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种策略

2023-05-10 23:51明慧芬欧欣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3年2期
关键词:章节整本书乡土

明慧芬 欧欣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书目,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中要求学生阅读的一部学术性著作。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此书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本文依据“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要求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究了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在理解书中的基本观点、关键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际,学会转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而提升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阅读指定的书目,而且要结合不同书目的特点和类型,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一任务群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设计相关的教学计划时,不能只简单地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还要学会“跳”出书本,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他们总结阅读的方法,积累阅读的经验,让他们能够走进书本,高效地阅读书籍,进而结合生活实际,最终“走”出书本,从读一本书学会读一类书。

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要求和本地区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采用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选书与购书

第一,为方便安排教学工作,我们需选购同一版本的书籍。书籍除了有正文中的14篇小论文外,还必须完整收录“重刊序言”“后记”“附录”等内容。“重刊序言”“后记”和“附录”对于研究本书的成书经过、作者的写作目的、探究作品的学术价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选购一本“素本”。这里的“素本”是指没有任何阅读指导和旁批摘要的原著。我们会发现,只要是“新课标”指定的必读书目,书籍中一般都会有很多的阅读指导、练习题、旁批指要等。但是,我们建议不选择这样的书,而是选择“素本”。因为“素本”可以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走进文本的时候是独立而自由的,能直接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没有阅读过多的资料,不会过早地受到干预和干扰。这样一来,他们在阅读时才会更流畅,才能保证阅读的连续性,获得更强的愉悦感,更好地感受整本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导读

导读一般发生在学生阅读之前,相当于预热活动。在导读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引领的作用。在此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社会学著作,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学。因此,导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费孝通,介绍他弃医从文的经历,了解其从疗救个体到疗救社会的思想转变;了解他从书斋苦读到实地调查的经历,感受其可贵的研究精神;了解他从乡土中国到天下大同的全局观,感受他情系乡土、心向未来的大家情怀。

其次,要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书籍的封面、目录、重刊序言、后记和附录中的内容,并介绍一下本书的相关信息,让他们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阅读重刊序言,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书籍的成书背景、体裁特征。浏览目录,他们可以把握全书的基本内容,了解整本书的脉络框架。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再次,导读的目的还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呈现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借助一些具体的情境和现实生活的场景来导入新课。例如:“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种菜?逢年过节,一些年轻人在访亲会友时为什么需要‘亲戚计算器这个小程序?”这些问题都比较现实。教师可以借此带领学生在书本中寻求答案,由此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要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明白中国社会的诸多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了解我们是从“何处来”的。

最后,教师还需借助导读活动鼓励学生坚持閱读。由于本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在20 世纪40 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来的,其专业性、知识性可想而知。阅读这本书对高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导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求助于同学、求教于老师,和同伴一起攻坚克难。我们希望能培养出理智的阅读者,让他们由内而外产生阅读的动力,有坚持阅读书籍的力量。

三、引导学生自主通读全书

整本书的阅读课只有18个课时左右,却涉及两本名著。如此来看,留给《乡土中国》的课时就只有6至8个课时。所以,要在课堂上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是不现实的。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也说整本书阅读主要是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的。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内外的阅读任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通读全书。第一次自主通读,学生要把全书从头至尾不间断地阅读一遍。通读全书,勾画圈点出书中的核心概念、关键信息,总结作者的观点。我们要允许学生跳读,告诉他们即使读不懂也没关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重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没有老师干预、没有其他资料影响的情况下对全书获得相对完整的印象。在自主通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合理地安排时间,不间断地读完全书,并能够大致了解本书的内容,能陈述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

之后,再安排学生进行第二次自主通读。鉴于阅读本书的难度较大,高中生的阅读时间较少。要求他们完整地阅读一本书确实很难。所以,在开始第二次自主通读活动之前,教师需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制定好阅读计划,布置好各个阶段的阅读任务。

第二次自主通读的任务表如下:

第二次的通读是对第一次通读的强化,是在教师的监管、督促下完成的。学生主要运用“思维导图法”和“批读阅读法”阅读整本书。

(一)“思维导图法”

