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庄
X射线的应用犹如给了人类一双透视眼,这种技术不仅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这些年在艺术领域也开始大有作为。在X射线的帮助下,人们发现了那些被隐藏在世界名画之下的秘密。
荷兰画家凡·高生前创作了许多自画像,人们目前已经发现的就超过了30幅。2022年7月,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宣布又发现了一幅此前不为人所知的凡·高自画像,它隐匿于其早期作品《农妇头像》的背面。
在一次印象派画展前的检查中,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通过X射线扫描发现,在这幅画的胶水和纸板层下,还有一幅戴着帽子、系着领巾的人物肖像。尽管扫描成像不是很清晰,但仍然可以从他脸部的神态和特征推断出这就是凡·高本人的肖像。
《农妇头像》创作完成于1885年,描绘了一位来自荷兰南部小镇的女性,而专家们认为隐藏在下面的自画像是凡·高在1886年搬到巴黎之后才画的。两幅画是如何被粘在一起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为了节省开支,经常二次甚至多次利用画布。据研究人员分析,他留下的作品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画下有画”,其中一些隐藏的画作通过技术手段陆续得到了复原。
2008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合作团队对凡·高的《草丛》做了X射线分析。科学家们用仪器产生的X射线对着这幅作品扫描了整整两天。最后,他们重现了这幅被凡·高覆盖掉的画作——一个农妇的半身像。
2013年,安特卫普大学的另一支团队分析了凡·高的另一幅作品《花》,确认下面有两个正在搏击的男人。这幅隐藏的画作在凡·高给弟弟提奥的信件中有过记载:“这周我画了一个很大的东西,上面有两个摔跤手,这是韦拉特(他的绘画老师)摆的姿势。我真的很喜欢这样做。”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这封信中描述的这个场景,如今才真相大白,原来这幅画作已经被他覆盖了。
艺术家们放弃原来的画作,在上面另外创作一幅作品将其覆盖掉,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画布,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比如对原作不满,或者中途改变了创作思路。不止凡·高,还有达·芬奇、伦勃朗、乔治·修拉、毕加索等,这些顶级艺术家都有过这种情况。
近些年来,X射线正在成为艺术品分析鉴定的重要手段,比起以前的成像技术,它可以得到更深层、全面的信息,比如纸张的性质和来源、颜料中的元素以及成品下面的预备草图等。有了这个帮手,各大美术馆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寻找“隐藏画作”了。
文艺复兴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有两个版本,一幅挂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一幅挂在英国国家美术馆。2005年,研究人员曾通过红外线发现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岩间圣母》下面另有一张草图,但由于技术的局限,还不能“看”得很清晰。到了2019年,研究人员终于可以借助X射线一探究竟,他们发现原来那张草图只是一个初稿,不过和人们最终看到的成品大相径庭,圣母脸部的朝向反了过来,上下位置相差也很大。
早在1968年,就有人发现伦勃朗的《穿军装的老人》并不简单,下面隐隐有些什么。1978年,这幅名作被洛杉矶的保罗·盖蒂博物馆收藏。1996年,盖蒂保护研究所的科学家凯伦·特伦特曼等人用当时的技术手段对它进行了探测,确定了颜料中的元素,但还达不到详细图像所需的精确度。2013年,该机构邀请了给凡·高的《草丛》做分析的团队,他们在实验室里将《穿军装的老人》扫描了足足30个小时,终于让原作得以现身。原来画面底部的主体是一个披着绿色斗篷的小伙子,他有着健康的粉红色皮肤。
201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美术馆声称,他们馆藏的一幅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的女性肖像画下面另有一幅肖像画,只不过画面是倒过来的,画的很可能是当时法国著名人体模特艾玛·多比尼。她曾与德加合作了20年,不知德加为何最终没有将这幅肖像画保留下来。
毕加索于1903年在巴塞罗那创作的画作《老吉他手》,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作品描绘了一个极度消瘦的、与生活抗争的老人。
201 2年,学院的保护部门对这幅画进行X射线检测,发现这幅画下面绘有一位头部向前弯曲的老妇人和一位年轻的母亲。她们分属不同的颜料层,显然是在不同时间绘画的。在年轻母亲的左侧跪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右侧还有一头牛。有趣的是,这两幅画居然都在毕加索的手稿里找到了对应的参照草图。1902年3月,他在速写本上画过一个女性形象,姿势和第一幅画作中的老妇人相似。而在他后来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附了一张有母亲和孩子的草图,说自己正在画这幅画。分析显示,这三层画作中的每一层用的都是艺术家在那个阶段常用的颜料,包括大量的普鲁士蓝,那张母子图正好
1901年到1904年间,毕加索在绘画中大面积地使用蓝色,这个时期被称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这与他早年郁郁不得志有一定的关系。《老吉他手》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还有一幅《蹲伏的女乞丐>,也被鉴定为是覆盖其他画作而成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美术馆收藏了这幅作品,他们在得到这件作品时就注意到画布上有不寻常的纹理,表明下面很可能有不同的构图。201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的帮助下,美术馆复原了它之前的样子——一幅风景画。由于其风格和毕加索毫无相似之处,所以人们推断作者不是他本人,但是他在塑造这个女乞丐的后背曲线时,却巧妙地借用了风景画中远山的轮廓。
为什么一幅其他画家的作品会被毕加索涂抹覆盖,中间到底有什么曲折的故事呢?这些就留给后人来挖掘吧。
知识拓展:
印象派
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因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名。注重表现外光,捕捉自然中瞬间光色微妙变化的视觉印象。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等。
——摘自《新华词典》
后印象派
也叫后印象主义。指1884-1905年前后出现的有革新倾向的画派。脱离印象派的客观光色记录而走向主观情感的表现,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驱。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塞尚、高更和荷兰的凡·高等。
——摘自《新华词典》
凡·高
文森特·凡·高( 1853-1890),荷兰画家,后印象派的代表。作品酷爱绚烂的原色,笔触奔放,线条旋转,充分表现内在的激情。代表作有《向日葵》《星夜》《鸢尾花》等。
——摘自《新华词典》
伦勃朗
伦勃朗·哈明兹·范莱茵(1606—1669),荷兰画家。擅长肖像画,造型逼真,个性鲜明。善于运用明暗对照法,以强烈高光集中在大片阴影中的人物面部表情等手法突出主题。代表作有《夜巡》等。
——摘自《新华词典》
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现代艺术的代表,立体派创始人。1907年开始进行立体派绘画尝试。1925年后进入自由变形时期,仍以立体派对形体的分析与综合为主。代表作有《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和平鸽》等。
——摘自《新华词典》
畢加索的“蓝色时期”
蓝色时期是毕加索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画中,是一些经常出入于蒙马特小酒店的流浪汉和下层人物的形象。这种进入小酒店深入下层人民的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明显体现了西班牙民族的艺术传统……蓝色是镜子的颜色,透过这面心灵的镜子,画家看到了现实中与内心相吻合的忧郁。蓝色是冷漠、忧郁、孤独、不幸与神秘的象征。我们应该看到画家对蓝色的运用不是出于他个人的偏好,他的蓝色是那个时代的气氛所赋予的。
——摘自《视觉的震撼:西方现代绘画简史》
吕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