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固本:抗战时期山东农村党支部的整顿及当代借鉴

2023-05-12 05:09
关键词:山东领导党组织

张 业 赏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抗战时期在华北农村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得到确立。华北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在广大农村建立的党支部,通过群众运动,构建了以基层组织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政权组织框架,有效地实现了政治动员和社会治理。 笔者以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为视角,考察党组织如何在严酷实际斗争中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视农村基层党支部地位和作用,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体系,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支持,将山东建成稳固的战略基地,使之成为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后方。 从党建的视角梳理抗战时期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做法及其经验,对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战时期山东党的整支工作开展情况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管理、教育、监督党员、联系和组织群众,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贯彻执行上级决议的神经末梢。 在党的组织系统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 抗战之前,山东党支部分为四种类型,即机关党支部、农村党支部、街道党支部和工厂党支部。 抗战时期,山东党组织在党政军群机关、武装部队和包括根据地、游击区甚至敌占区的广大农村都建立了党支部,农村党支部成为中共基层组织的主要形式。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山东地方党组织在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创建的。 1938年3 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大力发展党员的决议》之后,山东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从1939年8 月到1940年底,山东党员人数扩大了两倍,1939年8 月山东有党员5.15 万人,1940年4 月党员人数达11 万人[1]。 1940年底山东党员人数由抗战爆发时的2 千余人发展到14 万人,其中大多数是1939年下半年和1940年发展的。山东党组织在1938年初的主要任务是组建抗日武装,党员大都存在抗日武装中,对地方党员和地方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的建立和发展有所忽略。 党支部存在覆盖面和影响力不够,政治性、组织性、群众性、纪律性、斗争性待提高的问题,未能有效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 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山东党的组织状况,提出了党的发展与巩固并重的策略,持续开展对农村党支部的整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山东对农村党支部的整顿(以下简称整支),自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巩固党的工作开始,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42年刘少奇同志到山东指导工作前,整支工作虽然有所布置,但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整支的成效不理想。 二是自1942年底开始,根据刘少奇同志确定的指示精神,山东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从中共山东分局到农村党支部,在1943年全年分两期进行整支专项,之后进入常态化整顿,解决了党支部存在的问题,整支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使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在发展中的巩固,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确立了党支部在村级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农村整支和组织建设的制度和经验。

(一)1943年前的整支工作

1939年10 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示,提出每个党支部必须是农村中领导抗战的核心。 1941年10 月中共山东分局《关于目前组织工作的指示与决定》指出,整理支部的目的,在于加强支部对民主民生的斗争领导,使每个支部都能经常进行宣传民运工作,确实成为党的堡垒[2]。 要求各地制定具体计划,在地区、成分、性别上向着普遍、平衡、全面、深入、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并建立整支工作自党支部到地委的计划报告制度。 此次支部整顿对支部设置、党员发展及其成分构成、整顿办法等均提出了明确规定,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支部,党员发展数量不超过全村人口的5%,雇农、产业工人应占全体党员的20%至30%,贫农及贫苦的手工业者、佃农占50%至60%,中农与富裕的手工业者、革命知识分子不超过20%,妇女要达到20%。 把发展党员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强调所有党员都有发展党员的义务和任务,改变过去只靠党员干部发展党员的要求。 纠正过去巩固不发展,发展不教育不巩固和不在落后区、空白村发展党员的现象,争取做到每个村庄都有党的细胞,每一个群众团体都有党的组织领导。

1943年前的整支取得了一定成效。 党员发展程序、发展质量、党组织生活都步入正轨。 党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有了明显提升,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变得融洽,党的地区覆盖面和影响力扩大,党支部在更多村庄建立起来。 沂蒙地区有些地方已经做到每村都有党的组织,即使是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沟或半山腰的小村落也有党的组织[3]。 个别党员和群众把党组织与农救会、青救会、自卫团等群众团体混淆的思想和现象已经纠正,党员对党的认识更加明晰明确。

1943年之前开展的整支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有些地方的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对整支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具体要求和做法脱离实际,再加上处于战时环境,反“扫荡”、反“蚕食”等军事斗争任务较重,整支工作开展的还不普遍,整支的一些做法也受到中共北方局的批评,如硬性规定党员数占全村人口的比例,实际上违反了发展党员的原则和标准。 发展党的原则,是吸收群众中成分好的先进分子入党,是依靠当地群众的觉悟及发展对象是否具有入党条件而决定的,不能单纯的按村庄人口多少、成分好坏决定党员发展数量[4]。 关于党员中各种成分所占比例的规定,过分强调成分,甚至把成分作为发展党员和审查党员的决定性或唯一条件,机械地规定贫农、工人比例,造成比例目标很难实现。 有的地方由于对知识分子有偏见,从而忽略了知识分子的党员发展。

