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现状研究

2023-05-13 02:21俞思瑾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3年11期
关键词:移动式城中村设施

俞思瑾 粟 颖

(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170)

引言

垃圾分类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实事,有助于不断改善垃圾投放环境,培育居民分类习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从源头减轻末端处理的压力,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趋势。南方某市从1996 年开展垃圾分类居民调查、倡议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到2014 年开始推广“定时定点+误时定点”垃圾分类投放模式,逐渐形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实践,始终坚持把垃圾分类投放点作为主阵地,打造了垃圾分类品牌样本。近年来,该市按照“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高标准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系统,有效破解城市“垃圾围城”困境,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1][2]。

1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现状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是指在居住区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供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场所。该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主要为固定式投放和移动式投放。

1.1 固定式投放模式

目前,该市城区基本实行固定式投放模式,即在固定地点设置分类收集容器,供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固定式投放模式一般分为定时定点和误时定点2 种投放模式。根据结构分类,固定式投放点还可分为亭架式、箱房式、地埋式等类型。

1.1.1 定时投放点

定时投放点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指定地点设置分类收集容器,供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固定场所。定时投放点规定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投放时间段,非投放时间段不能投放垃圾,投放点还应关闭。该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推荐了时间段,部分区(如Y 区、B 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延长或增加了开放时间。在开放时段,定时投放点应有专人定岗指导居民正确分类、保洁管养设施设备。7:00~22:00 的非投放点开放时段,应通过视频监控或每h 巡查1 次的方式,确保投放点无垃圾落地,干净整洁[3]。

该市已有典型定时投放点,如C 区某街道积极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标杆示范点,在全区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建设集宣传、收集、资源回收于一体的综合性垃圾分类环保驿站;Y 区火车站打造开放式社区定、误时投放点样板,成为全国垃圾分类的网红打卡地;P 区某街道将小区点位升级为厢房式投放点,顺利解决投放点“安家难”、垃圾“露天”等导致小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居民和保洁员也有了遮风挡雨的投放及作业环境。

1.1.2 误时投放点

误时投放点是指在指定地点设置分类收集容器,供居民全天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固定场所。根据该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规定,误时投放点24h 开放,误时投放点在定时投放点开放的同时段应有专人定岗指导居民正确分类、保洁管养设施设备,其他时段不需专人定岗,巡查要求与定时投放点一致[3]。

该市已有典型误时投放点,如L 区某街道的生活垃圾误时投放点,装饰着蓝色半透明顶棚、欧式风格镂空金属网、整面绿植墙,设施设备一应俱全,真正实现“桶点”变“景点”,打造“花园式”投放体验,游客丝毫感觉不到垃圾投放点的存在,当地居民也可以享受垃圾分类带来的整洁和便利;P 区某街道打造厢房式投放点案例,因地制宜解决番禺“开放式社区”“无物业”“流动人口及老年人居多”等老旧小区垃圾分类难题;B 区某街道开展垃圾分类错时投放小推车创新模式,解决居民误时投放垃圾需求,居民的抱怨声变成了点赞声。

1.2 移动式投放模式

移动式投放点是指在车辆上设置分类收集容器,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行驶,供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场所。移动式投放模式需设置投放站牌、配置移动式投放车辆。移动式投放点能实现垃圾不落地、车走场清,有效地防止垃圾遗撒、污水滴漏。该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规定,开放时不得影响周边环境和交通,每天对车辆至少清洗2 次[3]。

该市已有典型误时移动投放点,如B 区探索了创新的移动式投放模式,通过推行城中村“分类公交”的移动式投放模式,将原固定式分类投放点、乱扔垃圾的卫生黑点,优化为移动式分类投放点,移动式投放车辆配有照明、洗手盆等必备要素,根据人流量、高峰段科学设置移动式投放点时间段;P 区某社区以公交式投放车辆取代原定时投放点,每个收运点停留约10min,根据实际增减收运站点的停留时间,缩短社区居民的投放距离,实现降成本提效能;L 区某街道运行垃圾分类移动投放新模式——“摇铃”服务,即采用具备区域特色的专用车辆,搭配垃圾分类专门人员,以“摇铃”的方式提醒居民到点投放,有效解决老城区居民乱投放问题,实现垃圾分类转运不落地,营造干净和谐的生活环境。

2 存在问题

目前,该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在一定范围内取得明显成效,甚至成为样板、网红。但基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口素质等影响,经探究发现,仍然存在投放模式不够精细、无法通用、难以全面推广等问题。进一步厘清存在问题,有助于把握工作改进方向,不断推动垃圾分类投放见行见效。

2.1 固定式投放点标准化建设程度有待提升

该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规定了固定式投放点的一般建设要求,如城市型居住区原则上每300~500 户设置不少于1 个固定式投放点,服务半径不超过70m;定时投放点占地面积宜不小于3m2,误时投放点占地面积宜不小于5m2,箱房式投放点建筑面积不小于10m2[3]。但是,没有规定固定式投放点的总图布置,主体设施、配套设施等要求也不够细化。这就容易导致投放点建设参差不齐,投放点管理服务质量不佳,或将降低居民分类投放意愿,削弱已有的分类投放成效,甚至出现混合投放“返潮回弹”等现象。

2.2 老城区部分投放点环境有待提升

老城区居住人口众多,生活垃圾日均产量较大,投放点位设置较多,环卫工人清运工作量相对满负荷,遇上雨水季节或其他恶劣天气,地面容易形成积水。部分负荷较高的投放点在非投放时段,垃圾容易满溢,影响附近居民或者过路群众的现象偶有发生。有的投放点设施设备老化,如洗手设备不齐全、给排水设施不完备等,投放点环境欠佳,降低居民分类投放积极性。

