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涛, 程卫玲, 陶 娜, 曾 瀛, 罗文明, 王樱花, 周福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性退行性病,尽管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其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是很清楚[1]。黑质(尤其是致密部)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的病理改变能部分解释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异常步态[2-3]。但这些处于生化水平的病理改变并不能对PD患者产生明显的脑形态或结构改变。因此,MRI常规序列不仅无法诊断PD,也不能准确解释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多模态MRI扫描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如铁敏感成像、神经黑色素敏感成像、黑质自由水成像和T1加权成像可分别捕获铁沉积、标记多巴胺能神经元、反映神经变性或炎症、标记体积变化/脑萎缩,为PD疾病进展提供较为可靠的生物标志物[4-5]。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可通过建立的神经元活动和血流动力学联系,反映疾病在脑结构变化之前的脑功能变化。例如,PD患者存在双侧辅助运动区、左壳核、左前运动皮层和左顶内侧回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降低,而右侧顶回的ALFF升高[6-7]。但这种静息功能指标和临床病情分级(如Hoehn-Yahr分级)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为此,本研究采用能够有效抑制生理伪影的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计算、比较P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典型频段(0.01~0.1 Hz)、Slow-5亚频段(0.01~0.027 Hz)和Slow-4亚频段(0.027~0.073 Hz)fALFF值,探讨PD患者大脑自发性活动特点及其与临床病情分级之间的关系,为理解PD患者大脑内源性功能活动与临床严重程度的关系提供影像学依据。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案已通过宜春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020106号),所有受试者在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招募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但尚未接受治疗的PD患者33例(PD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48~81(69.03±8.97)岁。同时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4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15名,女性19名,年龄40~76(67.5±15.5)岁。P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PD患者依据《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8]进行临床诊断,完成PD的Schwab-England量表及Hoehn-Yahr(修正)量表的评定。Hoehn-Yahr(修正)分级量表中位数[PD组:0.60(0.50,0.80)]表明患者平均处于帕金森中期,Schwab-England量表中位数[PD组:2.50(2.00,3.00)]表明患者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但可完成大部分的日常工作。纳入标准:(1)符合PD诊断标准且未经正规治疗者;(2)临床资料完整且能完成MRI检查;(3)年龄<85岁,均为右利手。排除标准:(1)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或血管性疾病;(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外伤、感染;(3)癫痫、中风;(4)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史等;(5)检查前1周内使用精神类或激素类药物;(6)MRI检查禁忌证、幽闭恐惧和图像质量欠佳者。
1.2数据采集
1.2.1 PD患者临床评估 (1)PD的Schwab-England量表用于患者日常活动分级评分,对PD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分10级,活动度为0%~100%,其评级越小表明患者症状越重;(2)PD的Hoehn-Yahr(修正)分级用于评价患者运动受损情况,根据患者症状和严重程度分为0~5期[9]。
1.2.2 MRI数据采集及分析 (1)常规MRI用于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采用GE 3.0T 750W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32通道头颅线圈,梯度场强为40 mT/m,扫描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用于排除脑转移瘤及其他脑部疾病。(2)静息态fMRI数据采集及后处理:①静息态fMRI扫描序列采用T2-平面回波成像-梯度回波序列轴面扫描: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回波时间(echo time,TE)=2 000 ms/30 ms,翻转角90°,30层,视野大小(field of view,FOV)230×230 mm,矩阵64×64,层厚4 mm,层距0 mm,扫描时间8 min。②图像数据格式经MRIcroN软件转化,在MATLAB 7.1平台使用基于统计参数图(SPM12)的脑成像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DPABI;http://rfmri.org/DPABI)进行时间、空间标化,校正头动并映射到标准脑。头动校正可获得受试者的水平头动与旋转头动图,平移<1.5 mm与旋转移动<1.5°的受试者图像进入后续分析。③去线性漂移后,分别计算典型频段(0.01~0.1 Hz)、Slow-5亚频段(0.01~0.027 Hz)和Slow-4亚频段(0.027~0.073 Hz)的全脑fALFF,用于刻画静息状态下局部脑功能活动强度。
2.1在典型频段两组fALFF比较 在典型频段(0.01~0.1 Hz),未治疗的PD患者组存在局部的fALFF改变,具体包括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扣带回。见图1和表1。PD患者组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左侧扣带回)的fALFF值与Hoehn-Yahr(修正)分级呈负相关(r=-0.364,P=0.037)。见图2。
暖色调(t值)表明患者组fALFF显著增高,冷色调(t值)表明患者组fALFF显著降低。
表1 在典型频段(0.01~0.1Hz)PD患者组fALFF和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P<0.001,GRF校正)
图2 PD患者左侧扣带fALFF值与Hoehn-Yahr(修正)分级量表评分散点图
