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帆
关键词:科技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各项科技战略政策的实施,备领域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在科技创新背景下,新闻工作者需要做好科技新闻方面的报道工作,进而有效弘扬创新精神,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由于科技新闻涉及很多深奥的科学数据、专业术语以及技术原理等内容,导致在实际报道过程中,社会大众对于科技新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未来科技新闻传播发展中,新闻工作者需要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从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撰写通俗、灵活的新闻报道,以此让更多的受众能够深入理解科技新闻中的科技知识。本文以科技新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下科技新闻在传播方面的有效作用,同时结合科技新闻报道的现状,提出了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优化路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媒体同仁提供一定的经验,从而促进当前科技新闻的全面发展。
科技新闻概述
科技新闻,通常是指涵盖科学技术、科技事件、科学成果等相关研究的新闻内容。媒体报道中,常见的类型有对某行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或事迹进行的动态报道、各类科技活动的纪实报道、先进技术的前瞻报道等等,并且这些报道都要以原始事实为基础。目前对于科技新闻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解释,只是对内容及报道的篇幅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目前,由于科技新闻报道受众之间的文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受众对很多专业性科学术语及词汇理解会存在一定偏差,不利于科技新闻的有效传播。作为科技新闻工作者,需要从受众的文化程度与阅读反馈等方面入手,合理采写新闻,进而发挥科技新闻的社会传播价值。
科技新闻的传播作用
宣传科学思想
通过科技新闻的有效传播,能够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科学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受众对于科技新发明、新成果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并且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因此利用科技新闻的传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科学生活与工作的方式,有效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需要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形式,进而有效通过科技新闻传播科学思想,助力社会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
促进科技发展
借助科技新闻的传播,能够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共享,使得一些科研人员能够借助科技信息,掌握相关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科技新闻的传播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展现国家地位的重要标准。而借助科技新闻,能够有效在科学领域提供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平台,使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机构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先进的科学成果。目前,全球各个国家的科技发明与成果基本都是通过新闻的方式发布,因此在科技新聞快速传播的背景下,新闻的宣传能够有力促进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普及科学知识
利用科技新闻,受众可以从新闻报道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科学现象和科技发明。同时,新闻工作者借助科技事实与相关数据能够有效解答公众关于科技方面的疑惑。因此,科技新闻的大力传播能够有效在全社会宣传科学精神,传播科技成果,培养社会大众良好的创新意识。并且科技新闻能够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对于形成良好的科学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搭建科技桥梁
借助科技新闻的宣传,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各学科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备学科在工作实施方面提供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平台,实现各领域工作的全面进步。因此,新闻工作者、相关媒体借助科技新闻,能够为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搭建合理的科技桥梁,为各学科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普及科技政策
科技新闻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普及科技知识、营造良好科学发展环境的责任。同时,科技新闻还需要及时对国家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宣传,以此让社会公众能够全面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同时,也能够让科研工作者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以国家方针政策为基础,开展专业性课题研究,进而促进国家科技实力的逐步提升。
科技新闻报道现状
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科技新闻的报道形式、编写风格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在实际的科技新闻报道中,媒体记者对一些科技新闻的报道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报道过程中,很多记者喜欢使用较多的专业术语以及专业名词。而这些专业性的话语会成为社会大众接收、了解科技新闻的拦路虎,不利于科技新闻后续的良好传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涌现出了很多以科技新闻为内容承载、以短视频为传播渠道的自媒体,借助这些新兴的媒体平台,受众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获取前沿的科技新闻,有效促进当前科技新闻的快速传播。并且,借助信息化优势,新兴媒体也激发了社会大众互相传播、转载科技新闻的热情。很多热爱科学知识的社会大众会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传播一些前沿的科技新闻,这便有效促进了当前我国科技新闻整体的传播效果,助力了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科技新闻宣传的原则
创新性原则
新闻记者在采写科技新闻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打破以往内容枯燥无味的枷锁。并且,记者在写作过程中要简化新闻的视角,尽可能以社会大众的视角进行新闻撰写,同时可以使用现代流行词汇来替代陈旧的用语,以体现科技新闻的创新性。
真实性原则
新闻记者在做好科技新闻客观性报道的基础上,要保证该科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生动性及语言丰富性,这也是做好科技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并且,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查证、辨别与信息处理功底,这样才能在凸显科技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更好地得到受众的认可。
