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思政建设
——以“环境科技论文写作”为例

2023-05-11 02:06:12王赫名
科学咨询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不端诚信学术

王赫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北京 102249]

一、课程简介

“环境科技论文写作”主要是针对环境工程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学科体系中居重要地位。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严谨工作态度和良好学术道德,锻炼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激活学生的知识输出与输入。针对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研究生的特点和学生切身的需求,本课程将通过16学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和撰写规范,学习如何撰写中英文学术论文,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知道如何展示研究成果以及与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本课程重点讲授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具体方法以及投稿技巧,其次还涉及毕业论文撰写和规范、文献检索、学术PPT制作以及会议报告和交流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的方式,并利用雨课堂辅助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1]。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的道德思想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民族文化自信,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课程思政强调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深入融合,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科技论文写作是对科研成果的总结和展示,有利于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以及知识的传播。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准则。然而,学术不端的行为在国内外都屡有发生,社会上不断引发关于“学术诚信”的热议[3]。学术诚信,关乎师德师风和学生质量,也是国家科技实力与形象的体现。2019年7月1日,我国首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正式实施,强调了论文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失范行为。另外,《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中也明确规定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为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在严格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恪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道德,珍惜学术声誉,确保学习过程和学术成果的“廉”与“洁”。因此,“环境科技论文写作”能够与“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深度融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的准则[4]。

三、“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实践包括以下内容[5-6]:

学术不端案例: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另外,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属于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例如,哈佛大学的某教授发表论文宣称一种小猴子可以在镜子中识别自己,但提供的录像片段并不能说明此问题。此后,该教授因为学术不端而离职一年,其讲授的课程也全部停止;日本理化所认定某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其博士学位亦被早稻田大学取消;上海电力大学发布通报称,该校外国语学院某教师由于论文存在多处抄袭被日本京都大学取消博士学位,学校也解除了对该教师的聘任。因此,广泛搜集学术不端的案例,以实际案例讲解,在课堂上告知学生学术不端的后果。之后,再引出如何避免学术不端的一些可行方法,与课程要讲授的内容紧密结合。

潜心科研案例: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急于求成。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通过不断失败的尝试才成功的,因此教育学生要端正科研态度,不能急躁,遇到问题不能抱怨而是想办法解决,并要敢于挑战科学难题。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着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最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在这次新冠疫情中,陈薇亲自带队在强大的压力下,率先研制出新冠疫苗,并推出了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在这里要强调一下: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认同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思政内容。

优秀研究生案例: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研究生,他们勤奋刻苦,踏实科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样的案例也很多,近期报道的某硕士研究生发了11篇SCI;还有的学生是俄语生,每天只能写出一句英文,在毕业时也发表了数篇SCI文章,数年后成为教授以及杰出的科研工作者。这部分最好搜集本校优秀学生的案例,这样利用学生身边学长的案例会更有激励作用。另外,也可以邀请这些优秀学长亲自来课堂举办讲座,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也会帮助到更多的学生。这类案例可以积极鼓舞学生,不要害怕写作。只要坚持到底,本着科研的精神,总会有所收获。

四、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一)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

课程思政就是将优秀的道德和思想融入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与知识点能完美地匹配。课程思政的内容广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工匠精神、革命传统、国防教育,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有些课程思政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可以引用,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环境类的课程中都可以较好地结合起来。还有诚信和规范的思想,除了可以融入在“环境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中,在其他课程中也可以结合。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课中,可以强调工程设计和数据计算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环境监测”中涉及到的监测数据要真实、可靠,也可以强调诚信和规范的思想。教师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时,往往只专注思政内容在一门课程中的体现,而无法顾及整个培养方案中思政内容的设计。这有可能会忽略课程思政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不均衡或者过度重复,甚至缺失重要思政内容。因此,专业负责人以及不同教学团队之间应该及时沟通和讨论,使思政内容丰富而全面地覆盖到整个专业培养中。即使是同类型的思政内容,教师也要结合自身课程特点,考虑授课的具体内容引入恰当的案例,避免枯燥乏味。这个问题是目前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创新

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案例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更新[7-8]。虽然课程思政所传递的核心思想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具体的案例和故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更新,或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到更适合、更恰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例如,上文提及的日本理化所某研究人员的案例是非常经典的学术不端行为,后续该研究人员还将此次事件写成书进行出版,甚至拍了时尚写真集,网友对此也是议论纷纷。“一稿多投”也属于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西南大学某教师大规模重复使用图片,存在“一稿三投”的问题,10年后论文被撤稿,学术不端行为最终也被曝光。此外,课程思政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随着教师教龄的不断增加,一方面教学经验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会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也会越来越大。例如,“00后”的学生更具个性且不喜欢说教,教师在寻找课程思政案例的时候,就要考虑案例是否容易被学生接受、是否贴近生活。最后,课程思政的内容也要与学生的状态相联系。例如,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焦虑、压力大的问题。在“环境科技论文写作”中就可以将该问题与科技论文写作相比较,因为写作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论文写作,将各个部分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讲授以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写作的压力。这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相似的,都可以找到方法各个击破。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课程思政是渗透到教学中的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如何在课程结束时考核和评价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是一个难点,而且课程思政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有交叉和覆盖[9]。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挖掘课程内容,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以“环境科技论文写作”为例,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发放匿名问卷,询问科技论文写作相关的问题,也包括课程思政内容,例如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解。课程结束后,再把相同的问卷发放给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针对2020—2021第二学期,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课程开始时,选课人数48人,回收问卷48份;课程结束时,选课人数51人,回收问卷50份。通过授课前后的数据对比,清晰展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良好。例如,课程开始前全班只有1人对科技论文写作非常了解,而课程结束后对科技论文写作非常了解的同学达到了15人,占全班总人数的29.4%。课程开始时共有29人对科技论文写作不太了解或一点都不了解,课程结束时只有2人对科技论文写作不太了解,一点都不了解的学生为0人。课程开始前全班只有1人对科研诚信非常了解,而课程结束后全班对科研诚信非常了解的同学上升到29人,占全班人数的56.9%。课程开始前全班有11人对科研诚信不太了解,而课程结束后全班对科研诚信不太了解的同学减少为0人;课程开始前全班有38人认为有必要做到科研诚信,课程结束后该数据上升为48人,占全班人数的94.1%。

五、结束语

由于“环境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可以恰当地融入科研诚信、潜心科研等思政内容。通过这种育人无痕的方式,教育学生要本分做人、踏实科研、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等。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及时更新课程思政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引起学生共鸣。此外,还需要采取更加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而不只是教师通过思政案例的简单讲授。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更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考量,才能更准确有效地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进行评价。总之,通过在“环境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引入“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思政内容,使教学努力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不端诚信学术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
关于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则系统”(AMLC)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