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顺忠 苏阿珍
(1.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种畜场,江苏 东台 224299;2.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梁垛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东台 224246)
林木种苗是林业发展的命脉,“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说明了林业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林木种苗是关键。我国是森林资源相对贫乏国家,在林业育苗技术上也不是强项。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地区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见苗就栽、品种杂乱的问题,没有主栽品种,没有规模、没有品牌,林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偏低。亟需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上水平、上档次。
农业种苗技术研究方面,从六十年代开始,国家林业部门对南方地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林木种苗开始进行研究,并再用控制授粉等技术方法,培育了一些优良的树木品种。近些年来,我国对林业育苗技术研究力度加大,并且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例如,培育出的具有速产、丰产以及轮伐周期短等优势特点的杨树,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优质树种。从苗木培育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苗木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态势明显,但在产品结构上,同质化低端小苗占比较大,积压严重,有竞争优势的品种和优质大规格苗木存量仍然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根据《2022年全国苗木供需分析报告》,我国苗木市场上有包括油松、侧柏、榆树、国槐、垂柳等在内的36种苗木供应严重过剩;苗木供应严重不足的有5种,分别是:桉树、竹类、兴安落叶松、中间锦鸡儿和火力楠[1]。“十四五”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会进一步提升,预计会达到24.1%,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为林业育苗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育苗技术方面,不少地区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育苗技术方法。例如,使用蜂窝纸装黏土或者塑料袋装黏土进行树种培育,这种方式下培育出的苗木根系相对比较弱小,在种植过程中会容易出现扎根困难以及种植成活率低等问题。传统育苗方式依靠有性生殖方法培育树种,尽管在培育过程中,使用的比较优良的母树,但是,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形状分离,就会导致母树的优良性状不能够有效传递[2]。而且传统模式有性生殖培育的幼苗品相差异较大,使用这种幼苗造林后成林生长比较杂乱,不便于林木的管理。此外,传统的育苗技术在消毒和催芽等技术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难题,容易导致树种培育过程中出现其他相关问题,影响树种培育的质量。育苗技术管理理念方面,研究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先进的育苗技术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等学习认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对科学实验验证分析不够重视。
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导致高层次科研人才招录困难,单位的整体人才层次偏低。而对于林业管理相关的事业单位来说,在人才引进方面,一般以面向社会公务员考试的方式为主,而公考对林业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考核不够重视,导致新进人员的科研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尚未建立以增加科技产出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在完成专利申报、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工作后,往往因政策原因,单位没有给予相应的奖励,更没有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使得部分潜心科研并有突出科技产出的科技人员没有获得相应的重视,在单位内的认同感低,得到的表彰荣誉少[3]。基层科技人员容易心理不平衡,导致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引进高层次人才也更加困难。此外,林业科研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总体减少,而且林业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也往往不愿意选择在偏远山区的基层林业单位就业。
育苗过程中,一些基层林业育苗科研单位,为降低成本,有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例如,在平整地块过程中,对地块的耕作、肥力检测以及轮作休闲等方面,不按照规范技术标准管理。按照规定,连续培育同一个树种苗木3年以上,在移植或出圃后,应进行与育苗树种不同科属植物之间的轮作。育苗树种连续种植5年以上的土地,在苗木移植或出圃后宜休闲1~2年。但是,在实践中,存在进行轮作甚至不安排地块休闲等问题,导致土壤育苗能力退化;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育苗技术人员对有害生物情况调查不足,不能根据气候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测预报,而在发生病虫害时,紧急使用药物灭杀,造成用量超标,损害苗木的生长[4]。
一些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林业育苗新技术,如无纺布育苗、容器育苗技术等都是相较于传统育苗技术更为先进的技术。但是,国内在相关技术的引进方面,反应较慢。国内部分林业育苗科研机构研发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推广应用方面,不够积极。
