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语篇分析

2023-05-13 01:29:21庞亚飞
外国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哲学观生命体制约

庞亚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0 引言

生态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生态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分支,其研究重点之一就是生态话语分析,或者说是对话语所做的生态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近年来,“和谐话语分析”(Harmonious Discourse Analysis)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生态话语分析( Pang et al., 2021;曾蕾等,2022 )。 本文以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一个假定、三个原则”(即“以人为本”假定和“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为讨论中心,通过分析一个来自《中国日报》的语篇,一方面展示和谐话语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揭示话语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和谐话语分析可以用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各种关系。

1 和谐话语分析回顾

和谐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分析路径,是在中国语境下提出的。 本节是文献综述,主要勾画和谐话语分析的提出、话语分析中的生态哲学观问题、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以人为本”假定以及“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目的是为下面的分析与讨论提供分析框架。

1.1 和谐话语分析的提出

和谐话语分析最早是由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2016)教授提出,后来经过多次重新被描述、阐述和拓展(黄国文, 2017,2018;赵蕊华 等,2017,2021)。 和谐话语分析是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谐话语分析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因素相结合,突出语言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也突出话语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和谐,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的一种学术思考”(黄国文 等,2019: 71)。 黄国文(2016: 12)对“生态”的一个解释是:“在中国语境下,‘生态’不仅仅是指生命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而是被用来表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和谐话语分析中,生态包含着“可持续发展”“平衡”“和谐”“共生”“互动关系”和“制约”等元素,虽然和谐话语分析是根据中国的特定语境提出,但是这一分析路径应该是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经济状况下的生态话语分析。 国外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者(Stibbe, 2021; Poole, 2022)都已经注意到和谐话语分析的提出,并作了非常正面的评论。

和谐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和生态批评话语分析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黄国文(2018)、黄国文等(2019)(Huang et al.,2021)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陈述和说明,我们在此不再赘述。

1.2 分析者的生态哲学观

在对话语进行生态分析过程中,分析者的生态哲学观(ecosophy)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一段话语,持有不同生态哲学观的人会对其做出不同的判断,因此可以是有益性话语,中性话语或破坏性话语(Stibbe, 2015/2021)。 正如黄国文等(2019: 126)所说的:“生态话语分析是一个具有明确政治文化倾向和价值取向的活动:对于同一个语篇来说,持有不同伦理准则、价值观和生态哲学观的分析者会做出不同的判断(Stibbe,2015: 11-12, 2018: 175),会有不同的分析重点,产生不同的研究结论。”

中国语境下和谐话语分析的生态哲学观虽然有些地方的解释是有我们自己的观点,但在原则上与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2021)和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e)(2022)所提出的生态哲学观基本相同。

斯提比(Stibbe, 2021: 14-15)提出了自己的生态哲学观,他用“Living”(生活)一词来概括自己的生态哲学观,并认为它包含着七个要素,即重视生活(valuing living)、福祉(wellbeing)、现在和未来(now and the future)、关怀(care)、环境极限(environmental limits)、社会公正(social justice)和深度适应(deep adaptation)。 普尔(Poole,2022: xiii-xiv)提出了福祉(wellbeing)、公正(justice)、觉醒与改变(awakening and transformation)、同情(compassion)和可持续(sustainability)来描述他所持的生态哲学观。 要对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需要对这里所说要素进行解读,尤其是重视生活、福祉和关怀这三个要素必须进行特别的解读。 首先,重视生活意味着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注其他生命体的存在和福祉。 通过重视生活,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其他生命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保护和关怀其他生命,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其次,福祉是指人类在生活和发展中所追求的幸福和满足感,关怀其他生命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类福祉,它也是保障人类福祉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关怀其他生命体,我们可以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壮美山河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与享受。 最后,关怀其他生命体还具有道德和伦理的意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每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承认和尊重它们的权利和利益,并尽力维护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尊重和珍视生命的态度也有助于促进人类自身的道德发展和提升。

