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手工技艺类课程的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2023-05-12 04:04:42左洪芬杨雅莉梁立立
纺织科技进展 2023年11期
关键词:手工技艺传统

秦 莹,左洪芬,杨雅莉,王 静,梁立立

(烟台南山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6)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更加注重融合发展,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媒介,抖音、快手等平台助推自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信息传递也呈现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为资源的获取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弹性空间和有利载体,逐渐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1]。

手工技艺类课程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对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新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促使手工文化与技艺传播方式的革新。通过学习者的技艺传播和科学创新,手工艺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在当前与未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手工技艺类课程概述

1.1 基本内容

山东手工技艺类课程包含传统印染工艺(扎染、蜡染、型糊染等)、传统编结工艺(棒针编织、钩针编织、手工编织等)、传统刺绣、钉珠锈以及具有现代特色的悬挂缀、挂毯编织、羊毛毡、戳戳绣等。实践操作在手工技艺课程中占比较高,课程种类多、技法多样、文化丰富,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教学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其内容妙趣横生、广博深邃。作为实践课程,将为设计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有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锻造精湛的工匠技艺[2]。

1.2 教学参与必要性

手工技艺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强调课程对工艺技能的传授。手工技艺的独特性使其在促进脑、眼、手和心灵的协调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工匠精神。学生从未知到掌握技艺,再从掌握技艺到感悟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使得手工技艺教学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手工艺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让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其璀璨光芒,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开启新篇章。将教学内容与时下产品设计相融合,大力挖掘和激发手工艺术的表现力,实现多学科融合。依托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多元市场,在教学终端对接相应实践课题项目,以推动产教研的深度融合,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和产品文化需求,从而培养出服务当代社会的新型设计人才。

1.3 教育应用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民族文化亟需传承与创新。在文化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为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提供了机会。民族手工技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将民族手工技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为其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根据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办学要与其他地区的办学形成显著差异,要具有自身特色,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应抓住地方民族特色和资源,将民族技艺融入高校专业建设中,在有力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形成自身特色专业,打造王牌课程。同时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保障,多举并措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将民族技艺融入高校专业建设中,能够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同时也走出了一条适宜学校发展且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在时代背景的助推下,将民族手工艺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中,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2 高校手工技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偏重绘画技法的学习与运用,高度复制美术教育模式

在手工技艺课程教学中,“水粉水彩、图案绘制、元素重组”等绘画技法的大量运用,让学生找到完成作品设计的捷径,不能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手工技艺能力。在手工技艺类课程的教学中,应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消除实际教学中绘画技法比重过高的现象,根除专业设计中“纸上谈兵”的课程模式。

2.2 背离新时代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固化

大部分手工技艺课程包含传统工艺,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手工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习被动,作业水平不高,产出了大量重复且没有实质意义的作品。学生习惯性使用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设计,不主动搜索并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技艺与主题。针对此现象,应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喜好,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数字资源,进行学习探究与文化传播。

2.3 教学设计缺乏与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手工艺的系统性关联

手工技艺课堂背后往往都有强大的文化支撑,课程内容中包含对文化的解读和传播,但重点不突出,缺乏特色输出,缺少实践体验和项目,导致含有传统手工艺的实践课程不能与市场良好对接。各高校课程应结合地方特色、生源特色、企业特色等,融入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系统性学习与实践。

3 自媒体时代高校手工技艺类课程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拉近了传统手工艺与市场的距离,使传统文化与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得到创新融合与发展。而自媒体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运行下的新型传播媒介,在近些年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科技研发力度加大、全球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流频繁,用户可以利用诸如微博、微信及视频平台等传播媒介发布自己的观点或评论。在教育领域,自媒体实现知识信息的快速传播,具有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普遍性等特征,所呈现出的碎片化学习模式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学习理念,学习者在与他人进行平等交流的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的信息[4]。

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与挑战,并不是文化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结合时代特点发掘创新形式,推进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需要充分依托现代传媒技术和现代产业技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新业态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

近年来,网上“非遗博物馆”“读书分享会”等网络文化活动平台的成功搭建,网上“道德学堂”“书香文化”等网络文化传播品牌的成功打造,都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方式的积极探索。因此,充分运用各类传播媒体和技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动态化表达,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手段进行传播,从而展现文化传播的创新表达。

自媒体在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也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更多更优的选择。大学生群体在自媒体学习者中占比较大,他们可以选择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信息的大面积覆盖使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性学习,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版块,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快捷、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最大化利用碎片时间,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在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的单一性,其传播内容的全面性是其他学习方式难以实现的,能够为学习者创造出得天独厚的环境。通过使用自媒体,实现了学生学习路径的灵活转变和线上线下学习的完美融合,同时也能最大化提升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自媒体在高校手工技艺课堂的不断融入,使学生可以使用网络平台查找和收集学习资料并观看学习手工技艺视频。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同时,各种公众号与APP的推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虚拟的学习环境能够打破时空壁垒,避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信息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自媒体教育教学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强调知识挖掘和整合时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实施具体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基于此,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搜集整合信息时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导,不能只看信息的全面性、趣味性等,必须考证知识的真伪,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创作;另一方面,随着当下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由于网络平台监管不当而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例如各大平台的主播除了分享一些培训过的话术以外,也会凭借自己的流量与知名度,分享一些仅能代表自我的观点,这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时刻关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