2.3 部分别墅区难以实行现有投放模式

由于部分别墅区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都相对较低,根据70m 服务半径设置大量投放点并不实际,因此大部分别墅区的投放点间隔较远,业主去垃圾投放点需步行很长时间,有的来回一趟大概要花费半小时,大大降低了居民投放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小区内部道路拥堵等。有的别墅与商品房、门面房等共存于小区,垃圾分类投放模式不够科学合理,容易导致垃圾落地、居民积极性降低等。因此,在别墅区全部采用固定式投放模式或移动式投放模式均不实际,也不够人性化。

2.4 城中村不能生搬硬套

城中村由于建筑集中、街巷狭窄、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分类意识薄弱等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生搬硬套物业小区、无物业小区等的固定式投放模式[4]。B 区有些城中村采取了移动式投放模式,解决了部分城中村生活垃圾投放问题。但是,由于受空间、资金等因素限制,该模式无法大范围推广,如H 区的城中村很难设置投放点,有些被挤占空间的窄巷甚至难以设置垃圾桶。因此,在空间狭小的城中村“一刀切”采取固定式或移动式投放模式,对于投放点和环卫工人作业要求高,还可能造成垃圾占道和堆积,影响人居环境。

3 优化建议

垃圾分类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分类投放模式作为垃圾源头处理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与现实应用价值。通过梳理该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现状,分析现存问题,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投放点建设要求标准化

完善垃圾分类系列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备专业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尽快编制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标准,明确各类固定式投放点的用地面积标准、选址、总图布置、主体和配套设施等。进一步量化细化投放设施的建设、管养要求,使固定式投放点建设标准化、精细化、体系化。二是要因地制宜制定城中村投放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城中村内街巷较多的实际特点,防止投放点建设“一刀切”。鼓励城中村在保障垃圾不落地、环境卫生整洁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新型投放设施设备。

3.2 聚力打造星级投放点

投放点建设要求标准化后,硬件管理也要跟上。要聚焦持续改善投放环境和提升分类精准率,紧盯点外设桶、保洁管养、分类投放等重点问题,提出可操作、易执行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用“绣花功夫”推动投放点提质升级。建立星级投放点动态调整机制,对不符合管理规范要求、经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予以摘牌处理。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示范优先”原则,在具备条件的社区以及星级投放点推广增设视频监控功能,提高实时监管效能和溯源处理能力,全方位聚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星级投放点的打造,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和宣传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分类投放点的建设管理服务,提高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置能力,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准确度。

3.3 科学合理选择投放模式

采用区域统一的投放模式有助于规范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促进居民分类投放行为习惯养成,但“统一”并非“专一”,基层可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投放模式。根据投放点辐射的服务半径、居住面积、居住人口、垃圾产生量、垃圾类别、空间位置和居民投放习惯等多方面[5],深入研究投放模式,拟定多个科学的备选方案,供居民衡量和选择。如,针对用地宽裕的小区,一般可选择固定式生活垃圾投放点;针对空间有限的区域,可选择“移动式+固定式”等投放模式;部分别墅和城中村地区可实行移动式、上门收集、设置桶点等模式或多种模式结合的方式。

3.4 模式探讨的容错机制

探索路上想要促进模式创新,或是取得颠覆性成果,容错机制是基层不可或缺的“强心针”。正确把握和合理运用容错机制,有益于建立一批更符合实际、更能满足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需求、更具分类成效的投放模式。容错纠错机制要为创新者容、实干担当者容,不断细化容错情形,建立健全纠错保护机制。允许新模式执行较宽松的要求,给予一定的阶梯式、循序渐进的时间表,保护新模式不被扼杀或淹没。积极吸取“他山之石”经验,通过实地调研、邀请专家分享、加强研讨交流、参加学术论坛或有关竞赛等方式,促进思维之碰撞,博采百家之众长,营造宽松自由的模式探讨氛围,提高容错机制的效力。

3.5 考核机制与时俱进

目前该市的垃圾分类考核内容更偏向城市小区,而对城中村、别墅等区域不太适用,也不适用于移动式投放模式。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考核,针对移动式投放模式和城中村、别墅等特殊区域,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如,城中村不强制建设固定式投放点;星级投放点数量、厨余垃圾就地处理不应作为考核标准;重点考核生活垃圾是否应收尽收,餐饮行业是否分类,现有模式是否满足居民投放需求,环境卫生是否整洁等。另外,城中村垃圾分类考核可与环境卫生考核结合,减少基层迎检压力;城中村考核排名应单列,不应与小区混合排名评比;加强第三方评估,开展专项整治,对考核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督办,确保整改及时到位;以考促评、以评促干,把实实在在的机制建设成果转化为解决群众垃圾分类投放难点和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支撑。

结语

垃圾分类与群众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全国各地聚焦难点精准施策,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引导、规范落实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等方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南方某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显成效,其投放模式主要为固定式和移动式,而固定式投放点包括定时和误时投放点两类。目前,该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存在固定式投放点标准化建设程度有待提升,老城区部分投放点环境有待提升,部分别墅难以实行现有投放模式,城中村不能生搬硬套等问题。建议投放点建设要求应标准化,持续聚力打造星级投放点,科学合理选择垃圾分类投放模式,探讨模式过程中应有容错机制,考核机制应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类型居住区和投放模式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

猜你喜欢
移动式城中村设施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民生设施非“摆设”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多功能移动式护理桌的研制与应用
移动式变电站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