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保瑞,柳婷婷,焦艳艳
(1.聊城市茌平区农业农村局,山东聊城 252100;2.聊城市农业农村局,山东聊城 252000)
聊城市茌平区位于山东西部,属于黄河冲积平原,20世纪90年代前后以种植小麦、棉花为主,后期以小麦、玉米为主,多种病虫害伴随着作物的一生。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刻不容缓。自2013年以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深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建立健全绿色防控服务体系、绿色防控平台,开展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与技术集成等工作,运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茌平区农作物病虫害,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1]。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当地在实施绿色防控的主要做法与思考。
全区“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健全,全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合理,技术力量雄厚,为绿色防控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现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01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全区14个乡(镇、办事处)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共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9人,平均每乡镇3~4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人;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50人。
近年来,全区建设8处田间智能化监测网点,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点42处,可有效监测棉铃虫、黏虫、甜菜夜蛾、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部分病虫实现了监测预警的自动化、智能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病虫测报,严格按照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和“测报办法”开展农作物病虫情调查和预报工作,结合系统调查数据及作物生育期、天气等因素,及时做出病虫发生与防治预报,年均发布病虫情报12期以上,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为准确掌握病虫害最佳防治适期提供了依据。
在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综合采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合理用药防控技术措施,集成推广玉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引导示范基地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合理密植,健身栽培;合理调控土、肥、水、温等田间小气候,增强玉米植株抗性,提高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力。清除田间小麦秸秆,减少玉米田小麦秸秆覆盖,创造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危害玉米的田间生态环境;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清理玉米秸秆、根茬和穗轴,消灭玉米螟幼虫,降低虫源越冬基数。保护和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捕食蜘蛛等自然天敌,以虫治虫;使用苏云金杆菌(BT)、阿维菌素、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病治虫;综合利用灯诱、性诱、食诱、生物农药、人工释放天敌等技术控制多种鳞翅目害虫。推广种子处理技术,预防控制地下害虫、蓟马、蚜虫、灰飞虱、甜菜夜蛾和草地贪夜蛾等苗期虫害以及根腐病、茎腐病等土传病害。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防控病虫害。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代森锰锌等防治玉米叶斑病;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等防治玉米蚜虫;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防控玉米螟、棉铃虫。改善作物生长田间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繁衍,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2021—2022年连续2年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区冯屯镇玉米田,采用二次放蜂法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0.8万hm2,平均防效达88.6%,比农户自主化学防治防效高10.1%。玉米后期投放赤眼蜂,可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均减少农药使用量20~30 ml/667m2,防控玉米中后期害虫减少农药使用量比例95%~100%,同时起到较好害虫防控效果,有效降低玉米霉变率,提升玉米品质。
现代农业装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农作物耕、种、管、收四个环节中,全区耕、种、收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在管理环节病虫害防治是费工费时的关键环节,制约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近几年,茌平区种粮大户及专业化合作组织自发购买无人机达200台左右,为病虫害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识别、农药基本原理和常用品种、农药的配制和安全用药等知识培训,提高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引导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奖励机制、健全防控档案、完善财务制度,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良性发展。为提升病虫害防控能力水平,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截至2022年底,全县有专业化病虫防治服务组织90余个,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300余台套,日作业能力达6670 hm2以上。
坚持把绿色防控突破口放在示范区、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上,发挥示范户的示范引领作用。茌平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聚焦攻关区(冯屯镇武赵村,面积6.67 hm2)、示范区(北陈村、北付村、四新村等8个村,面积687 hm2)、辐射区(杜郎口、振兴、乐平、韩屯、博平等5个乡镇、办事处,面积4662 hm2)的“三区”建设,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推行全过程社会化服务,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减垄增地技术,先进植保机械等现代化节水、节肥、节药新机具、新设备,实现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的“五化”目标,有效减少淡水、化肥、农药使用量,示范带动全区粮食生产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实现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玉米生育期内各类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经调查统计,绿色防控示范区平均农药使用量296 g/667m2,农户自防区平均农药使用量539.2 g/667m2,绿色防控示范区较农户自防区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45.1%。示范户的示范引领作用较强,调动了周边广大种植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
