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媒介素养: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数字赋能与纾困

2023-05-11 20:54:16余筱瑶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媒介群体老年人

余筱瑶

(重庆开放大学 科技处,重庆 400052)

一、引语

在智能传播时代,随着数字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摆在数以亿计的老年人面前的不仅是他们的社交困局,还有一道亟待打破的“数字鸿沟”,如不会网络就医、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甚至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等困境,随之而来的还有昔日朋友失去联系,社交网络不断收缩、社会资源相应减少等。加之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素养鸿沟”更为明显。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截至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多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1]。加快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已上升至国家层面。①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文字摘要)[EB/OL].(2023-03-05)[2023-03-09].http://www.gov.cn/premier/2022-03/05/content_5677248.htm。李克强总理作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3-03-05)[2023-03-28]. http://www.gov.cn/zhuanti/2023lhzfgzbg/index.htm。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从物质养老向精神养老、文化养老延伸。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合理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个人就会沦落为信息时代的弱者。智能传播时代,人们对新媒体更加倚重。因此,媒介素养是老年群体能否融入数字化时代,跨越信息时代“知识鸿沟”的根本因素。数字素养鸿沟之下的农村老年媒介素养提升更是农村老年群体信息纾困、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对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老年媒介素养缺失之困境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其媒介教育程度差距也愈发明显,呈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格局。农村老年群体因受教育、经济、家庭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获取知识或信息的能力有明显差距。农村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其面临诸多困境。

(一)媒介传播新变化降低老年人社会参与度

智能传播时代,微信、QQ、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成为人们社交、休闲、学习的新生活方式,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正在构建起数字社会的新形态。而这些对于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群体是既陌生又茫然的新赛道。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 亿,占网民整体的28.9%;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网民总体的比例为14.3%(截至2022年12月)。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5-31].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可见,农村老年网民群体占比非常低。传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固化了农村老年群体的思维,新的知识技能又没掌握。非网民群体常常会在消费、出行、就医等日常事务中遭遇不便,难以充分感知到智能化社会的便利,随之带来的还有其社会参与度的降低,逐渐形成“数字鸿沟”。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大“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受贫穷、缺乏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及文化水平低的影响而形成的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方面的不平等。它将社会结构因素纳入传播效果和功能的讨论,认为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环境等因素会造成不同群体在知识或信息获取方面形成差距。传播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些差距反过来影响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等。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差距高达21.2 分,农村居民平均得分比城市居民低37.5%。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EB/OL].(2021-03-11)[2023-05-30]http://iqte.cssn.cn/yjjg/fstyjzx/xxhyjzx/xsdt/202103/P020210311318247184884.pdf.虽然近年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加快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城乡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鸿沟”正在逐步缩小,但城乡居民在数字素养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构成不容忽视的“数字素养鸿沟”,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普遍不高。对于大部分农村网民来说,互联网还没有从一个简单的娱乐工具变成一个能提供多种服务的应用平台。

(三)农村老年教育自身“供血不足”

自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创办老年大学伊始,国内的老年教育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但总体上老年教育的发展进程远不及青少年、儿童教育,且主要以服务城市居民为主。乡村由于受硬、软件教学设施的限制,老年教育辐射面较小。农村老年教育受社会的重视程度较低,老年人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老年教育认识不到位,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对农村老年教育经费支持相对不足,城乡老年教育经费相差较大;农村老年教育师资、教学内容的开发建设比较欠缺,老年村民获取信息的路径不畅,这些都造成农村老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加剧了城乡“数字鸿沟”。

(四)大数据信息化推荐产生“信息茧房”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依据个人的上网偏好、浏览历史等,对网民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行算法推荐。算法推荐割裂了老年主体对事物的完整认知,只能片面地认识由自己所受教育程度和认知程度所能接触到的内容,这种信息的长期同质化会造成“信息茧房”,使老年人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变少。一些虚假、低质、伪科学的内容和情绪化观点易被过度推送,改变老年人的认知,甚至达到“洗脑”的效果。更有甚者,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易形成统一的观点,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见,进而影响个人选择并主导舆论走向,最终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五)农村社区文化养老设施匮乏

无论是在养老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养老设施建设上,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的情况较为明显。在通信硬件方面,截至2022年12月,相对于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83.1%,农村地区仅为61.9%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05-31].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城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普及互联网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工具,是智能传播发展的基石。通信条件的落后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老年群体信息的获取。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基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文化阵地普及率还不高,还需要加强建设。在老年继续教育设施方面,缺乏适老性教材的开发和老年教育师资的补充。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娱乐方式还不够丰富,缺乏应用数字化基础设施、文化养老设施的意识、意愿和能力。

