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

2023-05-13 09:08吕晓斌
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中国式话语

吕晓斌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023年2月习近平提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1]的重要论断以来,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这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体系的演进脉络。学者们认为,其演进经历了近代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几个历史阶段[2]。二是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学者们认为,其基础性来源是马克思现代化理论、根本性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性来源是国外的现代化思潮[3]。三是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学者们认为,其理论硬核主要由领导力量论、制度属性论、中国特色论、本质要求论、显著优势论等构成[4],其话语表达样态表现为功能指向上的目标话语、本质特征话语、原则要求话语和路径方法话语相配合的样态,在外部形态上呈现出理论性话语、实践性话语、制度性话语、价值性话语相协调的样态,在内在属性上表征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相统一的样态[5]。四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建构路径。学者们认为,这一体系的建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等基本原则[6],可以从“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等方面着手,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7]。五是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学者们认为,这一理论体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8],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重大成果,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向何处去、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9]。由此可见,当前研究实现了从政治表达、文本阐释到学理性建构的转向。通过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概念内涵与思想基础,再将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相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生逻辑展开了深入研究,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若只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作为一种固定的观念表达来分析,不阐明其内在的建构逻辑,可能难以真正实现理论形塑和价值引领的目标[10]。作为一个建构性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不同历史语境和特定的问题境遇下生发出不同的样态和功能指向。因此,本文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逻辑问题,以便进一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建构路径与建构意义等。

1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政治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断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正确的现代化实践中获得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其推进和拓展是为了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11]。因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2]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3]454的目标。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新中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现代化奇迹。因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4]691,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思想,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种思想表达体系,这一体系所反映的实质内容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提炼,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也就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中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在建设实践中和在世界格局中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15]。

1.2 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初期阶段,毛泽东就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6]461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洋务派的技术现代化,还是维新派的改良现代化,以及革命派推翻封建帝制的制度现代化,均以失败告终。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先进的政治力量来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创了中国式的现代革命与现代化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倾听人民心声,回应时代诉求,着力开创与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一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力地证明,要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不断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17]。因此,通过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就会明白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

1.3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8]1094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作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然突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的人本定位,把人的现代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这一现代化核心理念。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137,“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42,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些重要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明确“发展依靠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依靠和汇聚人民的磅礴力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20]137。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20]35。因而,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必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主线贯彻始终。

2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属于后发型现代化,必然会受到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生发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也有着丰富的现代化资源可以利用与借鉴。这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来源既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也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以及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还有中国现代化实践形成的经验总结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化文明成果。这些现代化的理论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各自不同,但共同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2.1 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基础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这一现象使得不少人认为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得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但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文明形态,而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也由此不断得到丰富。但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现代性和世界历史的终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1]287,“人”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不仅要实现人的政治解放,还要实现人的社会解放与人类解放。但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下“人”是被异化的人,称不上是“现代人”,人类社会也并没有实现人的解放,因而不能算是真正的和彻底的现代化。而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现代化来跨越“卡夫丁峡谷”,以实现对资本主义阶段的跨越,从而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人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个未来现代化社会的形态是“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22]308,即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归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规律,尤其是对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变革、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发挥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现代化问题有着科学合理的深入阐释,因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来源[3]。