2020年,茌平区开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坚持“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原则,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监管回收体系,依托专业化公司,确保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及时得到科学处置。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回收体系,先后投入70余万元,在城区设立了200 m2县级贮存库,在14个乡镇(街道)设立了20 m2的临时贮存库;在全区范围内设置回收网点1100处,实现了行政村、农药经营门店、规模生产基地全覆盖;确定了专业化的回收运营企业,自备专业运输车辆,对接有资质处置企业,真正确保了农药包装废弃物“有点可收”“有车可运”“有库可存”。把握重点,强化源头管控,将农药经营门店作为主战场,严格执行“谁使用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的原则,对照销售台账,严格回收监管。推动各农药经营门店通过免费拌种、免费飞防、免费提供喷雾器等形式,最大限度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至2022年底,全区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90余t,切实提高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有效减轻农田生态环境污染。
选择科技意识强、懂技术、有规模、会经营、爱农业的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60个,面积1534 hm2,示范应用绿色防控新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结合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和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积极培育基层农技骨干、农民技术人员绿色防控技术,结合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组织农药经营者、新型经营主体参加绿色防控观摩培训。2022年8月份,于茌平区开展赤眼蜂防治玉米后期穗虫试验示范,组织周围一些种粮大户前来参观学习。2022年9月下旬,于茌平区冯屯镇召开茌平区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绿色防控防治效果现场会,市局技术专家来我区现场指导教学,全区各乡镇(街)技术人员、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观摩,取得了较好效果。2022年10月,聊城市电视台对我区玉米绿色防控进行“把脉支招”科学助力秋收秋管专题报道。
茌平区严格执法,净化农资市场,严查禁用剧毒、高毒农药,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积极落实农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资追溯网点286个,创建省级示范乡镇监管机构2处;16名农业首席质量官持证上岗,推广使用具有茌平特色的电子合格证5万个,取得良好成效。
茌平区高度重视品牌农业发展,全县“聊·胜一筹!”品牌标识使用企业9家,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8个(不含畜牧、水产),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11个,绿色食品10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累计认证基地面积38686 hm2,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3473 hm2;无公害面积4869 hm2;地标面积1334 hm2。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规模化发展为引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0827 hm2,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58.1%。农民专业合作社1699家,3家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家庭农场460家,种粮大户300户。
茌平区高度重视农药安全、减量使用工作,积极推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点在“控、替、精、统”四个字上下功夫,化学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据统计部门数据,2015年全区农药使用量683.4 t,2016年全区农药使用量682 t,2017年全区农药使用量682 t,2018年全区农药使用量681 t,2019年全区农药使用量667.14 t,2020年全区农药使用量575 t,2021年全区农药使用量558 t。2020年化学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15.86%,2021年化学农药使用量较2020年减少3%。
通过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绿色防控示范区天敌数量明显增加,很好地控制了虫害的发生,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生态效益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
农民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中习惯使用见效快的化学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近几年才开始,尽管做了不少宣传工作,但大部分农民对此缺乏了解,所以农民主观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的意愿非常低。由于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不是马上表现,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体现,所以人们对粮食作物生产的绿色环保意识不强。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具有复杂性、见效慢、成本较高的特点,在粮食作物上不易被农民采纳,投入产出率变化小,农民主动选择应用的意愿不高。粮食作物上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主要依赖上级财政项目的支持,虽然近几年财政支持比较大,一旦国家财政不支持,全区绿色防控覆盖率就会下降。
县级植保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乡镇掌握植保技术的技术人员不足三成,给绿色防控推广技术带来严重不足。绿色防控是一项技术性、系统性很强的综合防治技术,如昆虫性诱技术、生物天敌释放技术等[3],其操作技术比较严格。由于农业系统改革,调减压缩农业技术人员编制,没有新生植保技术人员加入,造成植保体系严重弱化。乡镇几乎得不到农业技术人员补充。
“十三五”以来,国家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高度重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农业提质增效、保护农业环境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必由之路。茌平区只有立足当下,通过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使得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操作、更经济的绿色防控技术在我区开花结果。
要想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必须从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国家从上到下,各有关农业的电视台节目,要多做一些绿色防控方面的节目,让农民真正了解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益处,认清单纯使用化学农药的缺点,同时认识到绿色防控对于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根据茌平区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通过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国家项目,继续加强与科、教、企等合作,整合相关涉农资金,试验示范、筛选更加适合茌平区不同作物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发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扩大统防统治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带动周围农民加入绿色防控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