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张承龙
元·蓬莱系列之三 290cm×97cm 数码喷绘 2022年
从2012年的《我心即白云》到2022年的《元·逍遥》,在一定意义上,金江波先生是实现了从“图像”到“图象”的转化。“图像”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有在特定领域内形成的含义及表述,即图像学的相关界定。综合来看,图像需要结合作品创作相关的时代背景、地域特性以及艺术家作品的风格等内容做综合的、直观的观察与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解释与总结。而“图象”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还有创作者内心活动的痕迹和精神内蕴,包括了艺术家的视觉感知和情感整理,艺术家对此进行转译,实现视觉呈现,即再造。前者呈现的是超越存在的客观图景,后者则是涵括了更多主观情愫在内的转译表达。在转译过程中,既实现了“图像”的再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图象”的再造。从这个逻辑上看,《元·逍遥》是对元宇宙水墨化的“图象”世界做了深刻且独立的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解读。
传统水墨画的表达往往在于画里所见即画外生活所现,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对笔墨语言高度与深度的探索和实践,亦是艺术家生活和经验的积累与传达。在作品《元·荷影》系列中,不难看出艺术家浸润传统的扎实功底以及对图像的深刻理解,但仅限于此的话,图像是不可能走到“图象”的,对非客观世界的感知用以拓展“图象”作为载体存在是否有意义?这让我们在解读金江波作品的同时更关注主观世界的表达和内在情感的转化,于《元·荷影》,荷之趣味在“藏”,而非在“笔”与“墨”本身,散淡的色彩光影和洒脱的点染用笔成为元之“图象”,对艺术家而言,这是构建其“元宇宙”世界的入口。金江波先生对这批创作谈道:“对于怎样重新构建元宇宙的新秩序,在我看来,如果过分依赖现有的技术,最后得到的结果只能是经由他者操控所映射的拟象,而不是自身心灵所渴求的未知世界。实际上一味地刻意追求,结果却只能离它越远。”在我看来,这里谈到的重新构建元宇宙新秩序就是走向转译的“图象”。
1.元·山境之别有洞天 510cm×1920cm 数字影像 2022年
对“图象”的整理和转译是建立在艺术家创作实践和构思过程之上的。《元·逍遥》几乎囊括了艺术家近十年来创作的与“元宇宙”共生而成的“逍遥游”系列作品。主题下涵盖了层次丰富的架上水墨、水墨影像、交互装置等多个作品,转译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水墨影像交互装置《元·五岳》,《说文解字》有云“元,始也”,为起首、开始之义。元宇宙中的“元”指的是数据、算法等领域内起始或是超出的状态。元宇宙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起始状态,是弥合人类与高度发达的科技之间裂痕的一种生存态。这种“物与我”裂痕的出现和尝试性修复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有着近乎道的一致感。三国时期吴国徐整所著《三五历记》中有云:“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强调天地的开辟,创生了宇宙,也创生了万物,和谐有序地存在于天地的界限之中。金江波尝试用《逍遥游》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汉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为创作支点,在“元宇宙”与“五行”之间,用“意义丰满而又无求于外”的美学观念开启了《元·五岳》的瑰丽世界。作品中,每块高达三米的巨型屏幕,分别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岳,尊于天地八方,不断变化的烟云水墨效果是构建五岳图像的基本元素,元宇宙中的五岳,在艺术家看来,是五行与数字世界的连接,是对数字生成的宇宙空间做精神内核的重塑。五块巨屏既是抽象化的五岳,也是五行相生的有机体。对观者而言,立于屏前,面对的是镜像中的世界混沌,我静则你静,你动则我动,实时捕捉的人身镜像在无限延展水墨山形,直至动态消失,复归于静。
元·五岳(恒山)可变尺寸LED屏幕、数字传感 2022年
元·五岳(华山)可变尺寸LED屏幕、数字传感 2022年
元·五岳(泰山)可变尺寸LED屏幕、数字传感 2022年
1.元·山境之别有洞天 510cm×1920cm 数字影像 2022年
2.元·五岳 可变尺寸 LED屏幕、数字传感 2022年
多维度且立体化的视觉构建在《元·逍遥》中展现了元宇宙数字化的可能性,通过对水墨图像的数字化演绎,使得对“逍遥”的追求变得饶有趣味,既可以看到《元·重嶂》中有着具体形态又在虚无中幻化出崇高的山水之美,也可以凝视《元·数荷》中算法所生成的视觉迷幻之势。值得指出的是《元·陨石》对图像过渡到“图象”的转译有了最为深刻的诠释,艺术家尝试用知识考古的方法来发掘未知元宇宙中的时空关系。陨石既象征实体物质,又代表虚拟共生关系,通过重构各个不同的元宇宙纪年,开启了一个个全新的跨时空想象,每个时空的构建都衍生出一个新的文本关系。在对“陨石”的描绘中,运用了最为基本的笔墨勾勒和水墨晕染,在画卷中对每块“陨石”做了重新的编年和叙事,也完全按照传统书画的题跋范式和方法,初看只道是一件课徒稿式的写生长卷,细读之才觉其中况味:客观世界的原石与水墨皴染的画石以及考古纪年下的概念之石,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转译关系,从“图像”到“图象”,从创作媒介上看,它是系列作品里离水墨画形式最近的一件,又是图象意义上离水墨画最为遥远的一件,是艺术家对内在世界的笃定与追求人为地解构了水墨物象的本来意义,借此,让观者目睹了视觉经验里最感性意义上的被剥夺与重构。
正如金江波先生笃信“自在”是一条通往已知与未知的元宇宙的真实路径,那么跨越这种真实的认知就是对其水墨“图象”的转译,在新的秩序中,超越本体,走向真正的“自在”。
金江波 元·叠岭之二 100cm×50cm 2022年
金江波
1972年生于浙江。清华大学博士,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实验与科技艺术委员会主任。
金江波 松竹图 100cm×5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金江波 赤调No.1 100cm×5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金江波 蓝调No.4 100cm×5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1.金江波 元·山境之一 直径50cm 2022年
2.金江波 元·山境之二 直径50cm 2022年
3.金江波 数荷之一 直径40cm 2022年
4.金江波 数荷之二 直径40cm 2022年
金江波 荷影之二 100cm×50cm 2022年
金江波 荷影之三 100cm×50cm 2022年