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归因分析
——以山西省为例

2023-05-08 04:54胡炜霞耿梦杰
关键词:黄河流域山地山西

胡炜霞,耿梦杰

(1.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021十大全球消费趋势》指出, 城市居民为满足身心健康需求,不断寻求户外绿洲,山地旅游因其美妙的视觉胜景和良好生态环境赢得游客青睐。新冠疫情的影响促使更多人追求健康休闲方式,山地景区通过吸引周边游客休闲游憩,更契合游客疫后需求,给旅游业复苏带来新机遇。同时,山地旅游是国家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大众旅游时代,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旅游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势在必行,正确认识山地景区空间布局的意义重大。

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是“一带一路”陆路沿线的主体地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战略地位。截止2021年中国5A级景区共306处,黄河流域九省5A级景区82家,其中山地5A景区35家,占比黄河流域总量的40%以上,可见黄河流域山地旅游资源丰富。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山地生态旅游在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旅游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黄河流域中部山川众多,气候适宜,具备发展山地旅游的独特优势;而且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人口、产业不断集中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黄河中游四省山地旅游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外在支持。另外,山西省位于黄河流域中心位置,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其产业布局对生态环境破坏巨大,迫切需要转型发展。习近平考察山西时指出,应把文旅融合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山地旅游方面,山西在黄河流域中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也为打造中国黄河旅游精品线路、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线性空间建设提供支持。

山地旅游景区是具有观赏游览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美学价值的地域综合体,在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外山地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73年,Benthem提出山地旅游资源保护需要有效环境规划行动[1]。国外学者对山地旅游的概念和特征[2],山地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和管理[3-4]、游客体验[5]、山地可持续旅游[6]等方面研究较丰富,奠定山地旅游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岳旅游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不仅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也将山地旅游视作人生超脱的必由之路。从古至今,山地旅游热度一直不减,国内除对山地旅游本身内容研究外,还常与红色旅游[7]、乡村旅游[8]、康养旅游[9]等结合。有关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内容多集中在空间分布特征、时空演化格局和等级结构上;研究方法偏向运用GIS空间统计[10]和数理模型[11],以量化分析为主;研究区域既有对行政区域不同省份[12]、地市景区空间布局的讨论,也有不同自然地带、跨行政区[13-14]的研究;研究景区类型上,有关于资源型景区[15],沙漠型景区[16],冰雪旅游景区[17]等方面的研究。梳理已有成果发现,有关黄河流域整体的山地旅游研究尚不充分,作为因成就晋陕峡谷雄伟百里画廊的山西,其山地旅游在黄河流域中部具有代表性,虽已有部分学者对其A及以上景区进行研究[18-19],但从黄河流域整体发展为出发点的空间研究还略显不足。

本文以山西75个A及以上山地景区为对象,分析和认识黄河流域中部山地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原因、利用情况,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践服务,并对生态旅游良性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以山西为黄河流域的代表省份, 基于以下充分考虑: ①山西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 平均海拔1 000 m以上, 东依太行山脉, 西靠吕梁山脉, 山地、 丘陵占全省总面积80%以上, 在黄河流域中部山地占比最大, 山地景区自然资源充足、 发展潜力大。②山西林业用地面积787.25×104hm2、森林面积321.06×104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0.5%,生态环境在四省中破坏最严重,经过多年的黄河中游水土整治,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观。③山西名山众多,景色宜人,蕴含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够满足游客感官、认知、情感多重体验。④山西共有237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9家5A级,108家4A级,120家3A及以下景区。其中山地景区有75家,占总量的31.65%,比重较大(见表1)。山西临接黄河流域中部三省(见图1),其山地景区空间布局研究对整合黄河流域山地旅游资源、促进黄河流域山地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表1 黄河流域山岳型旅游景区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mountain tourist attrac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图1 山西省区位图

1.2 研究方法

1.2.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能够清晰反映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或集聚特征以及这种形态变化,通过核密度分析探究山地景区在山西各地市的集中分布区域。本文公式为