(六)家庭反哺不足加深代际鸿沟

智能传播时代,能否熟练运用并享受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判断老年群体能否融入现代社会、丰富养老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家庭场域中,为消融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往往会围绕新媒体的接入、使用和采纳,以家庭沟通、亲子关系互动等形式进行代际间的数字反哺。家庭关系越紧密融洽,其数字反哺效能就越深入,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家庭中青年一代的缺失导致家庭缺少代际交流。当前,家庭反哺的方式主要体现在物质上,对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关怀较少,更缺少数字反哺这种新型的反哺方式。更有甚者,部分家庭不仅没有代际反哺,反而存在过度经济和劳动索取的“啃老”现象[2],这些都将加剧代际失衡问题。

三、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数字赋能与纾困

智能传播时代,农村老年群体传统的以亲疏远近关系为基础的传播圈层,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交互式传播形态的影响,形成了以“三农”主题为传播原点、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社交中介的开放性、交互式传播关系[3]。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让“手机成为新农具”“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新农活”等概念的提出,使互联网从一个简单的娱乐工具变成了一个能提供多种服务的应用平台。在此背景下,应以“互联网+媒介素养教育”的智慧养老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六大赋能”,实施老年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达到信息纾困,帮助农村老年群体最终形成四大素养:媒介认知素养(媒介的基本知识、使用能力)—信息读解素养(研判信息的真假、意义、价值)—信息生产传播素养(利用媒介)—社会参与素养(个人价值实现)。

(一)思想赋能与纾困

实现思想赋能需要树立积极老龄化观念(activeage)。积极老龄化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所积极开展的老龄化行动,提倡促进老年群体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并在健康、参与、保障等方面尽可能获得最佳结果的过程[4]。积极老龄化已成为各国应对老龄化趋势的解决策略。我国从中央层面相继出台了不少政策倡导践行积极老龄观,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支持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拓展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②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同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践行积极老龄观”,“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树立积极老龄观,应纠正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所持的“老年无用论”,鼓励他们从认知上进行转变,变“老而无用”为“老有所为”。要深入挖掘老龄社会的各种潜能,促进老年人身份发生转变,使其不仅成为被动接受服务的客体,也成为主动提供服务的主体,充分激发老龄社会的活力。

实现思想赋能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涵盖了尊老爱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开展老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浸入农村老年人的学习和生活中。这将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在老年人群体中形成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终身学习风尚,促成积极老龄化的社会目标,为老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做好思想引领。

(二)设施赋能与纾困

智能媒介传播是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VR、云计算、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5]。在此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国的推动,为农村老年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了硬件保障。到2023 年底,我国农村宽带用户数预计超过1.9 亿,5G网络能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覆盖。①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EB/OL].(2023-04-17)[2023-05-31].http://www.cac.gov.cn/rootimages/uploadimg/1683027266623194/1683027266623194.pdf?eqid=a198cd38000bc9970000000464460df2.借此5G建设的机遇,乡村设施赋能要以“数字乡村”为抓手,加强农村数字建设的整体布局,加快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推广,开启“智慧乡村”和“智慧家庭”建设。

要结合移动网络大数据、健康大数据、融媒体大数据等,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级公共文化机构的辐射作用,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要适时开通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账号,建立新媒体矩阵,定位乡村老年群体,以受众为导向,抓区域特色,树立“小而精”“分众传播”的传播思维[6]。要对农村老年网民群体进行信息服务的精准推送,让用户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国家时政、医疗健康、科普知识、文化娱乐、地方新闻等方面的信息,讲好乡村老百姓的“中国故事”,促进老年群体融入网络社会,接轨现代生活,实现科技助农。

要推进乡镇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网点建设、容量建设,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全民阅读走进农村的活动。推进乡村阅读,增加图书品种、类别,针对农村生活劳动需求、老年生活需求,设置阅读专区,满足广大老年农民群体日常看书娱乐的多元化诉求。扩大农村数字图书馆、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通过阅读终端技术的改造升级,联网城区图书馆、大型数字资源平台,实现区域内城乡图书资源建设一体化,进一步缩小文化资源上的城乡差距。