2.2在Slow-5和Slow-4亚频段两组fALFF比较 在Slow-5和Slow-4亚频段,PD组较对照组的fALFF改变见图3和表2,3。在Slow-5(0.01~0.027 Hz)亚频段,PD组左侧舌回fALFF值与Hoehn-Yahr(修正)分级呈正相关(r=0.376,P=0.031,见图4ⓐ),左侧扣带回fALFF与Hoehn-Yahr(修正)分级呈负相关(r=-0.359,P=0.040,见图4ⓑ)。在Slow-4(0.027~0.073 Hz)亚频段,PD患者差异脑区和Hoehn-Yahr(修正)分级、Schwab-England量表评分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
图ⓐⓑ中暖色调(t值)表明患者组fALFF显著增高,冷色调(t值)表明患者组fALFF显著降低。图ⓒ中绿色区表示重叠区。在Slow-5(0.01~0.027 Hz)亚频段(ⓐ)和Slow-4(0.027~0.073 Hz)亚频段(ⓑ),PD患者和对照组fALFF值存在显著差异脑区(P<0.001,GRF校正),两个亚频段重叠的脑区主要位于枕叶(ⓒ)
表2 PD患者静息状态Slow-5(0.01~0.027 Hz)亚频段的fALFF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结果(P<0.001,GRF校正)
表3 PD患者静息状态Slow-4(0.027~0.073 Hz)亚频段的fALFF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结果(P<0.001,GRF校正)
图4 PD患者左侧舌回和左侧扣带fALFF值与Hoehn-Yahr(修正)分级量表评分散点图
3.1新发未治疗PD患者典型频段自发性活动强度分析 在典型频段(0.01~0.1 Hz),新发未治疗的PD患者存在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扣带回fALFF值升高,提示这些脑区存在自发性活动代偿。扣带回前部参与复杂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和痛反应,后部是监控感觉和立体定位及记忆作用,左侧扣带回fALFF值与Hoehn-Yahr(修正)分级呈负相关,表明PD患者在未治疗时就存在相关认知记忆网络的代偿,且所处时期越早,这种代偿效应越明显。这支持先前PD患者研究中存在内源性功能代偿的发现[10]。先前研究也发现,PD患者可能通过增强其他神经环路神经元的活动,维持相对正常的认知水平,有可能就是这种代偿机制的结果[11]。颞上回是听觉的皮层中枢,传导低频冲动的纤维投射至此脑区的前外部,高频则传导至后内部,颞上回后部是感觉性语言中枢。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负责计划、开始和执行运动[12-13]。因此,上述脑区fALFF值增高,可能参与患者感知改变、运动障碍代偿,以尽可能维持患者的临床功能。PD组存在双侧小脑后叶、左侧舌回、右侧楔叶、双侧楔前叶、右侧顶上小叶fALFF值减低。小脑在运动控制和认知中起着关键作用,小脑前叶和后叶参与精细运动调控,小脑后叶涉及认知过程。有研究表明,小脑-皮层环路在特发性震颤、PD震颤和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的病理生理学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14]。因此,笔者认为,双侧小脑后叶等脑区fALFF值减低,可能与PD患者的小脑-皮层环路出现低活性有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2未治疗PD患者亚频段自发性活动强度分析
PD组Slow-5和Slow-4两个亚频段中fALFF值改变脑区和典型频段观察到的脑区大致相仿。除双侧枕叶区域外,其改变呈大致互补形式。这说明在不同的脑区,无论是代偿还是受损的脑区,这种fALFF值改变均存在频率敏感性的差异。在Slow-5(0.01~0.027 Hz)亚频段,PD组存在代偿性fALFF值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脑干、右侧颞中回和左侧扣带回。脑干是生命中枢。右侧颞中回和左侧扣带回参与信息的心理操作、记忆和情绪过程,执行功能不仅依赖皮质-纹状体通路,还依赖默认模式网络、额顶网络等[15-16]。其中左侧扣带回fALFF值同样发现与Hoehn-Yahr(修正)分级呈负相关。该增高脑区和相关性分析与典型频段中的发现相一致,进一步说明Slow-5亚频段的代偿性增高是典型频段改变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由于额顶网络和皮质-纹状体通路的代偿效应所致[17-19]。在Slow-5(0.01~0.027 Hz)亚频段还发现,PD组左侧舌回fALFF值与Hoehn-Yahr(修正)分级呈正相关。舌回是重要的视觉功能区,主要参与视觉记忆的加工,舌回功能连接可能与患者视力受损引起的功能重构有关[12]。有研究发现,PD患者初级视觉、内在视觉整合可能与PD视幻觉有关[11]。PD患者局部一致性的研究也发现,视觉网络(左侧舌回)功能受损参与了患者视觉信息整合相关的认知障碍的发生。结合本研究在Slow-4亚频段上发现的fALFF值下降的视觉网络脑区:楔叶、楔前叶、枕下回等,说明在PD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存在视觉信息整合能力的显著下降。小脑后叶是PD组在Slow-5、Slow-4两个亚频段和典型频段较为一致的fALFF值下降的脑区。小脑是视空间执行和注意力的关键结构,参与视空间执行相关脑网络和注意力相关脑网络[20],该区域在协调精细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抑制不自主运动,小脑后叶fALFF异常对视觉空间具有病理性作用[21]。脑干内的网状结构与大脑皮质、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小脑有密切联系,参与调节呼吸、注意力、肌肉张力及觉醒与睡眠、储尿等。PD患者小脑后叶fALFF值下降,可能与脑干的激活有关,从而导致PD患者的睡眠、肌张力及排尿障碍等症状[22]。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PD患者在未治疗时就存在相关认知记忆网络的代偿,PD患者通过增强其他神经环路神经元的活动,与相关脑网络一起对已损害的功能进行代偿,随着PD病情进展,fALFF值降低,可能与左侧扣带回功能失代偿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扣带回所在的海马边缘环路(海马-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是一种闭环,神经信息传导可以双向传导,延缓了病理状态的出现。Slow-5频段左侧舌回fALFF值的Z值范围-1.267~3.228,Z值越大,Hoehn-Yahr(修正)分期越高,患者病情也越重,说明左侧舌回是PD早期阶段就累及的脑区,这与PD患者早期阶段即可出现视力减退、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相符合。随着PD进入中晚期阶段,功能连接重构及视觉信息整合能力显著下降,出现视觉处理、空间定位及运动感知等视觉障碍。
3.3本研究的局限性 PD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疾病持续时间、不同亚型等因素未纳入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就不同的疾病亚型fALFF改变,及其与其他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未治疗的PD患者存在视觉网络和后部默认网络为主的fALFF减低,以及局部代偿性增高。亚频段的更多发现为进一步探讨PD患者内源性脑活动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