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
【成语释义】从道义上讲做正当合理的事,绝不回头。比喻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近义成语】勇往直前
【反义成语】回心转意
西汉时,有位叫司马相如的辞赋家。他最擅长写诗作赋,是一个满腹诗书的才子。汉武帝很赏识他,把他留在朝中做官。
汉武帝派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唐蒙不仅征用大量当地民工,还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引起了巴蜀人民的不安,发生了骚乱。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派司马相如前去责备唐蒙,并让司马相如写一篇文告,安抚当地百姓。
司马相如写下了文告《谕巴蜀檄》,旨在说明调集民工修筑道路是正当的行为,但惊扰到当地百姓不是陛下的本意。在国家法令面前,惊恐逃亡是不对的。作战时,士兵应迎着刀剑而上,宁可战死也不能逃跑,劝说当地百姓为国家之难着想。经过沟通,双方化解矛盾,民心渐渐安定下来,修路工程得以順利进行。司马相如也被提拔做了中郎将。
后来人们就用“义无反顾”这一成语来形容干事情时,从道义动身,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选自《少儿国学一百讲·成语故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