1.3 以人为本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探索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命可持续关系(包括人类与其他非人类有机体的生命可持续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命可持续关系)中的作用。 黄国文(2017)认为,在进行和谐话语分析时,必须“以人为本”。 这个假定是从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蒙培元, 2004;乔清举, 2013;Zhou, 2017;Zhou et al., 2017)中提炼而出,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人类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宝贵的,无论是狩猎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还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是不间断的,在不同的阶段人类都会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 黄国文等(2019: 101)认为,在“以人为本”的假定中,“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 它一方面突出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比其他生命体更聪明,更有组织能力,更有能力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强调了人在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护生命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

1.4 三个原则

指导和谐话语分析的三个原则是:“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 “良知原则”的“良知”概念来源于儒家思想。 黄国文等(2019: 103)指出,“良知原则”是在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即良知是对形体的自觉,是伦理道德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的主体。 心是一切知识、体验和经验的起源,对生态系统的认知、感受、道德、伦理、三观都源自心。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鸿雁,2013: 289)。 良知是人性和人的行为的体现:有良知者必敬畏自然,保护环境,钦佩强者,怜悯弱者,渴望生存和畏惧死亡。 王天孜(2005: 1)认为:“生态良知是由于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而产生的一种关爱、保护自然的自然、自觉、自愿的‘善’的观念。”从“良知原则”的角度去衡量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是“以人为本”假定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亲近原则”指的是行为主体与其他生命体和环境的关系。 人与自然中的其他生命形式(包括至亲、朋友、陌生人、飞禽、鸟兽、草木等等)都存在着某种关系,而且有亲疏之分,这种关系是一个由近及远、从亲到疏的连续统。 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在思维和行动两方面都是以“我”为中心的,一切事情都是从“我”出发;因此,各种亲疏关系都是从自己角度考虑的。 人与其他生命形式的亲疏关系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定义,关系可以是时空的,也可以是认知的或感情的,还可以是社会结构的。 在生态话语分析中,对话语中的主体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事件和话语进行判断和评论。

“制约原则”指的是人在一切日常活动中所受到各种制约:有来自自己,也有来自外界的。 来自自己的制约主要指人会受人的良知、修养和所受的教育约束;来自外界的制约可以是来自所生活的社区,如“乡规民约”的制约,也可以是来自国家(社会、机构)的法制制约,当然也可以是来自国际(如联合国机构)的制约。

和谐话语分析中“三个原则”提出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就无从讨论“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

2 分析与讨论

本节将在和谐话语分析“以人为本”假定与“三个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视角下对一个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语篇进行分析与讨论。

2.1 来自《中国日报》的语篇

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收集整理回收的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2022 年4 月16 日拍摄到了大熊猫聚集打斗争夺配偶的照片和视频。 这是黄龙开展生态监测工作以来,第一次拍摄到大熊猫为争夺配偶而争斗的图片,此事件被多家中英文网站进行报道。 大熊猫平时的形象是“呆头呆脑”、憨态可掬,但为了能够打败竞争者,一改平时呆萌形象,秒变“功夫熊猫”,所以引起许多网友的兴趣与评论。 本文的语篇摘自《中国日报》英文版2022 年5 月17 日对此事件的报道(https:∥www. chinadaily. com. cn/a/202205/17/WS62835cb5a310fd2b29e5d3b0. html)。 为了便于分析,每个句子前面都编了号:

(1)Wild giant pandas spotted fighting for mating right in SW China CHENGDU —

(2) Infrared cameras have captured footage of wild giant pandas fighting for the right to mate in the Huanglong Nature Reserve of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3)More than 300 photos and 30 video clips were taken to record the battle between three male pandas, with the winner earning the right to mate with a female, said An Dejun, director of the reserve’s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4)“The victorious male panda spent more than five hours with the female, who is expected to give birth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said An.

(5)Wild giant pandas, which habitually live alone, search through flat areas to find a mate in the annual estrus season, when they usually gather together and fight for mating rights.

(6)It was the first time such images of giant pandas vying for a mate had been captured in the Huanglong Nature Reserve.

