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智库服务区域社会发展路径探究
——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

2023-05-13 07:41:02杭国荣
关键词:智库协同人才

杭国荣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定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显现。鉴于此,地方高校智库应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1 高校智库建设研究现状

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智库建设热潮的掀起,对高校智库的研究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很多学者运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视角对智库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关于高校智库建设现状的研究

汪燕、胡仁东认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在现有规模、资源整合、国际地位、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独立性不强、协同性不足、影响力不够等[1]。王晓宇提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已蓬勃发展,部分高校在智库建设中已逐渐形成一批资政建言高效、社会影响广泛的智库群体,但功能定位不明确、成果转化率低,筹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也不容忽视[2]。

1.2 关于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艳双、朱丽娜提出高校智库存在数量多但质量低、协同性不足、人才机制不够完善、缺乏资金保障等问题[3]。卢美圻、谢晓东指出高校智库建设自主性不足、与政府沟通渠道不畅、跨学科资源共享不足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4]。

1.3 关于高校智库服务社会的对策研究

曾元源、胡海祥建议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智库,深化智库机构改革,创新和完善评价制度[5]。左崇良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明确智库定位、推进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的策略[6]。

笔者通过对大量有关高校智库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有许多研究成果对高校智库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对建设高校智库的必要性作了论述,也有部分成果对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作了分析,但是以某一地方高校智库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开展针对性研究的成果并不多。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肩负着服务社会的责任,但是国内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范围不够广泛、程度不够深入,尚未真正彰显出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智库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地方急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更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成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2 淮阴师范学院智库建设主要做法与面临问题

2.1 主要做法

2.1.1 加强智库培育,鼓励提档升级

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建设智库联盟,整合校内智库力量,积极培育建设具有集成优势的省级智库。省级智库“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省内率先启动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行动计划,与百余所学校签订“乡村教育工作站”,取得积极成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等平台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平台主动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开展合作,深度参与淮安文化建设,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能力有效增强。

2.1.2 创新管理模式,构筑优秀团队

采用“大师+团队”模式,以不同类型的社科团队为核心构筑创新智库。在高校智库建设中,依托学校结合人才引进工作,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按照不同岗位要求,采用“柔性引进与刚性引进”相结合,特殊人才“一事一议”等灵活人才引进政策,形成“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积极为智库招揽人才。一方面引进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凝练智库研究方向,带动智库骨干研究人员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建设结构优化的高层次社科团队。

2.1.3 对接地方需求,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各级智库积极对接地方需求,服务地方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拓宽项目申报来源,与地方教育局、社科联、环保局、文旅局等单位开展合作,形成多批真正围绕地方需求展开论证的项目。另一方面,针对地方需求、主导产业,提前规划,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引领淮安地方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努力发挥咨政启民作用,为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政府部门咨询课题200余项,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500余次,被省级领导批示采信的咨询报告20余篇,被市级领导批示采信的咨询报告100余篇。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方面,有16篇咨询报告被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行业协会采纳,成为政府文化产业决策的重要参考;有5篇调研咨询报告被新华社智库《分析报告》刊载,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2.2 面临问题

2.2.1 智库组织结构松散

目前学校省级智库的组织模式一般是行政领导牵头组建团队,智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压力较大。负责智库日常运行的秘书配备不到位,智库秘书基本由学院教师兼任,专职秘书很少,影响智库的正常运转。智库独立性不强,更多是依托学院加强管理与建设,自身管理机制不健全,或者组织结构与学院管理结构简单重合,不利于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2.2.2 智库团队力量分散

学校智库,特别是省厅级以下的智库研究团队力量比较分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缺乏领军人才,研究方向凝练不够,团队成员存在配备不完善、断层情况。二是智库研究人员交叉情况严重,研究力量分散。如二级学院拥有多个智库,普遍存在共用研究人员与研究成果的现象。

2.2.3 智库协同研究不够

智库研究人员因年龄、层次、学术背景不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内部研究协同性不强,各自为战的现象普遍存在。校内有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智库,往往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共享机制不完善,缺乏合作研究,尚未形成科研合力。

2.2.4 智库竞争力偏弱

一是,因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创新资源等因素制约,高端智库人才不聚集,高水平领军人才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二是,智库成果影响力不大。以智库冠名的成果数量少,缺乏重大标志性成果,省级以上主要党政领导批示的决策咨询报告欠缺,科研实力不突出,智库影响力不大。三是,智库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研究产出的高质量成果数量少,部分研究过于学术化,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研究成果信息库建设不够完善,直接影响智库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3 地方高校智库服务区域社会发展路径

3.1 完善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地方高校应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促进科研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从由总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的目标,在关注智库成果数量的同时,更强调智库成果质量;既关注学术前沿重大理论问题,更关注服务区域重大战略目标,特别是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多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引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有组织科研,坚持高校智库建设工作立足地方,彰显特色,以提升建设能力为重点,在服务与创新中谋求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应适时修订、出台一系列促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形成分类型、有层次、见力度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完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创建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院协同的新模式,形成校内外的协同联动机制,构建数据化、网络化、即时化、可视化创新资源共享大平台,促进智库建设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态势。

3.2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面向地方战略、行业需求、学科发展,科学规划科研人才队伍,顶层设计高端人才和团队新布局,组建一批在省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制度,建设高水平团队。坚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智库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持续优化“按需引进、刚柔并举、全员聘任、分类管理”的人才引进与人事管理制度,推动高端人才向高校智库聚集。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制度,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创建良好的学术生态,营造有利于智库人才发展的科研氛围,激发高校智库人才创新活力[7]。组织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与技术转移队伍,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各类人才结构合理的队伍。

3.3 围绕特色资源,打造智库品牌

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必由之路,关键是立足特色,打造品牌。立足地方独特的资源优势,突破区域战略的局限,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研究的前瞻性,在对接国家战略和国家重大政治安排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高地方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智库开展高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沟通机制,协同开展学术研究,承办学术会议,在合作交流中取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扩大地方高校智库的影响力。高校智库应立足地方发展需求,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渠道,及时将智库研究成果向相关政府部门报送、向社会发布,主动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扩大高校智库在地方政府决策中的影响力,从而提升高校智库的知名度。

3.4 鼓励协同创新,服务地方发展

从协同视域看,智库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高校内部、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人力资源协同模式,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通过高端人才奖协同各方人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增强智库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鼓励高校智库与国内高端智库实现协作联合、优势互补,建立长期合作研究机制,共建创新载体,增强科研优势,提高智库竞争力。鼓励学校智库聚焦地方发展问题,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形成合作机制,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集智献策。整合人才、学科、平台等力量,主动协同社会各界,大力推进团队与企业、学院与行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六个一”(一学院一行业一基地、一团队一企业一中心)的服务地方新模式。

4 结语

地方高校智库要明确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立足区域优势资源,坚持特色发展,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建设水平,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另外,地方高校智库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产出高质量的智库成果,而且要加强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还要注重对外交流与宣传,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智库研究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从而提升智库成果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智库协同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全球化(2015年9期)2015-02-28 1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