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永祖
2023年以来,随着中国新冠疫情过渡到常态化防控阶段,众多世界五百强高管纷纷到访中国,成为国际经济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在中国参加论坛、会见合作伙伴以及政府官员,发表对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看法,同时也寻找着在中国发展的新机遇。“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对世界经济发展动向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到来显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仅3月25-27日在北京钓鱼台召开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中,外方嘉宾就包括了苹果总裁蒂姆·库克、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以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等近70位外企高管,随后召开的博鰲论坛上也有大量的外企高管参会。另外,无论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还是巴西总统卢拉,在近期的访华行程中都带了庞大的商界代表团,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同时,十分重视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由此可见,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在中国挖掘商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高管的共识。
不必讳言,近几年由于新冠疫情以及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一些杂音。外企高管密集访华,不仅体现了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信心,无疑也扫除了少数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质疑。
这种信心首先来自于对中国经济韧性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此有过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经得起各种大风大浪的冲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经济的韧性来自多个方面,比如中国工业体系具有规模大、门类齐全的特点,不会因为某个行业发展处于低谷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曾经普遍预计2023年3月中国的出口将下降7%,但实际上反而急增14.8%,并终结四连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等出口的大幅增长抵消了部分传统产品出口的下降。
这种韧性还体现在制度优势以及政府所拥有的众多政策工具,可以确保经济运行在正常轨道上。面对外部的技术打压,中国充分发挥共产党总揽全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重点突破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加速实现高科技能力的自立自强,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容易受到外部冲击。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政府出台了税收减免、加大金融资源支持等全方位的支持政策,确保经济体系的各个环节运行畅通。同时,中国把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改革、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结合起来,共同发力,不断夯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这种信心还来自于中国巨大的内需潜力。新冠疫情三年,居民的出行旅游等需求都受到了抑制。现阶段,中国人口多、储蓄率高的优势将很快转化为消费优势。总体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5.8%,单就3月份而言,消费总体同比增长10.6%。其中餐饮收入更是达到了26.3%,消费增长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充分说明中国的内需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激活。
没有人比企业更了解中国内需的重要意义,外企高管更是深谙此道。因此,库克一到中国就首先到三里屯苹果零售店同顾客见面,显示出高度重视中国消费者的态度;近日,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与中国的合作伙伴签署7份合作文件,以加强同中国的关系;齐普策更是表示,在全球经济当中,特别是在汽车行业当中,没有中国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外企高管的行动也许更具有说明性,巴斯夫、特斯拉以及科威特政府投资局、阿布达比投资局等企业和机构都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和布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抓住世界格局加速重组所带来的机遇,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照先进国家和地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加速构建国内统一消费大市场,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