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高管“访华潮”:时代背景与内在动因

2023-05-12 21:09:42崔鑫生
人民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经济

崔鑫生

【关键词】国际经济重构 中国经济 “访华潮” 外商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外企高管正掀起“访华潮”。据中新财经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两会后,来华的知名外企高管已有近百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近期披露了主要负责人会见外企高管的消息。其中,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3月23日至3月28日6天内,至少会见了12位著名跨国企业高管,包括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宝洁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蒙等。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到博鳌亚洲论坛,再到“投资中国年”,纷至沓来的外企高管们紧锣密鼓地参会、考察、受访、谈合作、走市场,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认可与信心。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秩序正在发生演变。从二战到苏东剧变,东西方冷战的国际格局逐渐消亡,其后出现了“一超多强”局面下的经济全球化,这些都可以说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认为,控制了欧亚大陆的核心就控制了全世界。美国地缘政治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则认为,控制商业航道是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关键。而耶鲁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则提出,最重要的不是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区,而是其边缘地带,即从大西洋经由地中海、绕过南亚,延伸至日本的海上边界地带。美国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正是基于欧亚边缘地带这一理论,其在欧亚大陆西部利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空间,引起俄罗斯的反弹;同时,在欧亚大陆东岸构架“第一岛链”,意图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

当今时代,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一种全新的国际地缘政治秩序正在萌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欧洲经济进一步衰退;乌克兰危机带来的能源问题、食品问题以及难民问题等,更使欧洲面临一系列困境。欧洲已经逐渐认识到美国损害盟友以利己的本质,战略自主的意识不断加强。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引发的忧虑,以及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外交关系取得的重大突破,使得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出现了新走势。南美地区也希望同时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出现了中立和要求受到重视的诉求——国际地缘政治秩序的多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和突出。

国际经济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全球经济秩序正面临深度调整。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世界经济整体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和两大循环体系的格局。三大经济圈分别为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和东亚东南亚经济圈,两大循环体系则包括中美循环和俄欧循环。全球经济在开放和多边主义框架下推动着分工、专业化和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然而,乌克兰危机和美欧对俄制裁,以及美欧对华技术封锁和产业链重塑行为的升级,打破了这两大循环体系,导致的后果却出乎意料:俄罗斯的经济显现出极大韧性,其金融安全、财政安全和国际收支安全并未受到实质性危害;欧洲经济却深受影响,疲态尽显,制造业外迁严重;中国经济虽遭遇暂时困难,但韧性十足;美国经济却陷入高通胀而不得不持续加息的窘境。

另一个明显现象是全球去美元化。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霸权已经在全球横行了几十年。与地缘政治的情况类似,虽然国际上对美元霸权的诟病持续不断,但基于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系统)和美国的国际地位,“去美元化”并未有规模地操作起来。但目前,欧洲以法国、俄罗斯为代表,拉美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亚洲以东盟、印度为代表的国家,都已经先后实施了“去美元化”的行动。

世界地缘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原因是,美国延续其之前一贯的对外政策和冷战思维,在欧洲支持北约东扩,在亚洲挑起边界争端,怂恿盟友一起与中国“脱钩断链”,甚至试图修改自己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以维护自己的霸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美国的这些霸权行径,使得国际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秩序同时出现深度调整的要求。这一调整将反噬美国自身,危及其独霸世界的根基。国际环境的变化已经超出美国的掌控能力,呈现出更加复杂、加速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国际资本流动也需要做出调整,适应国际政治经济趋势的发展变化。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大势。关于世界多极化,邓小平同志提出:“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国无论从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还是从政治地位和市场规模的角度,都被公认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国际政治方面,中国一直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充当着世界政局的“稳定器”。中国相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倡导合作共赢、共同發展,坚持自由贸易、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等,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共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拉美地区曾向美国提出过疫苗需求但遭冷遇,而中国则提供了大量疫苗和相关物资;相比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留下的“一地鸡毛”和大量矛盾,中国则通过援助项目和经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国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公正、可靠的一方;中国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和平方案,有助于欧洲各国摆脱因乌克兰危机而造成的经济困境,等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特征使其拥有极强的共情力和同理心,无论具有怎样的文化差异,中国都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处境,从而快速根据症结所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与“美国优先”等观念相比,无疑更符合各国的实际诉求,更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