林业育苗是林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周期较长、风险很大的重要环境,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而这种投资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这些特点使得市场资本投资林业育苗产业的意愿不高。上级拨付育苗基层事业单位的专项扶持资金严重不足,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实验室建设能力薄弱,购买仪器投入力度较小[5]。一些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平均每年用于实验室建设或购买仪器的资金不足1万元,导致科研基础设施简陋、试验条件不足。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仪器设备主要有烘箱、测高仪、气候箱和钢卷尺等,仅能支持林木生长、种子发芽率和含水率等常规测定,没有条件测定苗木的光合作用、生理生化和养分含量等指标,使得科技人员开展研究的方向偏窄,收集到的数据偏少,影响了科技成果的产出,制约了科技人员的创造力。
观念是指引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当前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水平必须要更新观念。引导林业育苗相关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及时学习林业育苗技术领域的先进工作理念和思维方法,认识育苗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绿色发展,秉承“两山”理念,将苗木产业作为林业育苗技术发展的基石[6]。同时,还要完善育苗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市场调研和技术研究.例如,通过与其他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引入先进育苗单位的管理技术,为林业育苗工作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提供参考依据,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育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检查技术支持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第一,要大力支持基层林业科研单位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收高层次科研人才,切实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基层林业科研工作的特点,可利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招聘与甄选科研人才,从源头上保证录用人员拥有真才实学。可通过完善编制管理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合理地向社会组织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来解决上级行政事务过多等问题,减少借调行为[8]。第二,基层林业科研单位要加强人才教育和培训,通过项目带动、技术培训和到相关单位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现有的人才队伍,提高现有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第三,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在现有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基础上,适当增加边远津贴、交通补助等,降低交通成本,切实提高经济待遇。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丰富技术人员业余生活,提高技术人员的归属感与幸福感[9]。
要针对管理薄弱环节,严格加强管理,采用科学的育苗管理技术。一是平整地块过程中,地块选择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不受风害、向阳的地块。然后对土地进行深耕,深度在20 cm左右,翻耕耙平后再起垄,垄底宽65 cm,垄台宽35 cm,垄距65 cm,最后对土地进行碾压、保墒[10]。二是树苗的栽植过程中,杨树插条株行距为10 cm×65 cm,按垄栽植。栽植深度为踩实后培土不得把顶部没入土内,留出顶芽;樟子松株行距为100 cm×100 cm,扒去营养盒,栽植深度不超过地径2 cm。花灌木(金叶榆、茶条槭、小叶丁香)株行距为30 cm×65 cm,以“品字型”栽植,以3根枝条以上为1株。栽植深度为踩实后培土不得超过苗根以上2 cm(金叶榆不得超过嫁接点)。三是苗期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好浇水、苗木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例如,秋季栽植完苗后立即灌水,灌水要灌足灌透,然后培土、扶正踩实。在封冻前再进行一次灌水也要灌足。浇灌后有倒伏的苗木要培土、扶正踩实,防止脱水透风,确保苗木成活率。第二年春根据墒情,春旱时也要浇水,春涝时要进行排水。施肥方面,要根据土壤肥沃和瘠薄程度,5月中旬对瘠薄土壤的地块进行施肥。二胺或复合肥,每亩地为20~30 kg,施肥时,肥与苗之间为10cm间距。施肥最好选在雨后进行,这时土壤湿润,肥料会很好的溶在土壤中,同时苗根部会大量吸收水分,利于养分的传输,促进苗木生长。如果晴天施肥,一定要浇水,促进肥料溶解,避免烧苗情况出现。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用广谱杀虫剂进行防治。根据病害和虫害的不同,在有关部门鉴定后,再进行药物的使用。
根据本地区造林规划的年度计划,搞好种苗生产和造林任务的衔接。在自给自足,自求平衡的原则下,尝试市内调剂,以县区为单位制定种苗生产与造林任务相衔接的计划,尤其是要以“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种苗工作计划,同时充分考虑其它部门造林的造林绿化计划[11]。加强对先进育苗技术的引进,缩短育苗新技术、新方法引进的等待时间,不断提升林业树种育苗技术水平。
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是确保林业苗木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林业育苗管理技术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更新观念,完善技术支持体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完善林业育苗衔接管理和技术引进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