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青
韩国料理的代表——部队火锅
1950年代,驻韩美军基地附近,饥寒交迫的首尔市民将身子探入垃圾桶内,试图从中寻找到午餐肉、火腿、汉堡等被美军扔掉的食物—这些“垃圾”可以让首尔市民聊以果腹,若是翻到完整的午餐肉罐头,甚至可以拿去黑市上换一些更为紧缺的商品。
一些巧手的韩国主妇将捡回的“食物垃圾”,与泡菜、年糕等韩国传统食品一并熬煮,做出一道能勉强让全家人吃饱的炖菜。只是,彼时的韩国人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道菜,居然会在数十年后被不断改良,最终冠以“部队锅”之名,成为韩国料理的代表。
近日,《纽约时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部队锅”的食谱,称这道美食是由“美国陆军剩余口粮”制成,引发一片热议。不少韩国网友对部队锅的食材来源和诞生历史耿耿于怀。
暂且抛开“捡垃圾”的观点,单说本国的代表性菜品竟是“舶来品”一事,在历史上其实屡见不鲜:韩国的泡菜,美国人外卖订单最多的披萨,日本的长崎蛋糕、咖喱、天妇罗乃至拉面,全都来自异国,但却慢慢成为了本國料理的象征。
饮食史本就是文化交流史。正如《上帝之饮》一书所说,“(饮品)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记录着过往岁月中曾经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现代世界的各种力量”。饮品如此,食物同样如此,饮食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切口,以观察一国社会层面的变迁。
作为韩国的“网红”料理,部队锅在此次《纽约时报》食谱风波前,就已经是介绍韩国美食内容的“流量密码”了。
早在2013年,韩国驻华大使馆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以“舌尖上的韩国美食”为题宣传部队锅时,就曾引发网友段子手的群嘲,并收获了超2万条转发。
韩国每年消费的午餐肉数量以十万吨计。
1952年12月,朝鲜战场上,用餐的美国士兵(后期上色图片)
美国荷美尔食品公司生产的午餐肉罐头
对于国民在垃圾桶里找食物的黑历史,韩国官方似乎并不避讳。2021年,韩国旅游发展局发微博介绍部队锅时,也直言这是住在美军附近的居民,为填饱肚子而发明的食物,材料是用美军撤离后剩下的火腿与午餐肉。
1930年代,美国荷美尔食品公司发明了午餐肉罐头。二战期间,这种价格便宜、保质期长、便于携带的即食罐头,成为了美军的重要口粮。出于成本考虑,早期的午餐肉罐头含肉量低,且多用口感不佳的猪肩肉制成,因此美军将士对午餐肉颇有怨言,赋予了它诸如“灵肉”“下水肉”等诸多蔑称。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以罐头食品作为主食材的部队锅确实不够“上档次”,但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韩国民众来说,确实是弥足珍贵的美味—那时的韩国刚从连年的战火中走出,尚不知“汉江奇迹”为何物,国家百业衰退,民生凋敝,普通人能有一口饭吃就不错了。
2022年9月25日,首尔大型超市的泡菜柜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美国大兵看来异常难吃的“下水肉”,却被久不闻肉味的韩国民众视为珍宝。美食作家蔡澜在《旅行食记》一书中,援引了韩国作家安正孝的小说片段:某个晚上,一个韩国孩子希望可以在附近地方拾到肉类吃,“妈妈把午餐肉和其他可吃的东西混在一起,弄出一个汤”,尽管他也承认这道菜“像猪吃的东西一样”,但并不妨碍这难得的荤腥“吃起来非常美味”。
一家人围坐着吃肉喝汤的场景,是那一代首尔居民的集体记忆。为了纪念曾出访韩国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这道“舶来”的美味曾被称为“约翰逊汤”,但韩国人显然更喜欢称之为“部队锅”。
尽管如今,绝大多数韩国人已经摆脱了饥饿,但对午餐肉的热爱却随着部队锅的盛行,扎根在了韩国人心灵深处。蔡澜认为,在韩国,午餐肉卖得比可乐和肯德基都要更好,“一个中秋,就卖出800万罐之多”。
据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统计,2019年,该国午餐肉市场规模虽同比略有缩水,但仍超4200亿韩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韩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韩国每年消费的午餐肉数量以十万吨计。