2.2 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支撑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其现代化理论需要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发展。“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23]1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即“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4]557。毛泽东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原创性意义的理论,如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统筹和综合平衡以及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这为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明确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并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因此,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包含的丰富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并支撑着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2.3 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为重要来源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构建具有中国自主性的现代化理论奠定深厚基础[25]。系统全面总结这种伟大实践的经验既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理论发展创新的需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使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其丰富而生动的实践经验需要系统全面的总结,并上升为中国现代化的本土理论而贡献给全世界。通过这种总结,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有益成果和有益经验及时转化成理论,进而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经济现代化实践与理论升华而言,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及其经验总结推动现代化理论进步的这个鲜明特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实践基础上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之后经过8年的经济建设实践,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6]513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提炼和升华现代化实践中的有益经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2.4 以人类现代化文明有益成果为经验借鉴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及其理论,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一是借鉴吸收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有益成果。西方国家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处于先发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现代化的丰富经验。西方学者提出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西方国家现代化历史与实践经验而得出的,虽然不完全适合后发现代化国家,尤其是不符合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国家,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与经典现代化理论仍然有值得借鉴吸收的方面,主要是对工业化、市场化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重视与创新,极大影响了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同时政治上的民主与法治的现代化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二是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及其理论的借鉴吸收。苏联作为第一个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国家,其现代化方法与理论精髓深刻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成功的方面值得借鉴吸收,其失误、失败与教训也对中国式现代化起到了警示作用。三是借鉴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与理论。拉美学者提出的“依附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而言,其启示在于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坚持改革开放。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新加坡等抓住西方国家产业转移机会,吸引外国大量资金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而发展迅速。这对中国式现代化起到了较明显的启示作用。任何社会的发展模式都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27]161。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也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23]18,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3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但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表达,那么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文字,自然也有着相应的话语来表达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处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也需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和其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断丰富和创新。这就要求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时需要用既有成熟的现代化话语和创新发展的现代化话语来表达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3.1 关照现代化概念体系及内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在现代化历程中,西方长期的现代化实践促成了一系列现代化概念的生成,在不断生产概念的基础上以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方式形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体系。从普遍性维度看,西方现代化概念及理论体系给出了一些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现代性规定,为后发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参照。从西方现代化实践与理论抽象出来的并且符合后发国家现代化需要或者可以参考借鉴的概念、理论与指标,反映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其现代化进程都受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并且中国的现代化属于人类现代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28]367,其理论体系包含的概念及其内涵也必然与现代化的普遍性有一致之处或共识。从特殊性维度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或特色,基于特定国家或地域的现代化实践产生的现代化理论同样有其特殊性。当前西方国家现代化话语的强势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一种以“西方中心论”为基调的话语体系,设计出一种“现代化=西方化”的话语陷阱。要跳出这一话语陷阱,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现代化的一般要求与中国实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29],也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理论,而是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等基础之上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因此,我们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时既要反映现代化普遍性又要关照中国特色。

3.2 注重中国式现代化标识性概念的发掘与提炼

从根本上说,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是为了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与时代相符、与国情相符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建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入国际社会科学既有的理论概念,也要在特定意义上升华和延展这些理论概念,更重要的是总结和提炼具有标识性的现代化概念来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解释力。在现代化话语方面,我们的创新性概念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相比于西方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解释中国现代化成就的概念与理论更是如此。西方学者不断抛出各种新概念,如“民主化转型理论”“威权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世人(也包括我们中国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加紧供给一些标识性概念,掌握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主动权和主导权[30],来客观正确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成就与价值。一是要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总结、概括和提炼新概念。二是要从历年的现代化建设决策性文件中析出学术概念,因为重大的政治决策中包含重要的概念与理论,例如协商民主、自我革命、对口支援等。三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概念,如“小康社会”“德治”“大同”“和谐”等。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继续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识的概念。四是要从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提炼新概念。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实践中创造了很多新的概念与社会治理机制,需要使这些新概念新机制上升为学理性概念,如“村民自治”“三治融合”“枫桥经验”等。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发掘和提炼反映中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热情和积极性的实践经验与思想智慧的概念与观念,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3.3 增强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良性互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外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官方交流,学术交流与民间交流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不仅包括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社会话语,而且表现为国内话语与世界话语的结合。通过学术语言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根本原则、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使政治话语有着学术话语支撑、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就十分必要。一方面,使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相互关照。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充分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探讨和中外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坚持学术与政治相结合[31],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上相互切换、相互支撑。另一方面,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也要关照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交流互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基础与“两个结合”理论基础之上的话语表达。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并深刻揭示了人类对现代性的共识,这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种共性,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包含了世界话语。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一种开放式的现代化,也需要吸纳其他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果,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展开交流互动、各取所长。虽然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会存在一定张力,但需要良性互动,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还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这就为两种话语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条件与动力,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突出世界性又保持民族性。

4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范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由基本范畴支撑起来的思想体系与逻辑系统。作为一套崭新的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然要实现对既有现代化理论叙事的扬弃,确立属于自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理念与主要范畴。基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需要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统一。这就需要从现代化理论的核心理念与主要范畴出发,全面系统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4.1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现代化历程中各个阶段积累的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正式开启了现代化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确立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两个百年”的现代化奋斗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综合研判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确立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性目标,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18。在一系列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既离不开理论的科学指导,也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32]等。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推进相应发展方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33]。这些宝贵经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总结,指导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