(1)

式中:fn(x)为函数核密度估计值;n为景区数量;x-xi是估计点x到样本点xi处的距离;h(h>0)为带宽。

1.2.2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可以判断点要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分布的集中程度。洛伦兹曲线凸度越大越集中,可通过洛伦兹曲线来分析山地景区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公式如下

(2)

式中:I为集中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取值在0到1之间,越趋近于1,则表示景区集中程度越高;A表示实际景区分布的累计百分比总和;M表示景区集中分布情况下累计百分比总和;R则表示均匀分布情况下累计百分比总和。

1.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研究空间某单元与周围单元关系,就某种属性值计算空间自相关性程度,分析空间单元分布特征。采用全局MoranI指数来反映山地景区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的空间集聚程度。公式如下

(3)

1.2.4 冷热点分析

冷热点分析可对不同点状要素集聚情况分析,用Getis-OrdGi统计中Z得分、p值来分析局地空间的集聚情况。Gi的值大于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时,表明此处为景区的热点区,小于-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则为冷点区。计算公式为

(4)

式中:wij为空间权重值;m为景区总数量;xj为空间单元j的属性值。

1.2.5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是在线性回归模型(OLS)基础上考虑变量空间特征而形成,能从局部视角研究变量空间非稳定性,计算公式为

(5)

式中:(ui,vi)代表第i个样本空间的地理坐标;βk(ui,vi)代表样本空间单元i的第k个回归系数;yi表示第i个样本空间单元内景区数量;xik表示第k个影响因素在空间单元(ui,vi)处的观测值,在本研究中,k表示影响景区分布要素;n表示影响因素个数;εi表示残差,残差越小,回归方程拟合度越高,模型效果越好。

1.3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1.3.1 数据来源

山西A及以上景区名单来源于山西省文旅厅,经筛选剔除得到75家A及以上山地景区。借助Google Earth拾取坐标系统获取其经纬度信息,并采用百度地图对获取地理坐标进行验证,修正部分数据,并导入ArcGIS获得景区地理空间数据信息。数字高程数据(DEM)采用ASTER GDEM 30 m空间分辨率数据,植被指数(NDVI)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geodata.cn/)中国1 km分辨率年数据集,空气质量数据来源于空气质量历史数据查询网站(https:∥www.aqistudy.cn/),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行政区划、河流、公路等矢量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其他相关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及政府相关网站。

1.3.2 指标选取

山西A及以上山地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合贾垚焱[20]、邹建琴[21]等人的研究,将影响因子分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两大类(见表2)。海拔、坡度反映该地自然地理要素状况,气温、降水描述景区和气候间内在关系,植被指数反映区域植被生长状况,资源联动反映景区互动情况。政府支持保障是景区稳定持续发展的社会要素;旅游目的地人口规模是景区客源基础;交通条件对山地景区开发至关重要,疫情影响下户外行、自驾游更是趋势,将区域内公路长度作为交通条件优劣判断指标;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经费增加有助于景区质量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更多人愿意出行,是景区升级改造重要推动力。

表2 山西省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指标Tab.2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type A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2 山西山地A及以上景区空间分异特征

2.1 景区总体分布格局

运用核密度分析对山西75家A及以上山地景区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系统默认带宽,运用自然断点法(Jenks)形成景区核密度空间分析图(见图2)。从整体范围来看,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大,以“吕梁-太原-阳泉”一线为界,此线以南,分布密度较高,此线以北,分布密度较低。景区的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晋中、晋东南地区,呈现出以“太原-阳泉-长治-晋城”为核心的分布格局,形成“临汾-运城-晋城交界处”“吕梁-晋中交界处”“忻州中部”3个次核心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征,基本形成开口朝西的倒C型格局,主要扩散趋势是由中心城市向周围地区扩散。山西南部景区密度较大的运城市、晋城市主要是依靠中条山、王屋山以及太行山余脉发展山地旅游,说明紧邻运城、晋城的陕西省、河南省边界地市可以资源共享,加强区域联动效应和链接功能,协力打造黄河金三角山地旅游示范区。