4 自媒体时代高校手工技艺类课程的教学创新路径

4.1 搭建自媒体时代高校“五位一体”思政教育平台

在多元思想交织碰撞的今天,高校要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覆盖课堂,做实“日常德育”育人工作,营造育人软环境,占领网络德育育人主战场,打造德育育人平台,扎实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5]。

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及时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主流意识,丰富德育及思政育人维度。如今大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学习、生活、交流与分享,他们积极活跃在自媒体环境之中,借助各大平台自由发表观点,表达态度。高校教育应抓住时机,借助自媒体优势,打破育人局限性,使学生能够进行碎片化学习、自我感悟学习,丰富思政育人维度,搭建自媒体时代高校“五位一体”思政育人平台。

创建思政育人机构,组织思政社团,开设“自媒体+课程”育人模式,以学生为本,打造全面服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服务平台,健全监管机制,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进行。例如健全更新师生业务办理系统,提供多重交互方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设置“微书角”“校园强国”“校园趣闻”等公众号,使学生生活便利,精神饱满,传播正能量,展示身边榜样的风采;保证相应的网络监管、评价、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立体的评价参考。

4.2 构建“自媒体+课程”的手工技艺创新课程体系

在自媒体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设计应具有时代性、适应性、多样性、取向性等特点,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师生根据授课内容成立手工坊,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建立账号,展示传统手工文化、手工优秀作品、手工技艺方法等,并以软文推送、Vlog分享、问答互动、活动营销等资源对接平台方式进行推广宣传,构建“自媒体+课程”的手工技艺创新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运营自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学双导;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学习和运营无形中将教学时间延长,将教学维度延伸,最大化发挥各个平台优势,从而构建教学资源综合性传播渠道。

该课程能够直观地展现手工设计制作的艺术魅力,通过自媒体,知识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大规模扩散。手工技艺类课程可全面应用于相关专业知识并融汇于设计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修养,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课程属性要求学生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敢于探索新领域的创新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3 构建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为目标的“多维教学体系”

将微信、翻转课堂等新媒介引入课堂教学,利用新媒介的优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延伸师生交流时间,拓展师生互动空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首先,在讲解每个模块知识之前,教师可提前在微信、翻转课堂上分享相关知识的历史发展及信息,让学生提前掌握课程内容,并通过教学微课、视频的分享提前让学生了解课程重难点。其次,通过翻转课堂和微信可以高效进行知识分类,将知识点有序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内容。将课程模式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课外拓展几大模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渠道,有效节约学习时间。最后,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和微信等媒介统计学生的出勤、学习、知识掌握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便做出统计,为后期的教学提供可行性指导,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学习环境的改变,高校学生通过自媒体获取、分享信息的同时也要对信息做出精准的判断和筛选,高校层面需要在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审查机制,积极净化网络教学环境。

4.4 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评、展、售”体系

启动评比机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综合实践类竞赛,激发学生的竞赛心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深入课堂中。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在学校自媒体平台上进行自愿义卖,通过互动带来的附加价值,传播手工技艺,扩大交友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向。手工技艺是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拥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将手工艺技艺训练与展示以自媒体方式融入专业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对手工技艺的分类、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参与到从主题设计到成品展示的全过程,能够让学生走出模仿学习的误区,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最新潮流趋势,在手工技艺自媒体运营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加强自我判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4.5 开展助力非遗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践探索

新时代的关键词是创新创意,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新产品设计中,使产品具有更高的影响力和附加值。传统工艺的转型成为新形势下迫在眉睫的重点项目,而转化的关键在于现代化形态的改变。改变传统手工技艺传播方式,提高传播速度,从根本上提升手工匠人的传承积极性,改善传承质量,促进文化发展。

非遗手工技艺的创新为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形态的全新转化提供思考与实践,营造了良性的文化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精神空间,促进民间手工技艺与创意文化的整合[6]。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创建非遗项目传习中心,同时采用双师多轨制教学,使学生可以在校内跟随专业教师学习相关的非遗理论知识,以备做好理论和实际的衔接;在校外与非遗技艺传人、资深导师等学习具体的手工技艺操作要领,以双师多轨方式共同引导学生进行非遗产品及衍生物的设计与制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将传统手工艺应用到现代产品的开发中。

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浪潮,为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提供了新的契机,例如“创意手工坊”的建设、运营与发展,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将手工技艺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展示;能够以精美的方式进行视频的编辑,提升观者的感官感受;能够以极简的方式分享手工技艺方法,省去不必要的繁琐步骤,提升观者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方式的创新,通过交互体验形式,最大化满足观者的求知欲,以最快的速度改变观者的学习态度,以最准确的工艺传达知识内容,以最精简的方式改变知识结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带来新形式和新机遇。

5 结束语

将自媒体融入高校手工技艺类课程中,是一种创新尝试。高校师生在这个自媒体时代,看准时机切入,感受自媒体带来的新时尚和新体验的同时,分享课程学习内容,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抓住时代特点,使传统手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承与创新。以吸引高校学生兴趣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为今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随着未来科技的不断发展,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平台。高校师生拥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面临更多挑战。作为高校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

猜你喜欢
手工技艺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做手工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快乐语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10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手工
儿童绘本(2017年10期)2017-07-05 18: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