(7)The reserve hosts 15 kinds of animals under the country’s top-class protection, including giant panda, Sichuan golden monkey and Sichuan takin, as well as 45 under the second-class protection, such as bharal, argali and red panda.

就句子的数量而言,这个语篇连同标题共有七个句子,共计194 个单词;就用于叙述和用于言语表述的单词数而言,用于叙述的有170 个单词,用于表达话语的有24 个单词;叙述的文字占全文的87.62%,而话语只占了全文的12.37%。

2.2 关于“以人为本”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首先,人参与(观察、收集)了自然保护区内动物(尤其是大熊猫)的生活,并且借助技术设备把一些活动拍摄下来;其次,人们报道感兴趣的有关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的繁殖活动。 该报道对有关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例如,画面“记录了三只雄性大熊猫之间的打斗,获胜者获得了与一只雌性大熊猫‘相处’的权利”(句3);“战胜的雄性大熊猫与雌性大熊猫相处了五个多小时,雌性大熊猫预计将在今年年底生产”(句4); “在每年的发情期,它们会在平坦的地方寻找配偶,这时它们通常会聚集在一起,为争夺配偶而斗”(句5)。

这个语篇的语言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强调人要尽量减少对大熊猫生活中各种活动的直接干预。 例如,句(2) “infrared cameras have captured footage…”以机器作为主语,而不是用人来表达有关人员的直接干预;句(3)用了被动语态,略去了事件的施事(more than 300 photos and 30 video clips were taken …)。 通过语篇语言的选择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对于人的要求:一方面,要考虑其他生命体的情况,对它们要关心、爱护和帮助;另一方面,人要尽量不干预其他生命体的正常活动。

2.3 关于“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及“制约原则”

从“良知原则”看,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部的工作人员拍摄大熊猫的生活状况,目的是希望能更好地保护大熊猫。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产仔量非常少,并且幼崽不易成活。 因此,对于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人员来说,关注、关心、保护大熊猫的繁殖既是他们的工作,又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和践行。

从“亲近原则”看,自然保护区关注、关心大熊猫的基本需求与独有习性,尊重它们的生活方式,给它们的生活提供适当帮助,让它们能够不被过多打扰而自由生活,这些都是亲近大熊猫的表现。语篇关注的是大熊猫繁衍生存的故事:“野生大熊猫争夺配偶”(句2),“三只雄性大熊猫之间的打斗,获胜者获得了与一只雌性大熊猫‘相处’的权利”(句3),“胜利的雄性大熊猫与雌性大熊猫相处了五个多小时,雌性大熊猫预计将在今年年底生产”(句4),“每年的发情期,它们会在平坦的地方寻找配偶,这时它们通常会聚集在一起,为争夺配偶而战”(句5)。 通过这些语言细节表述,可以看出相关工作人员细心观察大熊猫的生活与各种活动,亲近大熊猫,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物种,达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从“制约原则”看,政府设置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大熊猫,而不是干预它们,尽量不要给大熊猫的生活带来影响,因此人的很多活动都是受到制约。 语篇中,下面几个句子的结构选择都说明了这一点:标题用“Wild giant pandas spotted fighting for mating right in SW China”而不是“The reserve in SW China spotted wild giant pandas fighting for mating right”(中国西南部的保护区发现了野生大熊猫为争取配偶而争斗);句(2)选用“Infrared cameras have captured footage of …”而不是“The reserve installed infrared cameras to capture footage of … ”(保护区安装红外相机来捕捉……画面);句(3)选用“More than 300 photos and 30 video clips were taken to record…”而不是“The reserve took more than 300 photos and 30 video clips to record…”(保护区拍摄了300 多张照片和30 多个视频片段来记录……)或“Workers in the reserve took more than 300 photos and 30 video clips to record…”(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拍摄了300 多张照片和30 多个视频片段来记录……)。 语言的选择体现意义的表达,该语篇语言的选择较好地阐述了这一点:工作人员不会长期拿着摄像机去直接拍摄大熊猫是基本事实;相关拍摄活动虽然是人为的间接干预,但是这些干预已经是最小化与有节制。