国际经济方面,中国经济作为“发动机”的角色日益凸显。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认为:“我们可能面临一个失去的十年”“如今几乎所有那些曾经推动经济进步的力量都在消退……在本个十年,全要素生产率预计将以2000年以来的最慢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称IMF)也将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8%,认为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棘手阶段,即经济增长乏力、金融风险加剧,而通货膨胀问题依然持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将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IMF测算,中国经济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亚洲其他地区的产出就会增加约0.3个百分点。这在全球经济前景并不乐观的大环境下,对于各国政府和资本市场都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因此,无论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任何一个角度看,中国都将成为未来国际地缘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重要参与者,是世界各国不能忽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相得益彰。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的经济基础,国际资本不能忽略中国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下称GDP)从2000年的10万亿元,全球占比3.54%,攀升到2021年的114万亿元,全球占比超过18%。据IMF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GDP约为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的43.4%。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3年到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濟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38.6%,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正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展现出坚实砥柱作用,才直接支撑了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带动了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量逐年增长,两者互相借力、相得益彰。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促成了1999年二十国集团(G20)的成立。二十国集团逐渐取代了七国集团(G7),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产业转移有其自身的、不以个人或国家单方面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20世纪中期以来,因为资源、成本等原因,欧美制造业开始向日本、亚洲四小龙转移,然后转向中国大陆。近年来,由于中国人力成本上升,造成部分外资企业开始撤出中国市场,部分国内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寻求投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符合产业梯度转移,资本由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区流动这一客观规律。

就中国本身来说,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已经使中国深深嵌入到世界生产链条之中,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之下的客观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1983年的9.2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734.8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20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大幅下降34.7%,但中国实现了逆势增长,全球占比为15%,居世界第二,连续2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中国作为国际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能因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意志而改变的,不能因为国际产业转移而否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事实上,国际产业由中国大陆向东南亚的转移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说明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都是国际资本全球布局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美国“脱钩断链”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必将遭其反噬。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就希望通过重塑全球供应链阻滞中国的产业发展,并不惜引发中美贸易摩擦,促进“在岸生产”以复兴本土制造业。拜登政府不仅没有取消特朗普政府对华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还试图联合西方盟友,进一步压制中国的产业升级。如联合欧盟的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对中国实施高技术封锁;联合荷兰、日本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出口管制等政策;提出“友岸外包”等“脱钩断链”的贸易政策,等等。应该看到,无论是以“在岸生产”为目标的国内产业支持政策,还是以“友岸外包”为核心宗旨的国际产业外交,都是“小院高墙”的产业链重塑策略,是人为破坏市场规律的行为,其实质都是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有形的内政与外交之手,强行改变原来由市场驱动的全球产业布局。

美国的强制干涉不仅针对中国,也使很多国家充当过牺牲品。特朗普政府时期,其“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就加剧了美欧经济关系的不确定性。而拜登政府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又激起了欧洲的愤怒和不满。同样,“友岸外包”“印太经济框架”将未与美国结盟的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不但引起相关国家反感,也对全球贸易产生破坏性影响。这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其后果就是扭曲资源的最优配置,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乐观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拥有完整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中国的经济地位得之不易,持之益难。传统行业面临着国内产业链外移,以及国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优势带来的挑战。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阻断了人流、物流、经济流,也对许多行业和诸多领域造成了冲击。同时在高技术领域,中国还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的围堵封锁。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为名,限制出口多种对中国发展有利的高技术产品,打压多家中国高技术企业。

即使这样,中国经济仍然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2.3%,2021年增长8.1%,2022年经济增长3%。2023年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逐月向好,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表现优于进口,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等贸易伙伴出口增势好转。中国经济发展已从过去的以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转向如今的以拼效益、拼效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这种经济韧性极大地提振了投资者包括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和决心。

由重视生产环节向重视消费环节转变,消费大市场正在形成。由重视生产环节向重视消费环节转变,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内需求,是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要要求,更是因应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求,甚至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向“消费创新驱动”的全新增长模式转型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强烈。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中国扩内需促消费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挥了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8.8%,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消费模式也在不断创新。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9倍,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国际上,目前中国发展面临的西方技术围堵和技术封锁日益严峻,在许多重要的技术领域都出现了被“卡脖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作为对抗和制衡西方封锁的工具和手段,在吸引高技术产品进入中国的同时,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中国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中国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跻身全球前40。这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也有利于外资企业的发展,更有益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中国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些都对外界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的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2023年3月,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显示,中国仍然是企业投资最青睐的热土,超过九成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在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制度型开放的更高阶段,即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种制度型开放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对标国际规则,既是中国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国越来越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这种深度的对外开放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外企高管和外国政要纷纷来到中国谈判投资,正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普惠共赢的国际交往态度、令人期待的国内消费大市场……这些令人放心安心的利益点深深吸引着他们。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建设国际合作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AJY02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金磊:《外企高管掀起“访华潮”,他们为何纷至沓来?》,《企业家日报》,2023年4月10日。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③戴维·马尔帕斯:《我们可能面临一个失去的十年》,搜狐网,2023年4月4日。

④王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之思考》,《银行家》,2022年第5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6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0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经济是个啥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
金色年华(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