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忆辛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00)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超过9.23亿,同比增长7 633万人,占所有网民总数的93.5%。其中短视频用户约为8.83亿,同比增长1亿。在此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搭乘短视频的“东风”,获得创新性、开拓性、现代化的发展。但依托短视频平台,创新新闻传播路径,需要充分了解短视频新闻的发展优势,把握新闻传播的方向,从而切实变革传统新闻传播体系,提升新闻传播效率。
随着网络宽带的快速普及、移动终端的日渐完善,移动产品的“运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睡前、吃饭、坐车等碎片化时间,而是融入越来越多的生活与工作中,其中便包括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主要指“新闻”从媒体发出到社会大众接收的延续过程,部分新闻虽然安排在广播或报刊上,但大众不愿意观看和阅读,这些新闻便不会形成“传播现象”。因此传播是以受众接收新闻为契机的,受众对新闻的反馈,构成了新闻传播的价值体系与发展机制。在短视频盛行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将短视频平台作为新闻传播的载体,使新闻传播拥有了裂变式传播、交互式传播、即时性传播的特征,进而形成了短视频新闻这一特全新的新闻传播形态。[1]
通过理论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新闻,短视频新闻拥有鲜明的传播优势。首先是即时拍摄,即时分享。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都是借助图文或文字等形式进行传播与分享的。但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画面、声音不断成为网络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短视频新闻拥有摄制、传播、运营的优势,承载了更多的画面感与信息量,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生产、制造、传播短视频新闻。此外,短视频平台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融通”又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载体。其次是打破传统新闻采编形式。现阶段,短视频新闻已经成为记者或媒体人进行新闻报道的有益尝试。相较于传统的图文消息,短视频新闻所包含的画面声音能够将难以直接描述的内容表现出来,可以对传统文字或图片新闻进行很好的完善与补充,而且视频比静态图片更加丰富、生动,信息量、可靠性更强,完全打破了传统新闻采编的模式。再次是短小精悍。相较于传统新闻,短视频新闻的时长较短,通常以“30秒到2分钟”为主。这种时长优势不仅便于新闻讯息的传播,更契合社会大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实效性,有利于新闻传播与大众生活、生产等情景的融合。最后是制作成本低。短视频新闻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与人力成本便可获取理想的传播效果。一是短视频新闻可以结合现有的新闻素材进行制作或采编。譬如在新闻采编或制作中,编辑人员只需要进行后期剪辑和制作即可完成,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少。二是短视频新闻的拍摄要求不高,无论是拍摄设备还是拍摄技术都没有特殊的要求,一部手机便能完成新闻视频摄制、编辑、上传、传播等工作。此外,短视频平台所拥有的评论、点赞等功能能够为公众提供“话语表达”的机会,延伸了短视频新闻的话语空间,提升了用户参与新闻传播的体验性。
短视频新闻是“新闻资讯”与“短视频平台”相互融合的结果。[2]要想推动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明确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问题,从而以“开拓创新”“守正创新”为抓手,提升短视频新闻传播质量,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3]
新闻传播主要包含“新闻输出”与“受众接收”两个过程。其中“受众接收”是影响新闻传播质量的主导要素。在短视频平台中,“受众接收质量”通常体现为“用户黏性”,而用户黏性是依靠点赞数量 、留言数量来评判或反映的。要想提升用户黏性,不仅要确保短视频的质量和数量,还要实现新闻媒体与新闻受众的交流互动。只有不断输出优质的短视频内容,培养用户的互动习惯,才能提高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实效性,增加用户的黏度。但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很多新闻媒体普遍面临着“用户黏性不高”的问题,这固然与商业运行、资源投入存在联系,但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新闻媒体难以充分关注用户的需求,不能满足用户的体验,导致产品质量与规模的不足,用户黏性较差。