时至今日,午餐肉依然是年节时韩国人馈赠亲友的礼物之一。《亚洲日报》援引韩国招聘网站Saramin的调查称,在向员工发放过年礼物的企业中,有50.2%选择了午餐肉等加工食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午餐肉在中日韩三国都留下了不少痕迹。在中国,上海的梅林牌、天津的长城牌,也曾抚慰过国人的味蕾,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逐渐被人淡忘。午餐肉这种罐头食品,唯独在韩国保持了持续的影响力,而经济与文化,则是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重要推手。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食用最多的是鸡肉,但韩国却偏爱猪肉。
不过,在历史上,韩国上层社会更钟情于牛肉,古代朝鲜史书《朝鲜王朝实录》中,还留下了明成祖认为来进贡的“朝鲜人不食猪肉”,于是“令光禄寺以牛羊肉供给”的记载。
直到1960年代中期开始,为提振经济,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反映在农业上,就是开始大规模养猪并向日本出口。喜食炸猪排、叉烧等料理的日本人,对猪里脊、梅肉等部位需求量很大,但对内脏、五花肉、排骨等兴趣寥寥。
正如爱吃鸭子的南京人,为消耗鸭肉副产品,所以发明了鸭油烧饼和鸭血粉丝汤,韩国人把无法出口的猪肉部分做成了血肠、烤肥肠、芝士裹排骨、烤五花肉等菜式,并将剩余的肉制成午餐肉等深加工食品。
1970年代,韩国成功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經济的腾飞,进一步刺激了市民的食肉需求,午餐肉与烤肉在韩国饮食中也占据了愈发重要的地位。到了1998年,为应对席卷而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对韩国的冲击,时任总统金大中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代表着韩国饮食口味的“韩食”,也在此后被视为“文化财产”,纳入政府保护与推广的范围。
2014年,《来自星星的你》一度带火了韩式炸鸡
在此之前,恐怕不会有任何人将“炸鸡”与“韩食”联系到一起。
自此以后,制作技法源自中国的泡菜、烤肉,食材来自美国兵营的部队锅等韩国人热爱的“舶来品”,被统统被冠以“韩食”之名,共同堆积出了韩食文化。而韩食则跟随着那些在荧幕上闪耀的韩国明星,红遍了大半个亚洲:花样滑冰女王金妍儿、韩国天王Rain等代表韩国文体影响力的名人,都曾被委任为韩食形象大使。
2009年,韩国进一步推出了“韩食世界化推进战略”,并把当年视为“韩国料理世界化元年”。5年后,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千颂伊一句“炸鸡要配啤酒”,为韩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之前,恐怕不会有任何人将“炸鸡”与“韩食”联系到一起。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句话带火“炸鸡啤酒”,算是韩食最后的辉煌。多年过去了,韩食这一品类不见新品,影响力也早已不如往日。
在韩国政府看来,韩食是韩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可借此推动农牧、食品、文旅等多项事业发展。可惜的是,韩国空有让“韩食跻身世界五大料理”的宏愿,但拼凑而成的韩食缺乏足够根基,民间甚至对部分韩食“舶来品”的身份都羞于承认,这也使得韩国政府的愿景终究不过是黄粱一梦。
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深入,纠结一道料理是不是舶来品,变得愈发缺乏意义。或许正如社会学家普利西亚·弗格森在评论法国菜时所说,“法国菜来自巴黎,并不是因为食材或菜肴本身,而是因为巴黎在最大意义上创造了法国菜烹饪文化的典范”。
若一道料理能当得起一国“烹饪文化典范”之称,必然是经过无数厨师绞尽脑汁的改良,与味蕾亿万次的检验,这样的料理即便是“舶来”,也丝毫不会影响其地位;相反,料理若只是对邻国元素的简单拼贴堆积,那即便不是“舶来”,恐怕也难以成为一种真正的饮食文化。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