2.2 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统计山西11地市A及以上山地景区数量(见表3),得到其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33.17,理想状态下平均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30.15,从而得到G>G′,可知景区分布比较集中。

注:该图基于山西省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晋S(2021)005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2 山西省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

表3 山西省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统计Tab.3 Statistics of mountain type A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据统计,山西5A级山地景区在总量中占比最小,为5.3%,分别分布在长治、忻州、晋中、临汾。4A级占比最大,为46.7%,大多数景区多为中低等级,这与其丰富多样山岳旅游资源不相匹配。据表3绘制洛伦兹曲线(见图3),可知A及以上景区地区数量分布不均衡。

图3 山西省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洛伦兹曲线

从地区尺度来看,晋南地区景区占比较大,晋北地区占比较小;从市域尺度来看,景区在长治、太原分布最多。长治,太原、晋城、忻州、晋中五市占山地景区总数的62.7%,比重较大。其中晋东南长治、晋城山水资源在山西较为丰富;太原、晋中因其省会中心地位有巨大客源市场。同理,黄河流域山地景区省际间也表现出不均衡状况(见表1),河南(133处)的山地资源丰富度远小于山西、陕西(78处),A及以上景区数量却接近二者的2倍。黄河中游A及以上山地景区数量(342处)明显大于上游地区(267处),说明未来黄河流域山地景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3 景区空间相关性分析

对山西75家山地景区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莫兰指数为0.38>0,且p值为0.07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景区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并非完全随机分布。不同地市景区个数在空间上为正相关,因此可以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一步探究景区空间分布原因。

为对景区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运用Getis-ordGi统计值来对景区进行冷热点分析,得到可视化分析图(见图4)。

注:该图基于山西省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晋S(2021)005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4 山西省山岳型A级旅游景区冷热点分析

山地景区冷热点分布总体不太明显,只在晋北地区的大同、朔州存在冷点区。晋北地区不仅有北岳恒山、佛教圣地五台山,还有大同火山群、右玉火山颈群国家地质公园,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深度开发山地康养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晋北紧靠内蒙古,可通过山地景区共建加强省际联系,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黄河“几”字弯战略经济区,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中、蒙、俄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同理,黄河流域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地区应联动发展,形成点(景点景区)线(旅游精品线路)面(黄河流域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新格局。

表4 全局Moran I指数汇总Tab.4 Global Moran I index summary

3 山西A及以上山地景区空间分布归因分析

选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判断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各项指标对山地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需要两个前提:①空间分布结果存在空间自相关;②统计指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其一前文已进行判断,存在空间自相关,符合要求。为判断指标的共线性,借助Spss对表2中各个指标进行共线性诊断,其中海拔(X2)、坡度(X3)、植被指数(X4)、气温(X5)、基本投资(X10)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大于7.5,存在多重共线性,为避免对回归模型结果产生影响,故此剔除。采用步进法进行回归分析,降水(X6)、客源市场潜力(X8)为剔除的无关变量和中间变量。资源联动(X1)、支持保障(X7)、交通条件(X9)、收入水平(X11)的方差膨胀因子小于7.5且p值均小于0.05,说明这4个因子是显著影响山地景区的主要因素。

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和最小二乘法(OLS)对上述4个影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的R2为0.67大于最小二乘法的0.45,更好解释变量,且地理加权回归最小信息准则(AICC)小于最小二乘法,更好拟合观测数据。将各影响因子回归系数进行可视化处理(见图5),进一步分析影响山地景区空间分布异质性。

