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中 张紫琳
摘 要:在旅游业发展模式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成为一个显著的趋势,旅游协同也是京津冀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京津冀旅游协同既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受到客观因素的推动。长三角自2003年正式开始推动一体化建设,为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章从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多维政策的积极推动、便捷交通圈、复杂旅游策略整合等五个维度总结出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的经验,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旅游协同 长三角经验
旅游业19世纪诞生并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旅游收入在世界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石油出口、汽车出口、机电出口等的收入,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在拉动消费需求、提供就业机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发展旅游业成为各国普遍的国家策略。
一、旅游业协同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大,旅游一体化成为越来越多区域联合发展的方式,如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跨境合作项目、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所促进的跨境旅游合作,以及近几年东盟推进的旅游一体化等都是具体实例;而在国内,旅游一体化起步较早的珠三角、长三角为我国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03年就已经启动的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在资源整合、要素流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京津冀旅游协同的动因
(一)京津冀协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是寻找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重要优势,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先行,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已经成为三地的共识。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带一路”是我国当前最高的国家级顶层合作战略,旨在依靠与有关国家的双多边机制,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京津冀作为我国北方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其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与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而旅游业在拓展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碰撞、推动文化相互借鉴等方面的卓越作用,可以促使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的“一带一路”战略更加有效地展开。因而,打造京津冀旅游协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区域内各要素相互配合、关联互动,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促使其向区域旅游协同方向发展,通过区域旅游协同,可以实现旅游要素跨区域流动与相互配合,更大程度地发挥各地的旅游优势与特色,实现区域旅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消费增长的促动结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按照年平均汇率计算2022年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分别为2.83万美元、1.77万美元和0.85万美元。根据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的研究:当人均GDP在1000-4000美元之间时,文化消费开始活跃;当人均GDP在4000-12500美元之间时,文化消费开始攀升;当人均GDP超过12500美元后,文化消费开始繁荣发展。根据文旅部2019年公布的报告,文化消费作为丰富游客深度体验的重要途径,为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因而,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所促进的文化消费的不断增长,将对京津冀旅游协同产生积极的促动作用。
三、长三角旅游协同的经验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推动
区域协同发展是对区域内经济、科技、民生、生态、产业等进行高效整合提升区域整体实力的发展方式。旅游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协同发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在基础设施、政策体制、市场协调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建设成果推动了旅游协同发展,如2010年以来,长三角有更多的城市进入了2小时交通圈,跨地区通勤成为常态;在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提出“2025年形成长三角城市群1-2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的建设目标”。区域协同发展的诸多成果为旅游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占全国不到4%的土地面積,集聚了全国约16%的常住人口,产出了全国约24%的经济总量。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消费的增长,长三角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了全国的20%;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正是基于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城市号召力。与长三角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相对应的是长三角旺盛的旅游活动和巨量的旅游收入,2019年长三角共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全国接待游客总数的40%,旅游总收入达到3.9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接近60%,同时,长三角旅游协同的发展也对区域协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尤其是对超过全国人口和经济总量40%的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长三角旅游业同样受到较大影响,但是,长三角文旅主流区域的地位未发生变动,而在疫情后期长三角地区旅游反弹尤其明显,仅2022年春节期间长三角旅游收入就超过了778亿元,其中,如上海、南京、杭州、扬州等众多城市接待游客数量已经达到或超过2019年同期的水平,长三角再一次展现出强劲的旅游发展态势。
(三)多维政策的积极推动