在短视频盛行背景下,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独家新闻与深度报道的获取难度日渐提高。导致短视频新闻平台所获取的新闻素材较为单一,进而在重复宣传、重复传播单一的新闻素材中,出现内容同质化或千人一面的现象。但该问题的形成原因,不仅与深度报道和独家新闻等优势资源的获取有关,还与短视频新闻的需求定位存在联系。如果需求定位过于单一,就会导致新闻内容不断重复,进而出现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影响到我国短视频新闻媒体的现代化发展。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生态中,新闻媒体可以凭借自身的渠道优势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在短视频视域下,社会大众的话语权、传播权被不断强化,而且在路线、渠道、载体的选择上表现出娱乐化的倾向,快手、抖音等平台也凭借此优势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迫使媒体不得不将短视频平台纳入新闻传播的范畴中,通过拓宽传播渠道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但我国依旧有很多媒体缺乏对短视频平台的重视,在短视频新闻传播上的投入不足,不能实现与不同渠道间的互相引流与深度合作。此外,部分媒体虽然深化了与短视频平台的联系,但局限于特定的平台中,导致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效率相对较差。
短视频传播的形式是影响短视频新闻影响力、体验性、黏性的关键要素,对用户能否快速获取“新闻讯息”、传播“新闻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但当前,我国部分新闻媒体还没有认识到短视频新闻的发展趋势,新闻传播形式依旧比较单一。譬如很多媒体普遍以“采访画面”为主,缺乏对动画模拟、随手拍摄或监控画面的充分运用。并且一些短视频新闻不能契合用户的信息传播习惯,难以在朋友圈、微信圈、微博群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此外,缺乏对新技术的应用,又让短视频新闻的趣味性、通俗性等特征无法得到强化,容易制约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质量,弱化短视频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相较于传统传播形式,短视频新闻拥有诸多的传播优势,不仅契合了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还能延伸用户的话语空间,促进我国新闻传播进入全新的发展领域。但在短视频背景下,新闻传播却面临着用户黏性、新闻内容、传播渠道及传播形式等方面的问题。[5]100为此,应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出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创新思路、方向、路径。
在短视频盛行背景下,新闻媒体要想提高用户黏性,就需要重视用户体验,从而提升用户对新闻的认同度,为用户规模的增长提供保障。从创新路径的角度出发,我国应使用H5视频或互动视频的方式提高短视频新闻的吸引力与互动性,强化用户的参与感,进而增强用户的话语表达,提高用户参与新闻传播的效果。当前,哔哩哔哩平台的互动视频拥有较强的传播实效,爱奇艺、腾讯、优酷等网站也借鉴了这种互动方式,提高了用户的黏性。为此,新闻媒体应吸收并利用互动视频技术,鼓励用户在短视频新闻传播中发表自身的看法与意见,引领用户以自身的角度、经验、态度,分析、评论、传播新闻资讯。譬如用户可以通过弹幕的形式,将评论发布在特定的新闻节点上,强化用户的参与感。而在新闻内容的制造上,应创新新闻采编模式,形成“传播-反馈-再传播-再反馈”的传播机制。即当短视频新闻发布后,新闻媒体应结合用户的反馈进行深度报道,从而实现用户或受众主导“新闻报道”方向的效果。例如在“陈志龙事件”中,新闻媒体应分析用户对加班文化的态度,系统介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加班现状,充分满足受众的心理、情感诉求,强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
首先是提高对独家新闻、深度报道等优质资源的获取能力。虽然独家新闻、深度报道等资源的获取难度较大,并且对新闻人才的要求较高,但新闻媒体有必要通过人才培育、资源供给等方式提高对该类新闻的获取能力。譬如通过人才培育,提高新闻人才的洞察能力,帮助新闻媒体快速发掘出能够引爆全网的独家新闻资源。其次是精准定位。新闻媒体应贯彻新闻生产战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升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精准性。譬如市、县、乡等新闻媒体必须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强化对区域新闻资源的发掘,打造一个区域特色鲜明、本土气息浓郁的新闻品牌。抑或整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从民间百态、休闲旅游、产业行业等层面明确新闻传播的发展定位,如央视农业频道、军事频道、戏曲频道便聚焦于农业、军事、戏剧等方面的内容。