4.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与本质属性的关键所在。作为理论基础的内涵和特征,共同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其所是”的内在依据[34],有助于在众多的现代化理论中准确识别和定位中国式现代化。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5]163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实践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独特内涵。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根本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质,也是这一现代化模式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根本标志。其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这五个方面分别对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的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作出部署,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属性与人民属性。其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胸怀天下和世界情怀的生动体现,科学回答了“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将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难题。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3]18-19。把握好这些内涵和特征,才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及其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36],并以此为中心搭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

4.3 中国式现代化的布局和策略

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与策略规划,是理解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同时布局和策略中的关键概念与中心思想也构成理论体系的资源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是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相结合中有序推进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五年计划)与长远的现代化战略策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与策略规划的有机统一,在整体部署上,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环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在策略规划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不断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增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动力”,同时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等深入实施,继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优势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布局和策略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强调客观、全面、系统、发展、普遍联系地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战略和策略、守正和创新、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等六对重大关系[37]。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策略规划既目标明确、步骤细致,也是对既往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理论提升,体现了历史性、前瞻性与科学性、理论性的有机统一。

4.4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运行

深入探究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动力及其运行机理机制,既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勇毅前行的密钥,也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是因为有着强劲的动力予以支撑。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外在动力。从内生动力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引,而且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从外生动力来看,先发国家和现代化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对中国产生直接的压力性影响,这种悬殊的差距使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赶超意识[38],迫使中国在现代化中奋起直追。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相竞争的动力。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入垄断或帝国主义的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必须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同台竞争,并在自身发展和与之竞争中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性。在此意义上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价值引领和领导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大的前进动力。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和推进是多重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其中的运行机理机制的总结提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4.5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意义内在地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方向和根本旨趣。就国内目标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点,中国式现代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坚持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国际目标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致力于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民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达至新的高度。对世界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所坚持贯彻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与促进人类和平事业发展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对人类现代化发展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表明,“合作共赢”替代“零和思维”,“多中心的现代化”替代“中心—依附”的现代化格局是有可能的[39]。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继承、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成功范例,是对其深层次原理和思维方式的科学凝练[40],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凝聚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识和热情,而且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价值意蕴。

5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价值意蕴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孕育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之中,实践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新时代需要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以及现代化理论来分析其成就与经验蕴含的深刻道理、哲理和学理,从而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也为丰富发展人类现代化理论体系作出中国贡献。

5.1 有助于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

理论与经验是实践的提升,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创新发展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便开始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一化三改”战略决策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架构起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命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最过硬的事实支撑,也是它富有实践生命力最鲜活、最有力的历史证明[41]。因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5.2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从发展过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式”的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驾齐驱的发展形态。但与此同时,这一并联式发展样态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同时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历时性的,也有共时性的,还有国际与国内相互交织而产生的;既有后发国家现代化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也有中国特殊国情产生的独特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42],这些问题与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交织汇聚,一方面加大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的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与难题。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这些问题与难题中形成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相比其他现代化理论更具影响力和说服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资源,又要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未来发展需要,以便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布局和策略,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协调发展的生动呈现,也是每一领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仅要在微观、中观、宏观上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与发展趋势,而且要在横向和纵向上系统布局,从而有条不紊地全面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起完整而又开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又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

5.3 为丰富人类现代化理论体系作出中国贡献

对世界现代化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将人类现代化置于当下中国和世界现代化所面对的时代环境中予以科学回答,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8]48,世界各国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携手起来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理论,丰富和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理论体系。具言之,一是内涵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协调发展,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中国与世界之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是观念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方式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是道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对外扩张、血腥掠夺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提供了新理论新方案新路径,从而为丰富和发展人类现代化理论体系作出了中国贡献。

6 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需要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经验、成就、价值、内涵、特征、机制、结构等要素及其蕴含的现代化思想与理论,还需要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就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事实上搭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借鉴吸收其他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果,也就能够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前提、是基础,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套完整的并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然得具备一套适合的话语表达来展现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既要有中国特色也要有世界共性、既要有学理支撑也要有政治指引。一套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首先要讲清“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内涵与特征、布局与策略、动力与运行、目标与意义等诸多范畴之间的关系,继而构建一种整全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仅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而且要为实现人类现代化和人类解放服务。只有这样的价值理念,才能使其具有世界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其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越来越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需要不断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与时代发展而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从而不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不断为丰富和发展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中国式话语
中国式民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中国式失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