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文件、旅游协会等共同构建的多维立体驱动模式,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旅游协同的良好发展态势。第一,国家层面。自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确定长三角范围、战略定位开始,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区域政府层面。2018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出台,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而在国家、区域政府的一系列文件中都包含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容,如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联合推动跨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共同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等目标。第三,旅游会议与合作倡议方面。2018年的“首届长三角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高峰论坛”,2020年的“文化和旅游治理协同发展大会”,2021年的“首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旅游度假高质量发展大会”,2022年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推出了长三角文化旅游50多项工作清单,这些合作政策的有效实施,对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四)便捷交通圈的构建为旅游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十三五”时期长三角基建投资超过43002亿元,铁路营业里程由9868公里增长到12846公里,增长了30.2%,高鐵里程由3250公里增长到6008公里,增长了84.9%;“十三五”时期长三角高速里程达到了15770公里,比“十二五”时期增长了16.56%;“十三五”时期,望东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跨海大桥陆续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长三角的交通体系。目前长三角内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级市实现动车组列车公交化开行,“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梦想变为现实,“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便捷的交通为长三角旅游互动和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复杂旅游策略的整合是推动旅游协同发展的直接动因
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品牌整合、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区域内旅游互动等策略的整合是推动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的直接动因。旅游品牌方面,如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达成共同打造“畅游沪苏浙皖,乐享品质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共同推进区域重大旅游项目和产品建设。信息平台建设方面,2019年就开始规划的沪苏浙皖“乐游长三角”信息化平台,将打造一个联合推介高质量旅游产品、汇聚长三角各地旅游资讯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在人才培育方面,长三角从落实“一地培训,三地覆盖”、旅游人才信息网络完善、境外培训、培训合作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旅游人才,而且长三角旅游人才互通、互认、互流为长三角旅游协同提供智力保障。旅游互动方面, 1992年“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开启了区域旅游协作的新纪元,自此,旅游互动成为长三角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策略。
四、京津冀旅游协同的策略
(一)重视并构建自上而下的设计与推动体系
旅游协同发展应当重视并构建自上而下的设计与推动体系。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构建高层次的磋商与推动机制,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实现的基础。京津冀三地在经济、文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视这些差距与不同,设计能发挥三地各自优势而又能实现1+1+1>3功能的系统化政策措施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而三地各级政府多维度的有效推动是旅游协同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京津冀协同的整体实力
长三角将旅游协同视作系统协同的组成部分,与经济、金融、科技、民生、生态等协调发展,构建系统整体协同与旅游协同的共同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特殊产业,其协同发展必然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影响,而一个整体实力强的协同体系无疑会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因而,聚焦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却又不能只着眼于旅游协同发展,应当加强京津冀协同的系统整体实力建设,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升区域经济协同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发展旅游的根基所在。京津冀地区2022年GDP总量为10.03万亿元,京津冀三地分别占41.49%、16.26%和42.25%;而京津冀三地的人口总和达到了1.1亿,京津冀三地占比分别为19.88%、12.47%和67.65%;2022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415元、48976元和30867元。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点之一。发展京津冀旅游协同需要以经济协同和人民富裕为前提,因而,提升区域经济协同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打造便捷交通圈
便捷的交通圈可以为旅游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着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目前,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实现了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铁路、公路网络日益完善通畅,机场群、港口群建设取得卓越成果。京津冀便捷交通圈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城市的扩散将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奠定更为良好的交通基础。
(五)应用复杂而有效的旅游策略
京津冀旅游协同应以三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为基础,以整体品牌打造为根本目标,以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旅游从业人员培养为重点内容,以区域内旅游互动为重要手段,促进京津冀旅游要素的优化和流动,增加市场活力,推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此外,还应当把握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和新兴业态,如可以借鉴长三角精品自驾游线路、自驾游俱乐部、房车露营地等的推介经验,打造适合京津冀的自驾游和房车游路线和营地。
五、结论
京津冀旅游协同可以促进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要素、信息、品牌等的有效整合,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圈的优化升级,推动京津冀协同战略的展开,同样,可以为“一带一路”打造产业先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借鉴长三角旅游协同的经验,在体系设计、实力打造、经济发展和旅游策略等方面做好功课,为京津冀旅游协同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城平.长三角文旅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 (4).
[2]Sofield T H B. Border tourism and border communities: An overview[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6, 8(2).
[3]单晨,陈艺丹.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网络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疆财经, 2021,(2).
[4]王丽娟,高丽敏.北京旅游响应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33(3).
[5]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中国两岸三地文化产业研究报告[R].2013.
[6]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R].2019.
[7]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14-2020年)[R].2021.
[8]田里.欧洲跨境旅游合作:实践、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9).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自然资源资产资本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