短视频新闻传播也是如此,应在精准定位的前提下进行内容优化,提升新闻传播的实效性。最后是需求导向。在精准定位的视域下,新闻媒体必须强化用户理念,关注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审美取向,进而明确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侧重点或着力点。譬如在“孔乙己长衫”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明确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学业困境以及网络情绪宣泄的特点,发掘出诸如“名家点评”“就业调查”“企业用工需求”等新闻切入点,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内容制造的整体品质。此外,新闻媒体需要结合受众的特征特点,加大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创新力度,提高新闻内容的新颖度。[6]换言之,应在保障新闻更新量、提升新鲜度及贴合媒体属性的前提下,使新闻呈现出趣味性与专业性的特点,充分满足用户的信息传播需求。
在短视频盛行背景下,新闻媒体不仅要在短视频平台中提高影响力,还要重视跨界传播与跨平台传播,全面增强新闻资源的“传播力”。从“跨平台传播”的角度出发,新闻媒体不仅可以通过“两微一端”的形式转发、传播新闻内容,还可以围绕新闻信息开展新闻传播工作,切实推进短视频平台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深度融合与有效互动,增强短视频新闻的影响力。而从“跨界传播”的角度出发,新闻媒体可以围绕特定领域的事件,与该领域的个体、单位开展跨界合作,从而吸引该领域的用户、受众观看短视频内容。但在此过程中,新闻媒体必须明确不同传播渠道的优势、受众的特点,探究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着力点。譬如传统新闻平台应发布权威性的讯息;短视频平台应发布即时性的、全方位的资讯;微博微信应以跨界融合为抓手,延伸、深化新闻传播的成果,发表评论性文章,总结、归纳、分析用户的反馈,发掘新闻讯息背后的社会问题。这样,社会大众才有动力检索、收看各平台中的新闻信息,才能切实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此外,新闻媒体还需要与短视频平台进行深度合作,通过运用大数据推送机制,将新闻讯息推送给相应的用户群体。或者借助平台的统计机制,评价新闻传播的效果、实效、质量,为后续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托。
如果说“内容品质”是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关键要素,是用户“黏性提升”与“需求满足”的契机,那么“传播形式”便是影响用户体验、感受的抓手。[7]短视频新闻拥有多样性的呈现形式与信息来源。例如新闻采访中的拍摄画面、用户随手拍摄的影音视频、动画模拟视频以及监控视频等,都是短视频新闻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依托多种表现形式开展短视频新闻制作工作中,新闻媒体应明确短视频的本质特征及演变趋势,发掘出比较热门的、科学合理的信息传播形式,从而将其与内容制作融合起来,促进新闻表达形式的创新性发展。譬如运用“Vlog+新闻”,制造、摄制、传播短视频新闻,可以拉近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情感距离,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在《大国外交最前线》中,央视便采用了一系列的“Vlog”,通过主持人轻松化、年轻化的表达形式,使短视频新闻更具趣味性与通俗性,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当然在创新新闻传播形式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朋友圈”“微博”的传播特性,优化短视频新闻的格式、体量、时长、内容,让新闻要点更加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便于用户在不同媒介媒体中进行信息传播或交流互动。如在内容上,应删除冗长的“铺垫性内容”,让主体内容更直接地、有效地呈现出来。这样微信朋友圈、qq群、微博中的用户可以及时抓住新闻要点发表自身的观点,推动短视频新闻的裂变式传播。
随着“碎片化阅读模式”的风靡,短视频平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视频盛行的视域下,新闻媒体要想获得现代化发展,需要凭借短视频平台的优势推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开拓性发展、创新性优化,使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未来发展中,新闻媒体应深化用户体验,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从而形成全新的短视频新闻发展路径,为我国新闻传播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