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江南春晚,花繁木盛。经过一整个春天的铺垫,百花丛中的王者——牡丹终于姗姗登场,为春之盛会献上最华美的衣裳。牡丹雍容华贵,繁艳芬馥,变易千种,绝少伦比,观赏价值极高,自盛唐以来,一直被人们所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如何歌颂牡丹的“国色天香”——
│植物名片│
牡丹
科屬:芍药科,芍药属。
特征:落叶灌木,4—5月开花,8—9月结果;花单生于枝干顶端,有单瓣或重瓣,色彩丰富;品种多达上千种,有“花王”的美誉;根部的皮有药用价值,称为“丹皮”。
用途:园林观赏;药用。
│诗词赏析│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他长期遭到贬谪,仍不屈不挠,乐观奋发,诗风英迈轩昂,有“诗豪”之称。
这首诗是唐人咏牡丹的名作,诗人赋予了牡丹“国色”的崇高地位,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牡丹的狂热。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翰林学士李肇在《国史补》中描述了唐人爱牡丹的风气,“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说明玩赏牡丹已成为长安城里贵族阶层的时尚。本诗也从这种耽溺玩赏的心态着笔。在诗人看来,芍药、芙蕖(即荷花)与牡丹相比,要么缺少格调,要么缺少情韵,它们不能称为“国”字头的花,只有开放时整个京城都为之倾倒的牡丹,才当得起天姿国色的赞誉。
│典故链接│
牡丹自古就有,是我国的原生植物,但全社会赏牡丹蔚然成风,是盛、中唐时期才形成的现象。当时,上至帝王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爱好牡丹。例如唐穆宗李恒在位时(820—824),每逢宫里的牡丹花盛开,他就下令用双层顶盖的帐子把牡丹周围的栏杆全都遮蔽起来,对牡丹加以保护。穆宗还设置了惜春御史的官职掌管这些事务,称其为“括香使”。据《太平广记》记载,韩愈有一个远房侄子善于种植牡丹,经他培育的牡丹,花的色彩有白有红,有黄有绿,每朵花上还有一句诗,文字的颜色是很显眼的紫色。爱牡丹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后蜀大臣李昊喜欢把几枝牡丹花连同长安特产的兴平酥油分赠给朋友,并对他们说:“等到牡丹花要凋谢了,就用这酥油煎炸花朵食用,不要把浓艳的花丢弃了。”
主持人
石润宏,文学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主要著作有《古诗词里的动物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