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媛媛
何陋轩九尺旗袍工作室位于鞭指巷窄窄的胡同里,闹中取静。它三面都有玻璃,午后明媚的阳光穿过玻璃把整个房间都晒得暖洋洋的,店里十分安静,电视节目外放的声音和盆景里潺潺的水流声几乎是最大的声响了。主理人曲梓鑫和师父各坐一方案台,一个在缝扣,一个在熨衣,两人极少说话,都在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做着自己手里的活计。银针穿引着彩线上上下下,熨斗散发的水汽在空中氤氲散去,一对秀丽精致的扣子盘好了,一片线条优美的“前衣”做好了,一寸寸光阴就这样被手工定格在旗袍里,做成了一件件精品。
正在做旗袍的师徒三人
手工旗袍的制作需要20多个工序
你印象中的旗袍是什么样的?大红大绿,全是绣花,只有登上舞台或者出席某些重要场合才能穿着?“像这种的,已经是我们2017 年时做的样衣了。”曲梓鑫指着店里一件色彩艳丽、花纹繁复的旗袍说。“现在要求做这种的客户很少了,大部分人更喜欢色彩淡雅、适合日常穿着的。”放眼望去,店里陈列的各式旗袍风格典雅、清新别致,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韵味。
旗袍的精髓在于绲边和扣子的设计。现在店里正在做的是一件绯红色的旗袍,用嫩绿色和粉红色的布条做绲边,再配上豆绿色的珠扣,整件旗袍上没有大面积的绣花,最繁复的地方仅在于面料本身细腻交织的纹理和领口处的盘扣。凑近看更能发现盘扣的精美之处,它是两个花朵和几片树叶盘旋而成的,长度不超过十公分的扣子上,用紫红色的布料点缀出了花蕊,用一点点水钻模拟了花上的露水,还有几枝用白色布料做的嫩芽。这件旗袍,乍一看很简单,仔细看才发现处处充满了巧思,整体呈现出一种含蓄简约的美。
做旗袍的师父很喜欢历史,平时读了不少和历史相关的书籍。“我很喜欢明朝的生活美学。明代的审美取向,摒弃繁复,求简到极致,不似宋元之前的古拙,也不似清朝的华丽,以自然简约为美。这样的审美即使跨越百年,仍然非常耐看。我认为做旗袍也是这样的,不一定非得是大红大绿才是东方美,温婉内敛、细致耐看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旗袍独特的美丽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欣赏和认可。曲梓鑫的一位客户特别喜欢收集旗袍,家中藏有各式各样的旗袍200余件,为了保持住旗袍各个部位的最佳廓形,这位客户买了衣服店专用的展示模特,把一件件旗袍全都穿在模特身上,拿出一棟别墅专门存放这些旗袍。平常人家可能没有这么多的财力物力,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工作室选择手工定制旗袍,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
手工制作旗袍需要20多个工序,每道工序都极其考验耐心和细致的功力,慢工才能出细活。做一件旗袍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现在正是定制旗袍的旺季,曲梓鑫和师父每天工作12 个小时,每件旗袍都倾注了他们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旗袍上的盘扣别出心裁
制作旗袍关键是量体打版。在为客人量体时先要测量二十多个数据,做出样衣让客人试穿,再根据试穿结果调整细节。“现在很多影视剧里穿着的旗袍都是裹身、高叉、露大腿的,导致很多人对旗袍的印象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没法穿出门。实际上真正的旗袍不是这样的,一件合身的旗袍,一定是端庄优雅,贴身不贴肉,有曲线有活动空间,日常穿起来既舒适又有型,这就对版型要求非常严格。”曲梓鑫说。
旗袍在成衣之前至少要上十次模,先在案板上规整后,再上模规整,不停调整版型。熨烫的工艺也有讲究,师父介绍说:“我们行内人说:三分做,七分烫。旗袍不一样的部位需要不一样的熨烫手法,有的地方需要有的向里归拢,有的需要往外拉伸,这种归拔工艺,机器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常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得心应手。”
制作旗袍的每个细节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反复调整。在模特身上的这件旗袍,曲梓鑫已经缝上了盘扣的一半,现在需要把另外一半再缝到衣服上面。只见她一手拿扣子,一手拿着一支极细的笔,沿着衣服的绲边反复衡量,不断调整外衣、内襟的贴合弧度,找好位置后,用笔画下点位,再拿钉珠把扣子固定好。“这个盘扣是这件旗袍最重要的扣子,反复调整是为了找到最佳受力点。” 曲梓鑫解释说。
手工旗袍的做工精致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其他部分做好后,曲梓鑫把旗袍拿到案台上,在立领内侧缝上一道精美的白色蕾丝花边。“这个花边是为了防污的,旗袍最容易脏的部分就是领子,因为面料大多比较金贵不好清洗,缝上这圈花边后,如果领子脏了可以直接把花边拆掉换了,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清洗的次数,保持旗袍的最佳形态。”曲梓鑫一边做一边介绍,“你看,旗袍在这里都有一行钉线,现在我要拆掉这些钉线,一件旗袍作品就真正完成了。”
师父从15岁开始做裁缝,做旗袍已有28年。“年轻时做衣服纯是为了生计,以致后面有段时间我拿起剪刀就烦。没想到后来做的年岁多了,竟然喜欢上了这件事,慢慢就成了我的爱好。”师父笑着说。曲梓鑫从37 岁辞职跟随师父学习制作旗袍,至今已经8 年,她在朋友圈写道:“手工是解药,可以治愈一切不良情绪。”
一个小小的盘扣制作起来也相当的讲究
手工制作旗袍是一个需要静心凝气的过程,只有沉下心来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就拿制作旗袍面料来说,各式各样的面料有好几十种,“我们要根据不同面料不同的特点来做不同的作品,有的面料比较有张力就很适合做旗袍,有的不合适。国产的和进口的面料区别很大,有很多国外纺织工艺是现在无法复刻的,这就使得很多以前的布料成了珍宝,纹理、色泽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得遇到真正懂得欣赏的客人才能看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有时候做旗袍也是讲究一种缘分。”曲梓鑫说。
旗袍各方面的配色也很考验耐心。盘扣的颜色设计要与衣服配比和谐,还要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曲梓鑫而言,经常是塑形很顺利完成了,配色伤透脑筋,一个盘扣做了一天半才满意。此外,内衬的选择要与外衣相辅相衬,走线的颜色要与衣服色彩高度一致,这些都极其考验工匠的耐心,需要聚精会神,宁心静气方可完成。
工作室“九尺旗袍”的名字是师父取的,他说:“我很喜欢《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起这个名字是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做旗袍这门手艺,永远要脚踏实地。不论是老顾客还是新顾客,我们都要认真对待,仔细干活,做好点滴小事,才能逐渐进步。”
做事的风格也在影响着做人的性格,长期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有助于修身养性。工作室的中央挂了一幅师父朋友赠与的书法作品,题着“气若幽兰”四个字。这四个字正符合师徒两人的气质,师父沉稳静穆,曲梓鑫温婉淡雅,两人看起来均比同龄人年轻得多,气质超群。工作室门外放满了花花草草,玻璃门贴着一段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坐在工作室里,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那种温暖祥和的氛围与悠然自得的气场,整个人都沉静了下来。
2022年,何陋轩九尺旗袍工作室的旗袍制作工艺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大众认识、了解和喜爱。师父和曲梓鑫组织开设了旗袍制作培训班教授课程,还收了一些徒弟常年跟随他们学习,在这个生活節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停下来,学习这门“慢手艺”。穿过旗袍,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好看的外表,更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审美、品行等更深层次的塑造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