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英
(荣成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山东荣成 264300)
小麦在实际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病虫害问题一直是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其种类繁多,轻则减缓小麦的生长速度与发育水平,重则导致小麦死亡,因此对于小麦的病虫害研究不容忽视,时代的发展,对粮食生产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种植经验,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革新优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但目前在实际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
病虫害是所有小麦生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灾害问题,是小麦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与质量,与病虫害的抗争一直在不断进行。2021年山东省因气候、菌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条锈病得以广泛扩散,进一步危害小麦产量安全。为应对此次病虫害危机,山东省制定专门应急防控预案,在全省通力合作下,解决灾情,勇夺夏粮丰收,以荣成市的病虫害防治为例,在此次应急防控中,全市植保服务组织、农业合作社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集中与统一管理的优势作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与植保无人机充当农药播撒的主力军,全力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同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亲力亲为,实地考察田间管理,加强预测预报,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指导基层、生产主体做到科学防控、安全生产,为此次病虫害防控做出重大贡献。小麦病虫害种类冗杂,数量繁多,以山东省小麦常见的纹枯病、麦蜘蛛、蚜虫、吸浆虫、条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为例,这些病虫害一旦对小麦侵袭,就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甚至导致其大量死亡,降低产量,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1]。为此,创新与优化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是当前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所有农作物在受到病虫害侵袭时,如果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则可以有效救治作物,降低损失。然而在病虫害防治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农民缺乏对其认知了解、重视程度以及专业技术,导致在防治时间上存在误区,不能对病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导致小麦在感染病虫害之后,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而死亡的概率大大上升。例如纹枯病(又叫烂脚瘟)在山东小麦种植区域内极易被感染,该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受到侵染的小麦谷粒干瘪、麦壳空粒概率增加、植株倒伏等,对当地小麦的产量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3月份是该病最佳防治时间,该病在病发前期无法被直观发现,其症状轻微,仅可通过小麦底部一点棕褐色病斑进行诊断,然而在此期间,受到侵染的小麦植株一旦没有被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救治防控措施,纹枯病害便会在1~2月后大规模的暴发,由于此时已处于发病末期,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其效果都不尽如人意[2]。除此之外,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过早地进行药剂干预,会影响种植进程与农作物的生长效率,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在正确时间内进行病虫害防治,才会有效对其造成的伤害进行防控。
根据多地小麦种植情况分析,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灌溉量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比比皆是。荣成相对水源短缺,由于山地多且供水不足,加之农民对防治过程中的灌溉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知识匮乏等各种原因,导致其没有对小麦进行科学有效的浇水灌溉,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于水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其植株生长极易受到抑制,影响其健康生长发育。同时在小麦田的浇灌过程中,漫灌是普遍采用的浇灌方式,但是过量的灌溉会导致土壤湿润,一方面为各种害虫、病菌创造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促进其传播,加重虫害威胁,另一方面漫灌的方式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手段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作物药剂的使用。但是在实际防控过程中,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冗杂,以及生产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理论,没有对小麦病株进行有效准确的治疗判断,导致药剂在选择上缺乏病虫害的针对性,对小麦病株的药剂施用,没有做到对症下药,不仅耗费大量药物资源与人工成本,也没有解决小麦植株的病虫害问题。除了药剂的合理选择,其用量的把控也是至关重要的,作物药剂并不是用量越多,防控效果越好,这也是种植过程中常见的防控误区,药物防治中所使用的药物大都是化学制药,如果盲目加大其用量的投入,不仅无法有效防治小麦的病虫害,甚至还会适得其反[3]。过量的药剂使用不仅会阻碍小麦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其造成危害,导致产量与质量的下降,也会使小麦药物残留超标,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而过小的药剂施用达不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药剂的科学选择与施用。
3.1.1 播种前防治技术
播种前期的准备工作务必要尽善尽美,首先是种植人员要具备病虫害的防控意识,以及对其的基础认知了解。同时要做好播种区域的清理工作,将灭茬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将区域内野草等影响小麦生长的植物尽数清除,以确保其内的菌种数量符合小麦的生长环境标准,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辅助,将播种区域内的土壤进行翻掘,对潜藏在土壤下的越冬害虫进行有效的灭杀。对于秸秆还田量较大,小麦根茎部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块,要大力推行深耕翻整地,耕深25 cm左右。通过大犁深翻,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减轻病虫草害发生;打破犁地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与保肥能力,提升小麦抗逆稳产力。同时,对于小麦种子的选择与处理也要严格把控,保证其品种、品质以及品相等都是精挑细选下的优良水准,并且尽量都要具有较强的抗病虫性,降低其病虫害侵染概率,增强其种植效果。
3.1.2 播种中防治技术