(二)1943年后的整支工作

刘少奇同志1942年到山东后,对山东整支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在1943年进行整支,全年以半年为一期,分两期改造党支部。 上半年以分局、区委、地委为主,建立实验区,总结经验,指导各县;下半年以协助各县为主,普遍改造党支部,在1943年内将党支部作初步整顿[5]。 上半年为整支的第一期,采取领导带头、干部下沉,试点先行、中心突破,创造经验、推动全面的方法。 下半年为整支第二期,以各县委为主进行普遍整支。 整支工作按照“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同时做”全面展开,各区委、地委、县委组织工作团(组),配备干部,选择地区,进行实验。 各级党委深入党支部,研究党支部工作状况,了解其困难,研究各种不同情况下党支部工作的方法方式,从领导群众、领导斗争中改造党支部。 县委以上各级党领导机关,定期召集专门的党支部工作会议,总结与讨论党支部工作的建设经验,并把经验普及到其他各地[6]。

1.1943年上半年(第一期)的整支

第一期整支工作由分局各区党委、地委负责领导并直接推进整支工作。 各县委在区委、地委领导下工作。 各区委、地委的负责人亲自参加领导,选一个中心村党支部作为实验支部,工作开展一段时间后,以会议形式总结实验区整支工作的经验教训、方式、方法,将经验普遍化以推动一般党支部的改造。 为适应农村环境特点和敌后工作特点,要求整支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研究农村习惯、生活方式。 整支工作在根据地、敌占区、游击区采取不同的方式,紧紧依靠党支部委员和全体党员,负责整支的干部融入党支部,改正以往脱离党支部代替包办的做法。 改行政村为自然村(生产单位)建立党支部,把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整支干部担负起党支部教员的责任,发动党员进行学习,改正他们存在的宗派、自私、迷信、落后的传统,提高党员政治素质与文化水平。

2.1943年下半年(第二期)的整支

1943年8 月,中共山东分局对半年来整支工作进行总结,决定在继续开展整支实验的同时,普遍开展整支工作。 主要的执行者是分区委、县委,把整支工作与每一时期的群众运动普遍结合。 各地组织的整支工作团(组)继续深入实验,区、地、县、分区干部适当配备,各级组织部长亲自参加领导,以便更好总结经验。 在工作方法上,除深入一个党支部实地实验外,着重对每一专门问题作全面性的调查研究。 关于普遍整支工作,把重点放在教育县、分区两级干部提高对整支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和整支经验的借鉴上。 各区委、地委亲自召开整支工作会议,举办整支工作训练班,使县区干部掌握整支指示的精神实质,学会初步的工作方法,重视工作经验的总结与传播,把群众运动与整支工作的步调统一起来,建立自上而下的整支工作定期总结、报告制度。 分区委每月把整支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同其他工作一同报告。 地委每三个月召集县、分区整支干部总结并向区党委汇报。 区党委对所辖地区的整支工作进行综合总结,写成文件,指导各地工作,同时向中共山东分局报告。

1943年的专项整支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自1944年开始,根据抗战形势的好转和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山东农村的整支由专门整顿向常态化建设转变。 各地把整支建设工作与抗日根据地各项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相结合,在实际斗争中整顿党支部,提升支部效能,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巩固。 1944年7 月,中共山东分局关于群众工作指示要求,要实行一切通过党支部,并在实际行动中整顿党支部、发展党,要转变过去脱离群众要求、群众工作的作风,在新地区则在斗争中,经过慎重选择纯洁的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对象,建立党支部[7]。

1946年,中共中央华东局在对山东根据地党支部建设的总结中,对整支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1944年之后整支由专项行动转变为常态化工作具有借鉴性的做法。

二、抗战时期山东党的整支工作成效

抗战时期山东农村党支部的整支工作,经历了一个由虚到实、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面,由集中时间和力量专门整顿转变为常态化整顿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解决了短时间内党员人数激增、组织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党支部组织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提升了党支部的战斗力,确定了党在农村各类组织和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一)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和阶段性任务进行整支,确立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1943年之前,党在山东根据地建立了县、区、村等政权机构,但减租减息等有利于抗战和广大农民利益的政策在村一级实行并不通畅。有的村级政权实际上仍在有产者、乡绅手中,减租减息触及他们的利益,就会遭到软硬抵抗,致使减租减息等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 减租减息是改造农村、变更无产者和有产者阶级力量对比的革命行动,整支与减租减息相结合彻底改造了村政权。 通过结合群众运动整支,党支部党员成分有了很大转变,据1945年前期的统计,党的工农基本成分占到62%[8]。 通过改变党员成分构成,扩大贫农工人党员比例来强化对农村动员、管理,使占据传统农村绝大多数且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弱势的贫雇农,可以依靠党的组织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地位,从而实现了党对农村的有效治理,奠定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树立党的领导威信