2.4 讨论

大熊猫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政府有关部门对保护这种稀有动物花费了很多人力和财力。对于大熊猫的一切活动,相关部门都是感兴趣的,因为只有更多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活状况,才有可能给它们提供有效帮助,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在黄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为了争夺配偶而争斗的事件,以前是没有被发现过,“这是在黄龙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大熊猫争夺配偶的图像”(句6)。 从报道看,在争夺配偶方面,大熊猫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人类在早期的时代应该也是有相似的做法的,这也说明人类有动物性的特点。 整个语篇虽然主要讲述了大熊猫争夺配偶(句2:“三只雄性大熊猫之间进行争战,获胜者获得了与一只雌性大熊猫相处的权利”)和雄性大熊猫与雌性大熊猫相处的故事(句4:“打胜仗的雄性大熊猫与雌性大熊猫相处了五个多小时,雌性大熊猫预计将在今年年底生崽”),但最后也提到黄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其他珍稀动物(句7:“保护区内有15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和川羚羊,以及45 种二级保护动物,如岩羊、盘羊和小熊猫”)。

本文从和谐话语分析角度,聚焦“以人为本”的假定以及指导生态话语分析“三个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对《中国日报》的这篇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 了解大熊猫如何生命繁衍,这为相关部门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从语式看,这个语篇是一个新闻报道,主要受众对象是普通的读者;这篇文章的新闻性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因为在此之前,大熊猫的争夺配偶和繁殖是很多普通读者所不了解的。 把整个事件作为新闻,让更多人了解大熊猫的繁殖生活情况,一方面说明大熊猫的珍贵,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关心大熊猫的生活。

本文的分析也表明,语言选择是体现意义的主要手段。 整个语篇主要是对大熊猫生活情况的叙述(占87.62%),仅有的一句直接引语(“The victorious male panda spent more than five hours with the female, who is expected to give birth at the end of this year”)提供了整个语篇最重要的信息;正因为这条信息是核心信息,所以专门引用了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部主任的原话,这样就能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义分析。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 et al., 2014)的及物性角度看,整个语篇的七个句子的主要过程中有四个采用物质过程(captured、taken、search、hosts)、一个感觉过程(spotted)、一个采用言语过程(said)、一个关系过程(was)。 七个句子的主位成分分别是:(1)Wild giant pandas;(2)Infrared cameras;(3)More than 300 photos and 30 video clips;(4)“The victorious male panda spent more than five hours with the female, who is expected to give birth at the end of this year”; (5)Wild giant pandas, which habitually live alone;(6) It;(7)The reserve。 从过程的参与者情况和句子的信息出发点看,“人”参与到整个事件中(人发现、人安装、人录像、人管理),但只作为间接参与者,所关注的都是动物和动物的行为。 由于这是一个基于事实(录像)的报道,所以语篇中没有出现表示说话人情感或态度的语言形式。

3 结语

本文从和谐话语分析视角进行语篇分析,以“以人为本”的假定和“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作为我们研究的切入点和讨论的中心,回答了“如何通过和谐话语分析揭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本文所选的英文语篇报道了很多读者原先并不知道的关于大熊猫生存繁衍的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大熊猫的生活方式和习性,使我们亲近、并保护它们。

根据斯提比(Stibbe, 2021)和普尔(Poole, 2022)所提出的生态哲学观以及黄国文等人(黄国文等,2019, 2021;Huang et al., 2021)所描述的中国语境下的生态哲学观,本文分析的这个语篇属于有益性话语(Stibbe, 2021),所描述的故事对坚持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有意义的。 本文的研究表明,语言反映和构建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对语篇进行语言学分析可以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各种关系。

猜你喜欢
哲学观生命体制约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奇异的生命体
大自然探索(2017年7期)2017-07-25 00:26:55
更 进 一 步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湖湘论坛(2016年1期)2016-12-01 04:22:27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生命科学(三)
科学生活(2015年4期)2015-04-27 13:49:40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2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中国卫生(2014年2期)2014-11-12 1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