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玉荷
大一结束后的暑假,我积极申报了学校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队长带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名同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调研。
(一)选题
考虑到交通、经费、食宿等问题,我们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在山东省西北部两市三地进行调研,依托西农优势在当地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青春支教等活动。针对“乡村振兴”的三大痛点,我们选择了三位领军人物进行采访,分别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粮王”魏德东,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耿遵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杜立芝。三次采访,整个调研团队都受益匪浅,在土地管理、产业振兴、农业振兴三个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切切实实的感受和想法。
(二)调研内容
我们在不同时间段走访了多个集市,完成了300多份食品安全意识问卷,并发现了很多问题,如一些中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观念较为陈旧,对营养均衡和食品卫生重视程度不够,受文化水平制约易受谣言蛊惑,炒菜高油高盐,剩菜剩饭不舍得扔,不注重保质期、生产日期等。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如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讲会、分发食品安全知识手册、悬挂宣传横幅等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在食品安全知识宣讲部分,我们面向全县开展了多场食品安全知识宣讲会,参会的有村委会主任、种植大户、科技带头人等,我们利用基层力量为当地百姓带去了最新的食品安全知识,争取将食品安全知识普及给全体百姓。
除此之外,在山东省高唐县我们还采访了全国党代表、高级农艺师、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立芝。跟杜立芝朝夕相处了两天,除了学习到处理农业病虫害的方式方法,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她的工作态度。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的科普阅览室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有贴着标签的小麦,注明了各种典型病症及产地;有五颜六色的作物新品种,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长度不一、颜色不同的玉米,在柜子里码得整整齐齐;还有一面照片墙,展示了各种各样蔬菜、小麦、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和特征……墙上挂着杜立芝党代表一夏一冬被农民围着讲解知识的照片,杜立芝指着照片告诫我们:“以后不能怕苦怕累,无论天气如何,都要真正地为农民干实事。”
一场大雨过后,我们跟随杜立芝来到高唐县姜店镇后刘村几家农户的田地中查看庄稼受灾情况。田地间路窄泥泞,她二话不说就走进地里仔细观察玉米苗的长势。之后,她仔细挑选了两棵苗,将苗拔出,拿到地头给农民们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除此之外,她还给大家分享了其他村子的典型案例,提醒大家注意防范。我在旁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农民们对杜立芝的信赖,也知道了杜立芝被当作“农民的女儿”的原因。
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在两天内经历了很多。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杜立芝都活跃在田间地头;不管什么时候,村民们一个电话,杜立芝就马上奔赴现场,为村民们排忧解难。她不辞辛苦,将百姓视作自己的亲人,将田地中的庄稼视作自己的庄稼,她的谆谆教诲还在耳畔回荡:“要对百姓常怀愧疚之心,我们既要有技术也要充满干事的热情,这样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会让路。”这番话让我对这位“农民的女兒”肃然起敬,也让我们这个团队获益颇丰。
在鲁西北这片平坦的土地上,孕育了百万农民,他们辛勤劳作,默默耕耘。他们之中,不乏像杜立芝这种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工作者,但不管是基层工作者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乡村振兴”助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团队成员丁学超回来时有感触地说:“虽然老百姓在食品营养与安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有我们,有我们食品专业的新生力量,我们就一定能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另外,我们查阅资料后了解到,目前乡村存在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卫生环境较差、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青壮劳动力离乡进城等问题。而乡里没有青壮劳动力,土地就被闲置了,这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向魏德东、耿遵珠进行了采访,也收到了他们的答复。
第一,进行土地集中化管理及进行土地托管。魏德东解释:“它不流转土地的经营权,而是将种地的全部或者部分环节,委托给相关的农业经营组织。土地托管的意义重大,它的出现解决了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土地撂荒的问题,往大了说,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往小了说,外出务工的人心里更有底气。”魏德东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土地托管经验:从小做起,先做一个试点村;分步托管,仅托管一部分土地。通过减少购销环节、借助资源优势进行大宗商品议价、赚取购销差价等实现收益,并吸引更多农户放心地将土地交到农场手中。
第二,要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配套服务。耿遵珠表示,一个配套齐全的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在耿遵珠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耿店村新农村社区。一排排整齐的楼房让调研团成员眼前一亮,社区前面有人工湖、小广场等娱乐设施供居民休闲。在这里,耿遵珠与队员们深入交流了耿店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村容村貌的变化。在这个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见到了配备完善的产业链和“棚二代”的返乡热潮。这个配套齐全的环境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村广阔天地无人发展的问题。
(三)调研总结
在村落田地间奔波20天,每位队员的微信步数均超过1万,队员用走过的每一步丈量祖国的河山。团队感想超过1万多字,团队调研报告超过5千字,活动照片近千张,视频长度超过24小时,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知识宣讲十余次,有效调研问卷超过300份……在《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新闻稿365篇,同时还发布了80篇微博、27篇抖音,通过媒体宣传将爱农、助农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当然,这次活动我们在有所得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由于缺乏经验,因此实际情况与资料显示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工作细节也还考虑得不到位。
(四)后续发展
正所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走了20天后,我萌生了一些想法,一些不成熟但热切的想法。我想让这些想法落地,于是我运用新的方式投身到“乡村振兴”。
自2019年起,我参加多个省级、校级宣讲团进行宣讲三十余次,把实践活动中的所感所想,把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分享给了省内外更多的青年。在中央党史学习巡察组座谈会、西部高校论坛分享会、学校暑期实践经验交流会、“青春告白祖国”故事分享会、“石榴花开”宣讲团等活动中,我以“西农精神”为主题,介绍了我看到的乡村情况与我的“三农”情怀。
2022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发出一个“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彩色马铃薯饮料”项目,项目依靠专利技术,助力彩色马铃薯销量再创新高,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此外,该项目还获得了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陕西省“互联网+”银奖、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创业大赛院校组全国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