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育“研学式创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2023-05-14 11:45:21项骁骁黄友斌
陶瓷 2023年11期
关键词:陶艺研学美术

项骁骁 黄友斌

(1 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小学 杭州 311199)(2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杭州 310007)

1 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陶艺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文化自信、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华陶艺之精髓,是当代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然而,反思当前的陶艺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陶艺创作缺乏创造性

美术课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表现语言,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当前我们的陶艺课总是仅仅通过多媒体简单展示图片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做,这种陶艺创作单一乏味,缺乏主动探究性,最后产生的作品也只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不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其创意自然是非常匮乏的。

1.2 陶艺场地具有局限性

陶艺课有别于其他美术课,需要的工具、材料特别多,如陶泥、拉坯机、水桶、刻刀等,工具多就意味着需要较大的操作空间才能进行创作活动。而许多学校的陶艺课基本上是在教室里上的,一会儿怕把桌子弄脏,一会儿怕陶泥掉在地上,陶艺创作的过程总是束手束脚,无法尽情施展自己的创意。

1.3 陶艺评价过于随意性

美术课程要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更要注重学习能力、学习进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反观现在的课堂,因为陶艺创作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之一,再加之一节课只有40 min,直到下课时,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不肯放下手中的泥,更无心进行评价。其次,陶艺作品没有办法贴到黑板上,教室里也没有一个非常合适的展示平台,供学生互相欣赏、点评,因此陶艺课的评价总是草草了事、不了了之。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小学低段陶艺教学探索,同时借助学校扩建契机,打造了专属于学生的“陶艺体验馆”供学生们进行创作学习。再者,该校是一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乡情·见心”特色课程是该校的一大品牌,也是艺术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样的文化理念的引领下,以“研学式创作学习”为依托,通过陶艺独特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怀。

2 研学式创作学习

2.1 研学式创作学习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要关注文化与生活,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同时要注重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因此,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所熟悉的,能感知和感受到的。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聚焦发散性创意思维,引导学生在创作表现中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促进学生个性表达和身心发展。在陶艺教学的深度探索中,笔者秉承学校“乡情·见心”艺术文化理念,依托“研学式创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研学式创作,鼓励学生大胆抒发内心的感受与表达,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来组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与发展。

(1)研学式创作学习具有实践性。陶艺创造是具有实践性的艺术创作活动,低段的孩子在研究性的学习中和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创作的趣味性,提高一定的审美能力。

(2)研学式创作学习具有创意性。所有的美术活动都离不开创意,创意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只有有创意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者的心,引起观者的共鸣,而研学式创作学习强调的正是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意性。

(3)研学式创作学习具有传承性。陶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传承与发扬中华陶艺之精髓,是当代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低段陶艺教学的特性之一。

2.2 研学式创作学习的步骤

研学式创作学习,即具有研究性的创作学习,运用于陶艺教学中,则是以中国传统的陶艺创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学生为行动主体的“研学”方式,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创作环境中,基于学生原有的艺术概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制定“研学手册”)、主动探究(研学实践)、主动学习(发现记录)、展示总结(收获总结)的归纳式学习过程,该过程是追求陶艺表现独特韵味的一种艺术创意表现活动。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强调陶艺表现时孩童的自由、本真和率性,强调表现的生动性和创造性。

2.3 研学式创作学习的具体思路

以“三微助导”为教学策略,以学校“乡情·见心”艺术文化理念为引领,通过“微场馆”构建、“微创意”表现、“微平台”分享,助力学生在陶艺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研学式创造学习”,让学生成为场馆利用体验、创新创意探索、成果展示推广的学习主人,促进学生对家乡、社会、艺术生活的广泛兴趣和高度热情,开发其创新创意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3 陶艺教学“研学式创作学习”策略

3.1 “微场馆”构建,助工坊研学

借助新校园扩建契机,在校园里开辟一处“陶艺体验馆”,通过资源搜集、展品遴选、场馆布置打造一个沉浸式探究学习的陶艺工坊,让学生以研学的形式在陶艺体验馆里广泛接触贴近他们生活的人、事、物,自在发现,自主表达,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3.1.1 资源搜集

发动陶艺社团的学生、学校里的爱心家长、支持艺术教育的老师等人,搜集有关陶艺的影像书籍、文字图片以及陶艺作品,例如陶罐、碗、花瓶等器物。凡是捐赠物品的爱心人士,都由学校层面进行表彰,颁发捐赠证书予以感谢,且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同步宣传。

