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林,汪涛,张齐龙,肖绍武,张丽婷,况卫丰
江西省胸科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 染通常由真菌、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由于抗生素滥用和新型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出现,CNS 感染表现为高危、复杂、难治及突发等特点[1]。脑膜炎和脑炎均属于CNS 感染,脑膜炎发生过程中蛛网膜下腔的细菌和病毒诱发免疫反应,引起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进而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组织通透性增加及局部组织损伤;脑炎发病大体类似,但主要是脑实质出现炎症反应[2-3]。目前,对于CNS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较多,如病原体直接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直接镜检、抗原检测)、免疫应答反应检测(如抗体检测)等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培养周期长、特异度较低、敏感度不足,无法指导临床快速诊断[4-5]。病原高通量测序是近年新兴的临床诊断辅助手段,样本测序后对比已有数据库,确定感染微生物种属,协助临床快速诊断,甚至能检出新发的、临床罕见的感染性病原体,并具有通量高、周期短、相对无偏倚的优势[6-7]。本研究旨在探讨病原高通量测序在CNS 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CNS 感染患者资料,根据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0~78 岁,平均(46.35±3.26)岁;脑脊液白蛋白平均水平为(1.89±0.45)g/L;外周血白细胞平均水平为(10.65±2.11)×109/L。试验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2~77 岁,平均(46.99±3.41)岁;脑脊液白蛋白平均水平为(1.91±0.43)g/L;外周血白细胞平均水平为(10.72±2.16)×109/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确诊CNS 感染,符合《北京脑炎协作组脑炎诊断标准》[8];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脑脊液呈血性;合并脑膜恶性肿瘤;合并梅毒、HIV 感染;非感染性脑病:如风湿性免疫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病。
对照组采用传统病原学检测:患者取侧卧位,腰椎穿刺取10 ml 脑脊液进行检测,包括病原体抗体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原微生物培养,必要时进行血浆真菌GM 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或G 试验(1-3-β-D 葡聚糖动态定量检测)。
试验组采用病原高通量测序,具体操作如下。(1)DNA 提取及样本处理:无菌条件下对患者行腰椎穿刺,取2~3 ml 脑脊液样本并低温保存(一般于-80 ℃保存,24 h 内送检可于-20 ℃保存,8 h 内送检可常温放置),提取脑脊液DNA,超声破碎成约250 bp 片段;(2)文库构建和测序:分别使用Agilent 2100 Bioanalyzer 和Qubit dsDNA HS Assay Kit(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质控DNA文库的尺寸和浓度,采用BGISEQ-50/MGISEQ-2000 测序仪进行测序;(3)数据分析:去除低质量序列,采用BWA 比对方法去除人参考基因序列,最后与参考库4 类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比对。
观察并记录两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症状(意识状态,头痛、呕吐,发热等)改善天数、住院总天数及治愈率。
用SPSS 23.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阳性检出率为70.00%(28/40),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17.50%(7/4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03,P<0.001)
试验组症状改善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和住院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症状改善和住院时间比较(d,±s)
组别 例数 发热 呕吐 头痛 意识障碍 住院总天数对照组 40 8.71±3.92 7.50±2.64 6.37±1.55 11.23±4.04 18.04±6.21试验组 40 6.82±3.24 5.24±2.55 4.16±1.23 9.83±3.16 14.92±5.73 t 6.883 7.036 7.520 6.648 8.901 P 0.005 0.004 0.002 0.006 0.000
试验组治愈率为87.5%(35/40),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32)。
CNS 感染患者的诊断通常不是十分明确,医师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最终需再进行实验室检测[9-10]。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样本需要行脑活检或腰椎穿刺等侵入性操作获取,样本的数量和可用性有限。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重叠性,易漏诊罕见病原体感染,临床约一半急性脑膜病患者病因尚未确定[11-13]。CNS 病原体感染种类广泛,且有些存在严重的致死性,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严重影响预后,给医疗卫生机构及患者家庭都带来负担[14-15]。
病原高通量测序可对样本中的每一段基因进行测序,不依赖对病原体的预测和假设,几乎可以检测样本中所有的DNA 或RNA 序列,可对病原体的感染类型进行无偏倚筛查,克服了免疫标志物、聚合酶链式反应、培养等靶向诊断的局限性,是一种便捷、快速的临床诊断辅助手段,能够发现少见的、新发的、诊断困难的病原体[16-18]。本研究利用病原高通量测序检测出阳性结果28 例,传统方法检测出阳性结果7 例,其中5 例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均为阳性,高通量测序方法检出阴性结果12例,其中1例与传统方法不一致,试验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传统方法对CNS 感染患者检测缺乏特异度和敏感度,诊断力度不够,易出现漏检、错检[19-20]。本研究中,试验组检测出的感染病原体更加准确,有助于医师及时干预治疗,所以症状(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发热)改善时间和住院总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其原因为,CNS 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为头痛、呕吐、发热、意识障碍,若诊断及时,准确率高,临床医师快速给予抗感染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症状,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病原高通量测序在CNS 感染患者的诊断中阳性检出率较高,有利于临床医师及时干预治疗,提高治愈率,缩短症状改善时间与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