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非遗传承的角色失调与路径调适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视域

2023-05-13 09:12:19徐文峰
关键词:遗传师生文化

徐文峰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通识教育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近年来,从国际到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时代不容回避的呼唤命题,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精髓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构成。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角色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相关联的行为规范和模式。[3]社会角色理论为诠释当前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态度和行为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有助于对其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失调进行重新调适。

一、高校使命担当与非遗传承角色的内在逻辑

1.非遗传承是新时期高校应然使命所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提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4]从高校性质角度审视,高校发展归根结底根植于其社会服务职能的行使,非遗传承是社会文明的方式延续,高校理应将其列入社会服务对象,提高社会服务效度。从文化传承视角审视,优秀非遗文化世代相传,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发挥提供了独特路径。作为社会力量中践行文化传承角色的高校,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是回应时代使命召唤的担当。

2.非遗传承承载高校人才美育涵养指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5]优秀的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文化气息浓郁,理论和实践层面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将优秀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开展寓教于乐的非遗理论素养灌输和行为实践,有助于让师生认识美、思辨美、发掘美,涵养审美能力、艺术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助推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指征实现。

3.非遗传承与高校智力支持存在天然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当前,非遗资源的日益流失和多元化冲击日益严重,如何更好地保护、创新性传承非遗文化已成为国家文化和社会工作的难点之一。拥有大体量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等多方面具有独到优势,能够为非遗传承提供充裕的智力支持,具备为解决这一难点提供新思路的先天条件。从联结维度看,高校参与非遗传承是“双方奔赴”的结合,两者存在天然耦合属性。

二、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社会角色困境

1.角色认知不清,游离于关注“边缘地位”

受短时快捷的“快餐文化”等冲击,大学生沉浸在实用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之中,非遗相关知识和实践被排斥在学科选择外。非遗深远价值认识缺乏,师生非遗知识获取广度和深度远低于社会预期。

地方非遗资源处于师生关注“边缘地位”,主要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地方高校非遗传承顶层设计缺乏。受市场化功利思想的冲击,非遗传承式微明显,缺乏政府“有形之手”的有力调控,高校角色扮演离理想状态有明显差距,顶层规划缺乏,协调机制不健全,非遗传承行为未建立惯性维系。究其根源,在当下“异质性”高的社会中,作为具备相对稳定特质的自组织系统,高校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等与外界社会组织系统自然交换缓慢,在无突出显性导向状态下,其师生主体易陷入信息接收“茧房”,与其他本应“同质交往”的非遗传承自组织联结松散,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被赋予的非遗传承角色,最终出现高校及师生对理应承担的非遗传承行为规范、行为标准等角色认知不清的问题。二是地方高校非遗传承实施制度支撑缺乏。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虽然为高校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直接政策支撑,但地方政府、教育系统、高校自上而下配套的落细落实政策、实施制度未能及时衔接,制度设计和活动体系网络未能织密,精准政策的缺位影响高校非遗传承执行效果,不利于高校及其师生群体对非遗传承这一使命角色认知的明晰。

2.角色自我内化认同和外化不足

所谓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承担的角色身份进行认知、体验以及采取与角色一致的行为的过程”。[7]高校及师生对非遗传承角色认同的建立与否及其深入程度对于高校非遗传承行为的演进、目标的达成具有显著影响。

高校地方非遗传承角色认同度不高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权利和义务界限不明晰,影响认同度的延伸。正如费孝通所言,“每个角色都有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8]2021年颁发的《意见》较为侧重于高校在地方非遗传承中可作可为、应作应为,并未对高校开展非遗传承应尽具体义务进行规范释义,也未就高校通过该项工作获取社会资源、社会评价等社会支持及权利进行明确界定,从而弱化了高校在非遗传承角色扮演中的自我内化认同和外化实践。二是地方高校非遗传承动力机制缺失,影响认同行为实施。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高校在地方非遗传承中的短期利益相关度不高,受利益驱使开展地方非遗传承的动力不足,习惯于在被动状态下引入政府或社会组织牵头的非遗展演,但自主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局限于常规传统、浅层次、小范围。虽然2021年非遗保护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未能在高校中形成燎原之势,非遗相关课程内容输入主要通过公共选修课、社团实践课等。囊括非遗文化精髓在内的地方文化嵌入高校校园物质、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较为匮乏。

3.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的冲突凸显

不同的社会角色性质不同,有些角色的规范意义是“薄的”,有些角色的规范意义则是“厚的”。[9]当前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实践冲突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对高校角色期待与高校角色实践不足之间的冲突。由于高校在社会组织结构中多向度职能,政府、社会、教师、学生等与之相关的重要社会“他者”惯于从各自角度出发赋予新时期高校非遗传承“厚的”社会使命角色规范与期待。针对“有合适的机会,是否愿意宣传、传承非遗”这一选项,91%师生受访者给予较为肯定态度。但实际状态下,高校在地方非遗传承的角色实践却偏于“薄的”状态,37%受访者认为高校非遗传承角色实践成效一般。二是高校多重社会角色期待与非遗传承角色之间存在一定冲突。随着产业结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在人才实用性培养方面承担诸多社会期待角色的实践探索功能,更为注重显性成果培育和获取,相对而言,文化创新和传承等软性指标的实现则位居高校其他角色之后。