在整支工作中,为使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雇贫农生活得到改善,采用减租减息的方式,削弱了农村有产阶层的力量,提升了无产者的社会地位,雇农上升为贫农,贫农上升为中农的现象相当普遍,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党支部和党员的威信在农村得到提升,同时实现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构。 农村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调整,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支持,赢得了民心,使山东农村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根据地。 党站在农民的立场思考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满足农民的需求,与农民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也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共产党是一个真正为多数群众谋利益的政党。

(三)提高农村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

通过整支,党支部委员与一般党员的思想,特别是对党的性质和与群众关系的认识有了深刻变化,使他们确立了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利益,为群众服务的基本观念。 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统一的意识得到加强,掌握政策法令、领导战事、战备动员、支援前线的能力大有提高。 使党员真正融入群众之中,对党负责与对群众负责有机融合,提升了党的组织力、向心力、凝聚力、动员力和战斗力,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到切实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党的执政根基。

三、抗战时期山东整支对农村基层党建的借鉴

抗战时期山东农村的整支工作,形成了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普遍意义及长期借鉴作用的经验。

第一,领导重视、全党参与、突出重点,以典型实验带动全面,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中心工作和阶段性任务有机融合,是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山东党组织把整支工作当作全党的中心工作,将整支工作与减租减息增资、改善民生等群众斗争和加强党员教育相结合,改变过去错误地认为整支是单纯的组织工作,只靠组织部门安排部署的做法。 山东分局以下各级党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亲自参与到整支工作中,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配备干部,加强巡视督导检查,随时指出缺点,发现典型,解决问题,推广经验。 根据不同地区的支部不同情况,决定整支的具体步骤和做法。 在群众工作尚未积极发动的党支部,首先以贯彻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发动组织群众,提高党员的积极性,考验党支部的战斗力,锻炼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 在已经实行土地、劳动政策的地区,以领导群众开展民主运动与生产运动来团结群众,强化党支部。 在游击区主要结合领导群众对敌斗争,减轻群众负担、团结群众,巩固党支部。 党支部决定和讨论的问题通过党员到群众团体去执行,团结一部分群众参加斗争,然后进行党支部的整理与发展,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作用,同时达到了发展和整支的目的[9]。 通过实际工作,山东党组织认识到,孤立单纯的整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只有结合群众性的运动,在群众性的减租减息、生产互助与民主运动中贯彻党性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及劳动观念与党的政策教育,才能使党支部党员在思想上有所改造及进一步党的组织整理。

第二,将深入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得到群众赞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等,作为评价检验党建工作特别是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标准。

整支前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党支部只是具有完成行政任务的职能,只要能把田赋、公粮、募捐、站岗等工作做好就是好党支部。 在整支工作中,山东党组织转变之前党支部领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克服忽视党员教育的薄弱环节,改正了上级组织领导思想上对党支部只是单纯布置工作任务的观点。 分区委在接受上级任务,确定布置中心工作时,必须照顾群众的现实要求,使党支部工作向人民负责与向上级领导机关负责必须具有一致性,认真考察掌握群众的真实情绪与中心诉求,并将群众的具体要求汇总起来找到共性,然后集中解决和实现群众的要求。

第三,健全党支部委员会,培养党支部独立领导能力,树立党支部的权威,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最有效方式。

党组织功能健全是党支部发挥作用的前提。在整支工作中,山东党组织把选好党支部书记、合理配备党支部委员、健全党支部组织作为首要任务。 党支部通常设书记和5 个委员。 为了保证党支部领导效能,中共山东分局规定党支部书记必须专职,不兼村长等公开工作,党支委也不得轻易调动,以免影响工作。 整支工作之初,有的分区委干部存在对党支部包办代替的现象,召开党支部委员会或小组会前不与党支部书记和小组长商量,公开场合由整支干部代替党支部干部亲自主持会议,从而形成了党支部依赖上级党组织的观念。 整支工作从培养党支部干部、树立党支部威信着手,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锻炼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全村工作的坚强堡垒。 与此同时,山东党组织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党支部干部的认识和能力,指导党支部会议用民主商讨的方式,启发党员积极提出意见办法,发挥基层党员了解情况、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长处,锻炼党员分析环境、决定工作方式方法的能力。 为了加强党支部对村政权和各群众组织的领导,将党员在村中的分布按片划分小组,使党员分布均衡;在各组织团体中适当配备党的力量,根据党员的个人能力和特点分配到各个群众团体中,从而使他们带动周边群众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四、结语

确立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党的组织建设融会到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任务之中,是抗战时期山东农村党支部的整支和建设工作成功的宝贵经验。 新时代农村党支部在村级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的政策贯彻实施、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山东领导党组织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