在小麦的播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的播种手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大力推广以“小麦适期、适墒、适量、适深播种和播前、播后双镇压”为主要内容的“四适”和“双镇压”技术,全面提高小麦播种质量。要加强播种期间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在播种前对需要使用的种子进行晾晒,晾晒时间以2~3天为最佳,会极大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另一种提高小麦种子质量的方式,可以将其浸泡在盐浓度达标的盐水中,过滤掉因盐水受损的小麦种子,以保障小麦种子的质量。进行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也是病虫害有效预防措施之一,将药剂、水与小麦种子进行混合搅拌,并进行充足时间的晾晒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其播种效率,也能保证其播种质量,但对于此过程中药剂的选择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块易发病虫害的具体分析,其用法用量也要科学合理,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根茎基部病害、地下害虫等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
3.1.3 拔节期防治技术
拔节期(小麦基部节间伸长至高出地面1.5~2.0 cm的生长期间)是小麦整个生长期间,最易受到病菌和虫害侵染的生长阶段,以纹枯病为例,其病害蔓延速度较快,且极难控制其传播,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手段,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拔节期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实际过程中,种植人员要结合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优化治理手段,完善管理措施,及时控制病虫害的侵染[4]。保护小麦植株,具体措施如下:密切关注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有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有效预测,并制定科学的防治计划,为日后的病虫害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小麦品种、生长环境、发育情况、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药剂选择(切忌高毒性、高残留的药剂),并科学施用。一方面,对其用法用量严格遵循使用标准,另一方面,结合小麦植株的具体情况,灵活控制农药配比,旨在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发育。
3.2.1 优化田间管理控制
作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内容,田间管理不仅完善小麦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病虫害防治手段。施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处在不同期间的小麦,施肥的具体情况也各有不同。例如,对于出苗期的小麦,尿素的施加量为37.5~60 kg/hm2,预防病虫害侵染的同时,增强小麦自身的抵抗免疫力;处于寒冷冬季的小麦,施加60~75 kg/hm2的尿素,以此增强其抗寒抗冻能力。除肥料的施加外,还有很多手段可应用于病虫害的防控治理过程中,例如,处于多雨气候条件下的小麦,其水分充足,病菌、害虫生长繁殖环境良好,对此可采用明沟、暗渠的排水方式减少麦田的含水量,为其营造干爽舒适的生长环境,在其抽穗期,合理排渠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麦田间的水分含量,起到控制病虫害生存空间的作用,针对喜湿的害虫进行有效治理,避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
3.2.2 灌浆期防治措施
灌浆期的小麦极其敏感,受气候影响较大,其变化波动会直接决定小麦的粒子饱满情况,同时灌浆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因此,一方面,需要保证小麦生长环境的稳定,提高其抵抗力;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病虫害的防控治理工作,白粉病是此阶段最易产生的病虫害问题,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是外生性真菌病害的一种,在表面生长,呈灰斑状,不会造成植物内部细胞的大量破坏,但会吸取其养分及水分,严重阻碍小麦的健康发育,甚至使其死亡。腐熟的有机肥、增磷肥等都可以有效提高植株的抗病力[5]。对于白粉病状较轻的小麦植株,可以通过喷雾形式将添加快杀乳油的喷剂,施用在感染白粉病的小麦病株上,减缓其病情。对于白粉病状严重的小麦植株,可以在喷剂中加入充足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来救治小麦病株。喷雾喷剂只是喷洒工作形式的一种,在实际生产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喷洒方式。
在小麦病虫害防控治理过程中,生物防治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威胁小麦生长的病虫,要了解其生活习性,繁殖发育方式,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一方面可以引进涵养害虫天敌进行有效控制,但这种方式需要考虑各种条件因素,要确保在有效控制该虫害对小麦侵染的同时,避免影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只有在各方面都得到可靠保障的前提下,才可以投入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害虫的生理特性对其进行灭杀防治,如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或利用某些害虫喜欢一定的颜色,通过在田间安置杀虫灯、安置一定颜色的粘板,对田间害虫进行诱杀。此外,利用害虫之间的特殊气味也可以进行有效防治,例如配制特殊的药剂,通过散发异性害虫的气味迷惑害虫并将其引诱到指定位置捕杀,也可以用吸引害虫的食物代替药剂。必要时用生物制剂进行针对性防治,最终达到消灭小麦虫害、减少农药喷洒的目的。
专项预防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利于实时全面地掌握小麦生长情况,为病虫害的防控治理提供可靠的帮助,另一个方面,也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首先组织专业队伍,对小麦种植情况进行全面地实地考察调研,对影响小麦生长、产量、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旨在保证获取准确可靠信息的基础上,熟悉掌握并清楚了解,将其信息整理收集,归档记录,以便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治理计划,指导种植人员进行正确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治理工作,例如:在应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治理工作中,科学制定计划,合理选择播种时间,肥料安全、施法科学、灌溉适中(避免旱涝现象的发生),落实好“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遏制小麦条锈病害的进一步蔓延,做到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同时,当前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小麦病虫害防控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利用其技术对田间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在保证生态稳定的基础上,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对土壤中的病菌与害虫进行及时有效的技术清理,保障小麦生长环境的良好,例如:在病虫害情况比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对威胁小麦的病虫进行防治,保证防治措施有效的同时也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
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等依旧对我国的小麦产量及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种植时间认识不够,无法及时对病株进行救治;灌溉水量控制不足,过多过少的灌溉用水,影响小麦正常生长;药剂使用不当,损坏小麦植株。针对此类防治误区,种植人员需从播种、田间管理、灌浆防治、生物防治、制定机制等多角度进行防治技术措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