3.1.2 展品遴选

不是所有搜集来的东西都能派上用场的,这就需要师生一起,对搜集来的展品进行遴选、分类,同时给入选陶艺展示馆进行展览的每件作品制作标签,标签上注明物品的名称、材质、年代、捐赠人等信息,让参观者一目了然。对于有些参展作品信息较为丰富,标签上容纳不下的情况,可采用二维码扫码的形式,在标签上印上二维码,观者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取该展品的详细信息。除此之外,在遴选分类时要遵循两个两则,分别是维度广、关联强,要多方位、有深度地呈现展品并构建展区。

3.1.3 场馆布置

对前期搜集、遴选的展品进行分门别类归放、布置,在博物馆内分别设置陶瓷展示区、感官体验区、创作探索区三个空间,供不同学段的学生前来参观、体验、探索。

3.2 “微创意”表现,助个性创作

创意是美术作品的灵魂。新课标也指出,美术课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语言,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将内在的创意形式外化到具体的创作设计中,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支架助力,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表现的空间,同时信任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2.1 表现引导

教师适时给予普及化或针对性的表现方式指导,让学生掌握多种形式的表现方法,为他选择最合适的创意表现形成基奠基础。

3.2.2 创意构想

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创意角度、自构表现形式,并借助研学手册这一载体推进学生的“微创意”表现,以手绘的形式设计、制作研学手册,把在“研学式创作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观察、实践发现、创意构想、设计图稿与实践反思等内容记录在研学手册上,实时与组员交流探讨,进一步修正完善。

3.2.3 自主表达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由创想、跨界,将过程中的思考、心中的创意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戴雨享教授曾讲:“艺术创新的目的,是人在无意中感受到限制并试图突破它,这就是人的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可以转化为思想和推进科学的动力。所以,今天的我们要敢于突破自己固有的认识,创作出独特并具有深厚美学内涵造型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技法层面不做苛求,引导作品进行原创性的表现,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与释放。

3.3 “微平台”展示,助成果推广

直播“元年”、自媒体的兴起都给艺术创作的成果展示、推广带来史无前例的优势,腾讯直播、微博、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秀米、微店等都能见到艺术作品展示、推广的身影,那何不借助互联网、“5G+”时代的浪潮,拓宽展示平台,助力成果推广。主要包括展示与分享、拓展与应用、评价与反馈3部分。

3.3.1 展示与分享

将学生在“研学式创作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发布到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微平台”进行展示、分享,其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过程性成效的展示与肯定。

3.3.2 拓展与应用

采用陶艺与首饰结合、陶艺与小家具结合的“陶艺+”形式,将学生的陶艺作品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进行多元化的拓展,应用到生活中。

3.3.3 评价与反馈

在“微平台”展示推广的同时,以“云交流”“云探讨”“云评价”等一系列创新方式进行评价与反馈,提升学生“再创作”的浓厚欲望,实现艺术作品“再创新”。

4 研究成效

4.1 优化陶艺教学方式,引导具有创造性的陶艺创造

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笔者一步步构建了学生喜爱、具有童真童趣的“陶艺体验馆”,优化了陶艺教学方法,构建系统的少儿乡情陶艺“研学式创作学习”体系和清晰的少儿乡情陶艺“研学式创作学习”板块,聚焦发散性创意思维,引导学生在创作表现中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能力,学生的作品多次获得杭州市陶艺大赛二、三等奖,学校也多次获得最佳组织奖等称号。

4.2 丰富学生艺术体验,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个性自我

本次探索助力学生成为陶艺“研学式创作学习”的主体,白明教授讲:“艺术不是解决问题的,艺术能满足我们探求社会,探知物质,艺术能表达情感和想象,证明我们有情怀并证明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通过本研究使学生陶艺作品创作获得个性、创意孵化,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和体验经历,提升学生用陶艺语言表现内心丰富情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核心素养能力,发展个性自我。

4.3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具有创意性的教学构架

“允许各种创新形式存在,也要引领和把握艺术教育的主流方向,时刻关注艺术创新的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关注当代艺术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也要不断提升,通过研提升教师的学习力、思考力和研究力,形成陶艺“研学式创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丰富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陶艺研学美术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创意美术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研学之旅
“疯狂”的陶艺
小学生导刊(2018年1期)2018-03-15 08:02:40
学陶艺
做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