考虑到学生在读整本书时要学会“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了解学术著作重在说理、阐明观点的特点,需要在逐章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各个次级论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我们建议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法”阅读整本书,绘制各章节的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的十四个章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土中国进行了剖析。每一个章节均围绕一个主要概念或问题展开。很多章节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分析概括每一章节的论点、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需了解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乡土社会的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法”,旨在帮助他们打通章节之间的壁垒,使他们形成全景意识,从宏观上观照某些章节乃至整本书,最后绘制出全书的思维导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绘图之前,教师应先出示个人绘制的某一章的思维导图,给他们提供一个参考对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二)“批注阅读法”

我们期望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圈点勾画,逐段阅读,以此教会他们运用“批读阅读法”阅读整本书。让学生在有感触的地方留下点评式的批注,在难以理解的地方留下难点批注,在不认同的地方留下质疑类的批注,在能和现实生活、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产生联想与勾连的地方留下联想式的批注,逐渐掌握阅读、批注、思考、记录的方法。

在自主通读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交流,并努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教师也能实时关注到学情,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

四、开展专题研读活动

完成通读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可能会由于阅读不够深入而无法提出问题。所以,教师需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开展研读活动。整本书阅读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要求统整、连贯和集中。因此,接下来,教师需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共同研读作品,完成研读活动。

(一)展示导图

在通读阶段,学生已经各自绘制了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各学习小组自选一个篇章,绘制出各自的思维导图,充分分析和讨论,说说自己这样绘图的理由。最后,各个小组在班级内展示本小组的阅读成果,并邀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思维导图分享个人的阅读感受。

当学生把《乡土中国》中的文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把无形的思维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导图不尽相同。不同的思维导图展示和呈现了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也让我们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漏洞一目了然。之后,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开展相应的思维训练,弥补其中的漏洞,增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二)探究议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需提出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各章节进行总结与归纳,要求他们试着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例如,针对《家族》这一章节的内容,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议题:“请你从《家族》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个特点,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你的家族情况,谈谈你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家族观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家族的社群功能在逐渐消失。同时,他们也意识到: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更为频繁,加上人口政策的实施,由此改变了乡土社会聚族而居的现象,人们的家族观念慢慢变淡,导致家族内部、家人之间的情感渐趋淡漠。这样,学生在评价与分析问题时就不会局限于某一角度或某一立场,而是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不会一成不变地看待周围的人、事、物,而是建立起了过去和现在的联系、理论与现实的联系,理解了“乡土中国”的基本内涵,感受到了它的价值。学生就能明白:我们从何处来,又该去往何处。阐释了“文学母题——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就是《乡土中国》的价值。

“新课标”鼓励学生从多渠道进行跨媒介的整本书阅读。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情境来设置议题,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书中核心概念的理解,增强阅读的效果。

例如,针对《无讼》这一章节的内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的片段,思考在庆来和村长的冲突中,哪一方更占理,应如何评价秋菊的做法,如果自己是秋菊,可能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会在研读与讨论中直面“情”与“法”的冲突,了解“礼”与“法”的博弈,理解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及性质,并作出自己的抉择。这样的议题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整合书中概念的基础上,理性地思考问题。

在完成了整本书的自主通读、专题研读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试着运用《乡土中国》中的理论去理解和解释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理论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主动去观察、发现、挖掘身边的“乡土现象”,探寻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书本中的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新时代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别,而我们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河池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结合广西河池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现状,引导学生了解河池的社会风貌、人情风俗,带领他们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在辩证思考的基础上,了解“乡土河池”的时代变迁和民风民俗,分析我们本地的乡土社会是如何沿袭与变迁的,并探寻其原因。这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其布置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乡土中国》中的重要概念,选一个与本土相关的社会现象(或文艺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制成ppt或视频,在课堂上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和评析。

学会联系实际,学生的认知框架才会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在拓展研究、辩证思考和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他们能更全面地感知乡土社会的变化,挖掘出隐藏在书中的信息,感受《乡土中国》的学术价值。

总之,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上述环节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整本书,理解书中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章节整本书乡土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芬芳乡土行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