助推农村现代化建设。但返乡的毕业生在乡村这块沃土就业创业,还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困境。基于当前“众创”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乡村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各地政府从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乡村,对家乡有特殊情感,返乡就业创业、建设家乡是他们的心愿,这就形成了乡村对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
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可助力乡村经济、文化及生态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内在必然联系,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机理:一是经济价值—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返乡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乡村,给乡村带来新产业、新服务、新智慧和新资本,会产生更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业态。他们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发展创业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农村金融与贸易等产业,有利于促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二是文化价值—促进乡村文明文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和综合素养较高,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更多人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以自身的自治主体意识、政治素质、法治观念和现代管理技能参与乡村治理,用先进的思想和现代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和乡村文化发展。三是生态价值—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返乡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为提升生活居住质量、扩大经营规模,不仅注重绿色创业对经济效益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发旅游农业、健康养生等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打造乡村绿色生态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多元融合与提升,还会更加注重乡村生态保护,无形中强化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主动适应国家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先后成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创业学院乡村振兴实践中心、乡村振兴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等,加快培育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就业创业人才,大力推进毕业生返乡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虽然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比如就业补贴、创业贷款、税收减免等,但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专门针对解决毕业生返乡投身就业创业实践困难的政策与措施不多,与当前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不够匹配。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部分地区的调研分析发现,扶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宣传没有得到全覆盖,有一部分毕业生不了解目前实行的相关政策;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个别地方重视不够、执行不到位,对毕业生投身乡村就业创业的行政扶持力度不足,尤其财力困难的地区在执行相关资助政策时出现大打折扣的情况,对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很难落实到位;扶持措施涉及多部门的,手续审核复杂,部门间沟通协调不顺,相互联动较少,容易“踢皮球”,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积极主动性。
各地高校虽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和服务乡村振兴,多措并举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创业人才,但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还没能实现与涉农专业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中还不能有效利用乡村丰富资源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挖掘创业项目;就业创业教育中乡村振兴理念欠缺,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不透彻,且教育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与实践参与融合不足,尚未形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价值观有效教育引导的良好生态;课程建设上仅有通用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专门针对指导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实践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上涉及“三农”专家型教师或有乡村阅历的创业导师匮乏,难以实现“以乡村创业反哺教学创新”;实践平台上大多数实践场所和项目在大城市,乡村创业实践项目和场所缺乏,脱离乡村振兴的就业创业实际人才需求。
国家和各级政府虽近年来对乡村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资源予以重点扶持,让农村地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调研发现,部分乡村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较弱,生产方式传统,金融服务有限,优势产业不多,尤其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品出路局限大、投资见效慢、产业风险高,很多企业不愿在乡村投资,毕业生返乡没有更多就业岗位。经济生态比较滞后,经济活动和市场单一,各种创业元素缺乏,创业环境较差,导致毕业生返乡创业难以成功。乡村公共服务与城市差距大,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服务供给不足,乡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受守旧的“学而优则仕”理念影响,村民对毕业生返乡就业和创业的认知程度不够,甚至还存在“骗取国家补贴”等错误舆论和偏见,很难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
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双重压力,返乡就业创业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重要选择,但乡村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毕业生必备良好的个人认知、就业素养及创业能力。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返乡,大多数家长对返乡就业创业持反对态度。他们及其父母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后要留在大城市就业或创业,如果返乡会被认为“没出息”。愿意返乡的毕业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也只是愿意从事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体制内”“铁饭碗”工作。部分毕业生自身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局限,对当前农村发展形势、农业现状和农民特点了解不够透彻,缺乏真实乡村创业实践体验与认知;社交、团队协作、资源利用和应对风险能力欠缺,对乡村就业市场及创业环境了解不全、判断不足,难以让他们在环境条件相对恶劣的乡村长期生活甚至开创事业。
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高校有效推动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必须地方政府、高校、乡村和学生个人顺应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形势,四位一体协同寻求有效路径,以助力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农业发展、财力及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毕业生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返乡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并向各地下达政策指导性意见,明确政策的执行方向、力度、最低标准,提升政策执行力。持续完善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初、中、后期帮扶政策,扩大政策优惠范围,健全全程帮扶政策体系,提升毕业生返乡服务乡村振兴深度。加大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帮扶力度,设立服务乡村振兴基金、就业创业专项资金,放宽贷款门槛,降低企业规模门槛,提供免息贷款,简化贷款手续,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向返乡毕业生倾斜。建立风险储备金,帮助返乡就业创业失败的毕业生减轻“沉没成本”“错误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协调各部门各方面关系,简化审批流程,开设通绿色通道,强化毕业生返乡创业各项扶持政策、落实环节的协调与衔接,让各项政策真正惠及每个返乡就业和创业的毕业生。通过建立乡村人才振兴专题网站、微信微博、抖音账号等网络平台,提高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宣传覆盖面。
高校要厘清学校教育宗旨和办学理念,发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培育和发展一些涉农学科领域专业,设置“农业+”课程群,着力培养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持续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改革,将乡村振兴、乡村创业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乡村振兴技能全面融入就业创业教育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融合,强化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价值观引导教育。开设乡村创新与农业创业等一批针对返乡就业创业实践的必修课程体系。选聘乡村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新农人能手等涉农专业人才到校任教,鼓励教师到乡村实践、到“三农”企业挂职,弥补学校涉及“三农”专家型教师或有乡村阅历导师匮乏的短板。联系企业行业,与地方政府、合作社对接,以创办“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乡村创业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办乡村振兴创业实验班、“新农人”创新实验班和乡村振兴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为抓手,着力推动就业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乡村要紧抓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良机,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企业,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以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知名企业投资,为毕业生返乡提供就业岗位、创业商机。探索成立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提供项目推荐、培训指导、贷款申请一体化服务。争取国家更多政策、项目和资金来完善乡村公共设施,加大乡村道路、交通、物流、信息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服务配置,健全养老、子女教育、住房等服务保障。借助互联网、数字化媒体等新兴载体,广泛宣传乡村就业优惠政策和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家庭摒弃“跳农门”传统思想观念和“铁饭碗”择业观念,理性看待子女返乡就业创业行为,改变村民对毕业生返乡的偏见。通过创新表现奖、创业明星评选等多种方式,对积极投身乡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予以适当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吸引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机遇,综合专业特长、个人能力和家庭状况等多方因素,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自觉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特别是返乡创业价值观和职业观教育,认真学习与“三农”有关的各类课程,参加各种乡村创业培训班、乡村就业创业论坛,努力汲取乡村就业创业知识与能力,坚定返乡就业创业信心。自觉学习乡村创业实践可能涉及到的经济学、金融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强化自身社交、资源利用和风险应对能力。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和乡村振兴创客大赛等各涉农赛事,深入了解乡村市场,有效预见和掌控乡村就业创业实践可能面临的风险与难题。利用家人或朋友资源优势,到学校实训实习基地全程实践创业项目,到乡村科技创新实践场所开展实习实训,面对面模拟创业与体验就业,累积就业创业实践经验。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政务实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平台,走出校门、走向基层、走进农村,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情况,精准掌握乡村就业市场需求及创业环境,对接寻找项目,在实践与体验中强化乡村就业素养与创业能力。
总之,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返乡就业创业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高校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就业创业教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经济、文化和生态服务与支撑,构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校地互动中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