1)从资源联动角度看,50.18%区域与景区数量呈现负相关,主要分布于晋北地区的朔州市、大同市,晋中地区的晋中市、吕梁市以及晋南地区的临汾市。23.59%的区域与景区数量呈现正相关,分布范围较小,最高值为长治市,其余地区的相关性系数较小。这说明区域资源联动对山西绝大部分区域起着负向作用,山地景区与其他景区联动发展能力不足,景区间不能形成良好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共享渠道。黄河流域中部四省山水相接各有特色,有开放合作的坚实基础和共建共赢的良好条件,未来山地景区建设不仅需要针对个体景区开发多样旅游产品,如山顶观光休闲游、蹦极刺激运动,山腰攀岩探险、科学考察,山谷农耕体验、疗养度假旅游产品等,也应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在广阔区域范围优化整合旅游资源,设计山地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制定面向区域内游客的旅游套票、年票,扩大旅游消费人群,促进区域资源共享。

2)从支撑保障角度看,29.86%的区域与景区数量呈现负相关,其中14.76%的区域呈现出强烈的负相关,极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表明相关政策能够促进景区持续发展。疫情期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山地景区开展培训、研发工作,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展旅游业务。山地旅游是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手段,黄河横亘东西,上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许多贫困地区正是山地旅游资源富集区,未来政府需要政策资源倾斜吸引企业投资,大力发展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山地乡村体验游、山地文化研学游、山地户外运动旅游等多元业态,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均衡发展。

3)从交通条件、收入水平角度看,景区影响因子空间差异图具有高度一致性。27.53%的区域与景区数量呈现负相关,36.80%的区域与景区数量呈现正相关,其余地区则不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城市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和吕梁山区。高值低值区反映出,交通越通达和收入水平越高,越能吸引更多游客,从而激发景区活力。山西位于黄河流域几何中心位置,应加强省内省际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推进黄河一号公路建设,打造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示范工程。未来可通过快速路将黄河流域优势山地景区串点成线,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黄河文旅发展新增长极,形成中国旅游市场新的消费热点。

注:该图基于山西省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晋S(2021)005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5 景区空间分布影响成因效应的空间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山西山地景区的空间分布不均匀,长治、太原为景区分布的高值区,呈现出以“太原-阳泉-长治-晋城”为核心的分布格局,形成“临汾-运城-晋城交界处”“吕梁-晋中交界处”“忻州中部”3个次核心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总体上基本形成开口朝西的倒C型格局。同理,黄河流域山地景区也存在不均衡的状况,资源丰富的优势景区集中连片分布,资源匮乏景区则呈现零星分布。

2)从空间相关性角度来看,景区并非完全随机分布,景区个数在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山西山地景区的冷热点分布总体上不太明显,只在晋北地区存在冷点区。未来可考虑加强山西边界地市与周围省份资源联动,推动黄河流域山地旅游整体性发展。

3)景区空间分布形成原因存在明显异质性。50.18%区域资源联动水平与景区数量呈现负相关,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晋中地区的太原、阳泉市及晋南地区晋城、运城市。29.86%区域支撑保障程度与景区数量呈现负相关,分布范围较小,最低值区为大同、朔州市。交通条件和收入水平对景区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图高度相似,大部分地区相关系数较高。

4.2 讨论

1)黄河流域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山西作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是发展山地生态旅游的重要阵地。以往前人山地旅游研究中多是对全国范围、省、市、县A级景区空间布局研究。本文针对黄河流域山西山地景区空间分布,以黄河流域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在前人影响因子研究基础上,将空间因素引入回归分析,考虑空间关系的非平稳性,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讨论山地景区发展成因。

2)研究表明资源联动对山地景区建设具有显著影响,未来需明晰黄河流域中部旅游发展“一盘棋”战略,形成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机制,加快形成郑州、太原、西安、呼和浩特等沿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黄河精品旅游带,并与流域上下游连接。这种整合认知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强调。

3)本研究重视交通条件对山地景区的影响,不仅要完善省内交通网络,加强与省会城市之间的联系,还要重视黄河流域边界地市与相邻省份的联系,打通沿黄山地景区间梗阻路段,使得黄河流域中部、特别是山西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融入黄河流域城市群建设。也较好地促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文旅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2]。这也是以往文献中山地旅游研究战略尚未普及到的。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山地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地草甸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山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