(三)技术赋能与纾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等时代挑战。技术赋能正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农村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赋能。

技术赋能首先需要帮助农村老年群体提高应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意识、意愿和能力,拥抱智能媒介社会而不是躲避新科技。可以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厂商等的资源,将送电子产品下乡变为送解决方案下乡,将解决方案直接送到农村老年人手中。建议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加快推动个人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比如推出老年版手机和电脑,App软件中设置老年操作选项,技术讲解采用短视频方式呈现,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化工具培训,给老年人展示如何扫码乘车、移动支付、视频聊天、网络就医、网络购物、在线学习等,避免老年人与时代脱节,真正享受数字化红利。同时,还可就日常生活、农作需要展开主题培训,以防止电信诈骗、普及网络健康知识、宣传乡村名优产品等为内容进行现场讲解、实操演练,提高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实现健康生活。通过技术赋能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顺畅地使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提升老年用户的体验感。

(四)知识赋能与纾困

让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既是老年人的权利也是需求。对于农村老年群体而言,面对智能传播时代的技术革新,他们最为缺乏的就是新媒体知识。依托国内已有的开放大学、社区大学、老年大学向农村老年人传授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是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

借鉴国外利用公共教育构建老年媒介教育资源的成功经验,实现资源全社会共享。我国可依托以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基础的国家老年大学,搭建面向全国的多终端老年教育资源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公共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联合社会组织举办老年开放大学,参与农村老年教育,共享国家及教育发达省市的教育资源。相近地区的县村也可结成联盟建设乡村网络课堂,构建城乡双向互动的全媒体课程体系,教授农作技术知识、养老保健、摄影技术、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美食制作、影视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思想生活,更新他们对智能传播社会的认知。对于接收知识较慢,甚至不愿上网的老年人,可以采用面授形式,设置相对基础的课程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较为急迫的需求。

(五)人才赋能与纾困

农村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出农村老年教育师资的供需矛盾,因此构建一支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势在必行。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老年教育师资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应坚持地方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在省、市、区县、乡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老年教育资源的整体规划及调配提供依据,以解决老年教育师资来源不足、聘任困难等问题。在教师选聘上,应以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为标准,在社会上拓宽教师选聘渠道,吸纳各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进入师资数据库,打造一个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助学志愿者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农村老年媒介教育师资主体。

一是依托各地的高校及老年大学,加强校系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师资共享平台。二是聘请本地大中小学中的在职或退休教师,以及高校学生来老年学校任教。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组织媒介素养宣讲队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四是健全发现识别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注重对乡贤能手等乡土管理人才的培育。充分发挥“三支一扶”人员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知识辐射作用,并将退伍军人、优秀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等优秀人才吸纳进师资队伍。发现和挖掘一批技术高、手艺好、影响大的农村基层“土专家”,如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等。五是发动当地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或村镇工作人员、社会热心人士从事辅助教学工作。

(六)情感赋能与纾困

情感赋能主要指家庭“数字反哺”。“数字反哺”实际上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下的一种“文化反哺”,这种人类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被称为后喻文化[7],即指由晚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长辈,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形态。在“后喻文化”这种反向社会化中,长者和年轻人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有利于消弭两者之间的代沟。在网络时代,年轻人获得知识、信息的路径发生了根本改变,使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化。他们对数字技术的革新所具有的较高敏锐性和接受能力使他们在数字技术、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话语权。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数字反哺”进行情感赋能可解决媒介素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根据部分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现状,以“数字反哺”对农村老人进行情感赋能可由家庭的晚辈采用线上或线下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与邻居家的年轻人、村镇的青年志愿者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开展。应从帮助老年人增强对新事物的了解和使用入手,由晚辈向长辈教授智能电子设备和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协助老年人实现如网上购物、影视剧观看、微信聊天、智能支付、网课学习、网上就医等。再进一步,可以通过“数字反哺”影响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态度的认定、促进社会行为模式的养成,帮助他们辨别谣言、虚假信息,识破欺诈销售、网络诈骗,传播正能量等,从而提升其媒介素养。

四、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农村老年媒介素养的提升,关乎农村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质量,也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媒介素养能帮助老年群体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来分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增强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合理使用媒体的能力,提高其对媒介负面效果的免疫力,形成“自我赋权,为我所用”的媒介素养能力,缩小老年人与社会间的“数字鸿沟”。这不仅是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内在诉求,更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

猜你喜欢
媒介群体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