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2017-05-13 23:17陈秋儿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唐诗意义

【摘要】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及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受到了西域以及北方游牧文化特别是胡服的深远影响。本文将从胡服的形制、胡服作为官服、胡服作为日常服饰以及胡服的意象意义浅谈唐诗之中的胡服。

【关键词】唐诗;胡服;意义

一、胡服形制的特点

在唐诗中可以见到诗人对于胡服形制的描写:

“何时窄袖短貂裘,胭脂山下弯明月”(元稹《小胡笳引》)、“五陵年少轻薄客,蛮锦花多春袖窄。酌桂鸣金玩物华,星蹄绣毂填香陌”(张碧《游春引三首》其二)、“僮仆惊衣窄,亲情觉语粗”(姚合《从军乐二首》其二)。“垂老戎衣窄”(杜甫《初冬》)、“貂帽垂肩窄皂裘,雪深骑马向西州”(张籍《送元宗简》)“缠臂绣纶巾,貂裘窄称身。射禽风助箭,走马雪翻尘”(司空曙《观猎骑》,一作《公子行》)、“对织芭蕉雪毳新,长缝双袖窄裁身。到头须向边城著,消杀秋风称猎尘”(王建《花褐裘》)、“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杨汝士《建节后偶作》)、“军吏衣裳窄,还应暗笑余”(姚合《喜贾岛至》)、“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韩偓《后魏时相州人作李波小妹歌疑其未备因补之》)。“窄”是胡服在外形上的一大特点。

男装讲究窄,而女装亦是如此:“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李波小妹字雍容,窄衣短袖蛮锦红”(韩偓《后魏时相州人作李波小妹歌疑其未备因补之》),诗中描写的“窄衣裳”、“窄衣”都是典型的胡服。

二、胡服作为官服

王国维先生在《胡服考》一文中已经证实胡服自唐代以前已进人中原,但胡服却是在唐代才盛极一时,甚至堂而皇之地进入宫廷之中。“挎褶”在唐代的广泛使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白居易《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书怀见赠》)、“旧眠褐被为居士,忽挂绯袍作使君。”(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白居易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刺史和司马(四或五品)等职的任上,因此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绯衫”、“绯袍”。“三年作赘在京城,著个绯衫倚势行。”(卢诰《寄弟诗》)这是卢诰写给弟弟卢议的诗。当时卢议官为拾遗,根据唐朝的制度,左右拾遗为从八品上阶,但八品官的常服应该是青色的,诗中却用“绯衫”形容他,因而这里的“绯衫”不是实指,而是美誉。

“九天雨露传青诏,八舍郎官换绿衣。初佩银鱼随仗人,宜乘白马退朝归。”(刘禹锡《酬严给事贺加五品兼简同制水部李郎中》)、“无限公卿因战得,与君依旧绿衫行。”(元稹《寄刘颇二首》第413卷)、“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白居易《忆徽之》第439卷)从元稹生平中可见他曾经官任九品到三品,诗中的“绿衫”为实指。而白居易或任五品及以上的官,或被贬为九品以下的闲官,却没有担任过六、七品官。诗中所称“俱老绿衫中”的绿衫是虚指低级官职。

进入了官服系统中的胡服与汉服相互吸收借鉴,直至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官服系统。通过官服的颜色代称官职进而指代人的身份,或是通过官服的颜色暗指自己的处境、抒发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情感。由此可见,胡服在唐朝官服的发展以及唐詩内容题材的丰富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三、胡服作为日常服饰

一说胡服最早的流行是源于胡舞的盛行。

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其一):“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柘枝舞》来自西域康国、石国一带,舞者的衣饰是典型的胡服。

《全唐诗》中不乏对胡服有描述的诗歌,如:“带垂锢胯花腰垂,帽转金铃雪面回。”(白居易《拓枝妓》第446卷)又有“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拓枝词》第448卷)、“织成蕃帽虚顶尖,细黔胡衫双袖小。”(刘言史《王中承宅夜观舞胡腾》第468卷)、“红珠络绣帽,翠锢束罗襟。”(许浑《赠萧炼师》第537卷)。从中可以看出,胡服的流行受到了胡舞(如拓枝舞)的很大影响,也说明了胡服的流行与胡舞盛行的关系。

除了衣服之外,在首饰以及衣帽上唐朝人民也吸取了胡服中的元素。步摇钗,是插在女子发髻上的一种饰物。一般有黄金装饰,下垂珠玉,因其佩戴者步(行走)则珠玉摇动,故得名曰“步摇”。杨贵妃就喜欢佩戴步摇钗,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就写到了杨贵妃日常的发型装束中有金步摇。除了女子的首饰,“浑脱”即浑脱帽,一种用整张皮子(或毡子)制成的囊形或锥型的帽子,也由原本为北方游牧民族男子多戴渐渐流行到了中原地区。

由于胡舞在中原的传播,胡服中的靴子也在民间广为流行。“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舒元舆《赠李翱》),“危弦细管逐歌飘,画鼓绣靴随节翻”(沈传师《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杜牧《留赠》)。

四、胡服的意象意义

胡服虽然流行,但它始终不可能代替汉服成为唐人日常生活中的正统服饰,人们身着胡服总是出于一定原因的。除了娱乐,在唐诗中,诗人还直接或者间接表明了了身着胡服的原因与场景,胡服在在社会上的流行使之成为唐诗中的一个特殊的意象。

“垂老戎衣窄”(杜甫《初冬》),胡服因其便于行动的特点成为了参军战士的首选战服,往往象征着“戎衣”。“貂帽垂肩窄皂裘,雪深骑马向西州”(张籍《送元宗简》)、“缠臂绣纶巾,貂裘窄称身。射禽风助箭,走马雪翻尘”(司空曙《观猎骑》,一作《公子行》),身穿胡服的男子或者在“雪深”的季节骑马“向西州”远走他乡,或“射禽”“走马”做着狩猎的活动。“对织芭蕉雪毳新,长缝双袖窄裁身。到头须向边城著,消杀秋风称猎尘”(王建《花褐裘》)、“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杨汝士《建节后偶作》)、“军吏衣裳窄,还应暗笑余”(姚合《喜贾岛至》),诗句直接表明“窄袖”、“短衣”的胡服与“边城”“战地”“军吏”等和战争有关的意象相关联,身穿胡服的男子不是为了做别的事而是准备去边塞参战,别人看见了自己身上的胡服就应该能够明白自己刚从战场上回来。胡服首先成为了与战争相并列的一个意象。

“羌父豪猪靴,羌儿青兕裘”(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刘商《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第五拍)、“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王昌龄《箜篌引》),“绿眼胡鹰踏锦,五花马白貂裘”(薛逢《侠少年》)、“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李颀《塞下曲》)胡服因其防寒性能好,成为旅人或是军官独出塞外或出征边疆时穿的衣服,身穿胡服大多说明了男子已经远离了中原、远离家乡。胡服也成为了远游他乡的意象之一。

五、结语

胡服的传入和流行离不开当时唐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胡服为中原汉族服饰从样式、质地到色彩都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唐诗中,行色各异的胡服也成为了独特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胡服对于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可谓大矣。

【参考文献】

[1] 马豫鄂. 全唐诗中的服饰文化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 高建新. “胡服”与唐诗中的“胡服”[J]. 文史知识, 2013(09).

[3] 刘 丽. 《全唐诗》中唐代胡服的发展与款式探究[J]. 科学中国人, 2016(15).

[4] 曹 寅.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5] 冯学礼. 全唐诗[M]. 内蒙古: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陈秋儿(1996—),汉族,广东惠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4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唐诗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留学的意义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