三、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调适路径

1.明晰定位,重构高校自我角色认同

(1)审视自我,明晰角色认知。高校首先要在非遗传承自我角色审视与“他者”角色期待中明晰角色认知,才能重新建构自我角色认同,并将逐步外化为有指向的实践行动。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10]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五育并举,涵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智慧源泉。因而,高校要在摒除现实冲击前提下,将其非遗传承的角色空间从固有的其他多重角色挤压、压制中剥离,强化非遗传承角色的自我认知,在该凸显的时空之中充分展现自我,合理利用多方资源开展非遗传承探索的诸多创新实践,扮演非遗角色丰富自我。高校要在自我现实多维角色审视中,准确站位,明确角色担当,加强与完善非遗传承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深挖优秀地方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嵌入学校治理全过程,激发师生非遗传承的主体意识,坚定师生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使命。

(2)精准施策,内化角色认同。“角色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和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的强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社会期望的性质;其二,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的高低。”[11]高校要正视当前非遗传承角色扮演能力不足的情况,排除一蹴而就的急于求成想法,逐步完善优秀地方非遗文化进思政课、进通识课等全基础课程宣传贯通体系,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纳入必修文化课程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巡回展,构建全员宣传的非遗传承格局,营造诸要素齐备、责无旁贷的非遗传承生态。突出非遗抢救、保护、研究、传承并重,大力推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校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大学柔性人才和特聘教授等,使非遗进校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为师生非遗传承角色认同度提升提供场域支撑。

(3)回应“他者”期待,强化角色实践。高校引领非遗传承实践、师生主动融入传承角色实践,二者同向同行,将有助于触发非遗传承协同效应,进一步优化高校非遗传承的生态境域。高校要借力自有人力资源优势,引导师生找准“座位”,游刃有余地进行角色实践,助推师生在外界期待及自我理性认知中完成社会“他者”期待与自我非遗传承角色认同的有机融合,激发师生非遗传承使命者角色的内生动力,使其主动挖掘其所处生态环境中利于开展非遗传承的诸多因素并为己所用,外化其角色显现。实践中,高校要将优秀非遗传承文化镶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教师素养提升全阶段,如联手社会力量探索推动地方非遗信息数据库校级项目建设,设立地方非遗项目研究机构等,善用高校集聚的社科、管理、艺术类高层次人才资源,鼓励其积极参与非遗产业成果市场化转化,引导其在非遗理论研究中有所建树,创设校园非遗品牌活动,走出象牙塔与地方政府、行业等协商建设非遗专业建设理事会,与社会机构开展非遗传承互动等,建设供师生菜单式参与的校内外一体联动非遗传承实践基地,促使高校师生从容“蝶变”为理性面对“他者”厚重社会期待与能动实现校园文化积淀的自我能者,助推高校角色价值实现。

2.多方协同,凝聚社会力量组合态势

(1)整合力量,发挥两大效应。一是政策倾斜效应。在多种社会角色互动过程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功能。政府作为是地方高校非遗传承角色扮演的重要影响因子。地方政府要善用文化法规制定权,持续完善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体制机制,优化非遗传承的社会法律环境。要加大政务协调力度,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合会议协商机制,统一调配资源,给予高校在非遗传承恰当的政策倾斜,持续强化其角色认同,释放其角色价值,让高校及其师生由任务驱动者转变为主动介入者。通过政策导向协调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以业务合作等互惠互利方式,推介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期待和实践意愿,增加社会力量承载的非遗资源在高校中的行走和展现力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高校非遗传承的宣传与实践运行机制。二是财政撬动效应。公共政策理论认为,经费对政策的影响从政策酝酿期开始,甚至在政策终结后仍会“余波荡漾”;没有资金,计划、协调和运用都将是空话。[12]因而,财政经费扶持是地方高校非遗传承成效凸显的基本存续条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等可通过财政预算、争取社会组织捐赠或投入资源参与运营等,为高校非遗传承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

(2)凝聚共识,打好“组合拳”。非遗传承是系统工程,它不是国家、行业、组织、学校、社区或个人单方的责任,需要凝聚社会共识。从社会层面看,传承非遗要打“组合拳”,需要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从上至下具体布置和落实好传承工作。[13]其中,高校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实施主体。要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以高校和社区为主要传承基地,把非遗传承的迫切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地方社区人才培训等需求相结合,共建共享非遗传承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网络平台等,创新变革非遗现代传承方式,扩大非遗传承工作成效。此外,在这项工作中,尚需进一步唤醒社会公众的传承角色共识,在社会角色场域中为高校非遗传承角色扮演以观念上的理解和行动上的协力支持。

猜你喜欢
遗传师生文化
非遗传承
区域治理(2022年40期)2022-11-27 04:01:5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谁远谁近?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