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无小事

2023-05-08 21:53银瓶盛雪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胡服头巾中山

银瓶盛雪

人活在世上,离不开衣食住行。穿衣自然也是一件大事。

当人类穿上兽皮树叶,行于山川大地,衣服代表着温暖、干净。衣着整洁,是作为人的体面。衣服,也代表一种礼仪,连缀起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人一生要穿多少衣服,要加以多少装饰,有人记得清楚吗?没人记得清吧,特别是女人,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杨贵妃有一个豪华的服装团队,满足了她“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梦想。

通俗意义上的衣服,应该叫服饰,包括衣服和配饰。汉服、唐装、旗袍好看,配套的鞋袜头饰挂件必不可少。衣服要成其为衣服,自有它的裁剪原理,有着规矩。布料不同,色彩不同,呈现的效果亦不同。

张爱玲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衣服代表着个人特点,代表着一种审美,体现了时代特点,甚至可能上升到国家意志——此时,衣服不只是衣服,而且是战斗的武器,可以保家卫国。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礼记》

读 懂

古人穿的深衣,是有一定的尺寸、样式的,以合乎规、矩、绳、权、衡的要求。深衣的长度即令再短,也不能够露出脚背;即令再长,也不能够拖在地上。裳的两旁都有宽大的余幅,穿着时前后交叠起来。深衣腰围的宽度,是深衣下缉的一半。袖子与上衣在腋下连合处的高低,以可运肘自如为原则。袖子的出手部分的长度,以反折过来刚好到肘为合度。腰间的大带,下面不要压住大腿骨,上面不要压住肋骨,要束在下腹的无骨部位。

读 后

《左传·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指美好,“夏”指盛大,“华夏”代指中国。我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是华夏礼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汉族传承時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深衣最早记载于《礼记》。深衣把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宽松、肥阔、含蓄的深衣,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

深衣,“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中说:“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士服之以夕视私朝,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在今天,历经演变的深衣仍然可以日常穿着,呈现出时间沉淀过后的更加深邃的美,别有韵味。

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

——范晔《后汉书·郭太传》

读 懂

司徒黄琼征召他,太常赵典推举他有道。有人劝郭林宗出仕做官,林宗回答说:“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社会人事,天命要废弃的事物,是不可支持的。”于是,他都没有答应。他天性有知人之明,喜欢奖励教育读书人。他身长八尺,容貌魁梧奇伟,宽衣大带,周游郡国。他曾经在途经陈梁一带时遇到天下雨,便将头巾的一角折叠起来避雨,当时的人也学着故意折巾一角,叫作“林宗巾”。

读 后

为避父亲范泰讳,范晔在《后汉书》中将郭泰称作郭太。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是东汉名士。真名士,自风流。郭太的头巾因“遇雨”而“巾一角垫”,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林宗巾的流行。

头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释名》中说:“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于四教也。”“巾”在这里是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的身份标识,又具有慎独修身之意,提醒人们谨修“四教”(《论语·述而》中提到的“文、行、忠、信”)。

到了东汉,巾因轻便实用和廉价易得而被大量使用。“头巾”是当时士人的日常必需品之一。郭太家世显赫,祖有懿德,绵延可上溯至周王室,又博通坟籍,才名远播,高洁傲岸。他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众人的视线,他的穿着打扮也被世人所关注。他被推着走在潮流前端。

在古代,服饰的颜色、形制和样式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服饰彰显着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和人生趣味,也寄托着更高的精神价值。而美德是一个人最高级的装饰。“君子被褐怀玉”,因人品高洁而衣品高贵。林宗巾,并不是普通的头巾,而是对隐士的隐喻,是一种精神高标的象征,寄托了人们更高的精神境界。爱屋及乌,时人争戴林宗巾,表达了对于品格高尚的名士的仰慕。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读 懂

赵武灵王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国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读 后

“胡服骑射”这个成语,和赵武灵王有关。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国力衰退,已然不能与大国齐楚争锋,甚至还经常被周边的小国欺负。赵武灵王发现胡人除了骑兵先进,作战时的着装也很方便,于是,他动了向胡人学习的心思,推行“胡服骑射”。

推行过程阻力重重。衣冠服制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汉民族“贵中华而贱夷狄”,而此时向游牧民族学习,在很多人看来是自降身份。这些人的文化思维定式很难改变。面对反对的声音——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规矩和礼制的,赵武灵王坚持时移世易,要认清时势,说服重臣和王公贵族率先垂范,穿起胡服(窄袖短装,皮靴皮带,头戴羽冠),学习骑射。

革故鼎新,才有新的进步。赵国人穿上胡人的服装以后,无形中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胡汉敌对心理,甚至共同作战,如《诗经》中所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胡服骑射”使赵国军事实力大涨,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赵武灵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梁启超称之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猜你喜欢
胡服头巾中山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四条头巾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头巾的颜色
头巾的颜色
历史上的“中山人”
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阿拉伯人的头巾
胡服东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