概括性原则
在科技新闻撰写中,新闻记者需要根据科技新闻的真实素材,从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的事件等方面精准概括科技新闻的内容,特别是科技新闻的开篇内容,记者需要科学设计语言,通过精简、生动、有趣的开篇方式,让科技新闻报道显得更加生动。
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优化路径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针对当前如何提升科技新闻报道传播效果,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化路径:
以“生活取材”贴近社会现实
近年来,随着各类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新闻走入社会大众的视野,而且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已经成为了很多社会公众关心、喜爱的题材。而从各类题材的类别来看,以生活进行取材的科技新闻更符合社会公众阅读的“口味”。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与产业优势,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可以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现状,以生活取材为基础,让科技新闻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在新闻素材的选择方面,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结合地方的热点事件,从城市发展的一些科技文化中挖掘公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而激发社会大众对于科技新闻阅读的兴趣,实现科技新闻有效的传播。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从同类型的科技题材中挖掘不同的宣传方式,采取以小窥大的形式,引人入胜,更好地带领受众共同思考当地产业发展的趋势,促进当地科技产业的深入推进。
例如,2012年《经济日报》曾经推出一版“迎接党的十八大特刊”的科技报道,此次报道主要列举了当时智能交通创新的例子,例如公交卡、车载导航、实时路况显示等。通过这些例子的列举,让读者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此次科技新闻的标题十分贴近社会大众的视角,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促进科技知识的传播。同时,在本次报道的最后,新闻工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出:或许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车主在车内便能够全面清晰地看到前方道路行驶的实时录像,同时能够精准了解堵车的时间与地点,进而为后续的通行路线做好规划。这段话虽然是一种愿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两三年时间我们便实现了交通互联。因此这样的报道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生活化的报道也更加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
以“渠道拓展”提升传播力度
在科技新闻传播力度提升过程中,除了新闻的内容要足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同时传播的渠道也是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对于科技新闻而言,传播渠道的拓展直接关乎到社会公众对于科技成果、科技事件的理解。笔者认为,在拓展科技新闻传播渠道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有关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体现科技新闻的权威性。在当前的新闻媒体发展中,主流媒体对于公众而言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传播的内容也更能够得到受众认可。特别是随着自媒体产业的全面发展,很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受众的判断,甚至阻碍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主流媒体对于科技新闻相关知识的普及,使得广大公众能够在鱼龙混杂的自媒体新闻报道中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更好地了解新闻的虚实。因此,做好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对于科技新闻的发展以及科技社会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二是需要统筹做好新媒体对于科技新闻的传播工作。利用新兴媒体,可以打破科技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并且还能够有效拓宽科技新闻传播的渠道。随着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公众利用这些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可以了解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科技文化的传播也显得更为便捷与生动。并且触摸式、便攜式的智能设备与VR等先进技术同样增加了科技新闻传播的方式与渠道,使传播的路径更为优化。因此作为官方的新闻机构以及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以主流媒体为基础,不断拓展新兴媒体对于科技新闻的传播力度,进而加强科技新闻传播影响力,促进社会公众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提升公众的科技素养。
以“背景穿插”加深受众理解
在科技新闻设计中,新闻工作者需要结合新闻具体的内容,穿插与科技相关的背景语句和故事,加深公众对科技新闻的理解,进而有效通过科技新闻的宣传提升公众的科技素养。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要摒弃传统的“学术腔”,避免因文章过于学术化,导致内行人不肯看,外行人看不懂。这就要求记者在语言写作上扮演好“翻译”角色,以平民视角综合运用各种通俗化手法,将专业的科学知识化繁成简、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在具体的新闻背景设计中,新闻工作者要综合考虑新闻宣传的现实情况,穿插合适的背景介绍。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科技成果或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和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新闻背景设置不合理,读者便很难理解科技事件的内在含义。因此,记者在写作中要善于穿插背景信息,对新闻要点进行有效补充说明。总之,科技新闻要在选材、采访、写作等各环节破除读者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从通俗化方面下足功夫。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有责任让专业、晦涩的科技信息走下象牙塔,走入寻常百姓家,为推动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贡献力量。
例如,2022年7月17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针对这一科技事件,新闻工作者便可以在新闻播出之时,积极穿插神舟飞船相关的背景故事,例如对神舟飞船发射的意义、设计过程、优秀工程师以及中国当前科技发展的局势等进行充分讲述,这样能够让受众在了解科技相关内容的同时,加深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热点科技事件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